[闲聊] 解散消息频传 谈《炉石战记》战队的经营选择、取舍与困境

楼主: Despairile (.....)   2018-02-27 12:15:01
游戏角落网页版: 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0446/3000777
相信很多关注《炉石战记》的玩家,一定对于今年台湾选手Tom60229拿下《炉石战记》世
界冠军感到兴奋,某个程度上也可能因为这样增加了《炉石战记》的游玩人口。
另一方面,暴雪也宣布了今年HCT世界赛的规章细则,其中加入了团体赛奖励,希望借由
战队排行榜来增加各公司投资战队意愿。从1/1至今,确实《炉石战记》各项赛事(无论
是巡回赛、校际杯等等)的数量大有提升,但就在这样看似很有希望的时刻,笔者发现战
队的部分长期被人下意识遗忘了。
《炉石战记》战队的经营情况
笔者自从去年年中就有在稍微关注国内外的炉石战队经营状况,
个人统计的情况大致如下:
【台湾】
FW:目前仅有Tom60229一位选手。
ahq:原本签下Roger、Weifu、Shaxy以及Diva并参加中国地区的炉石战队赛,但由于各项
因素,目前ahq仅剩2位选手。
HKA:2017/12/31确认最后一员Dennis退出,旗下无炉石部门。
【中国】
OM:旗下原有JasonZhou、Xhope、OmegaZero多位知名选手,但2017年11月底老板跑路。
(可参考这篇JasonZhou访谈)
【欧美】
欧美地区的资讯主要以twitter为主,笔者尽可能查询后,确认已解散或长期无资讯更新
战队有:Virtus.pro(确认2018/2/1起)、Archon(老板Amaz已经变成NRG战队的一员)、
Misfits、Luminosity、Dethlor、Alliance。
C9:特别挑出来的原因是,今年的C9跟台湾的战队很像,目前仅剩Kolento、DDAHYONI;
Tidesoftime已经确认从电竞与实况一齐退休。
上述的资料只是从去年年中后才开始查询的资料而已,如果再往前大概还有Millenium重
组(转手给Arma战队,旗下已无炉石部门)、CLG战队解散等等。
当然,仍然有战队持续扩张,例如说Tempo Storm签下了Muzzy以及Amnesiac;Gmser
Sensei(GS)也多签了一些选手(如:Rosty、IKE以及Sintolol等)。但大体上,炉石战队普
遍减少投资,仍是台面上可见的窘境,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注:Amnesiac前几天有于Twitter附图提到当时他生涩的投信询问能否加入Archon战队
,对照现在,有点感慨)
《炉石战记》战队的经营情况
《炉石战记》多人间的较量绝对与单人赛一样的精采,看看去年的世界大赛(今年暴雪确
认会续办)、美国大学杯、中国地区的战队赛等等。多位玩家需要考量非常多的可能性,
并讨论出一个可行的行动;多人赛也可以因应规则有不同的打法(例如说去年中国联赛,
AHQ_Shaxy两次1穿6的精采比赛,或者是2017年12月的ESL Trinity团体中,极度吃技术的
亲王贼内战)。
因此多人赛除了可以看出多人之间的默契外,也能看到单人的技术实力,种种因素加上可
能的获利空间,相信这也是各战队投资者初期愿意投入的理由,因此在2016年确实可看到
不少投资方涌入这块看似有机会的市场。
但很快地,几个问题浮上了台面:多人赛事不足、支出成本过高、吸引度不如纯粹几位知
名选手相互碰撞。
多人赛事不足:
相信所有人都同意,截至目前为止,《炉石战记》赛事数量单人赛事>>>>>多人赛事>PVE
对决。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个战队养了这么多人,如果单纯为了多人赛事,明显效益不佳,因此
这会导致签下的选手最后仍得专注于单人赛事上。但是《炉石战记》的单人赛事,至今我
们没有看过一个选手能够稳定且长期的统治赛场。
支出成本过高:
由于赛事不足,但战队仍需要负担这些选手的薪资亦或是其他方面的支援,这对于想要完
全或大部分仰赖《炉石战记》这款游戏来获利的战队而言会更为艰钜。
吸引度不如知名选手碰撞:
这部分属于很综合的情况。首先,赛事需要足够的观众观看数,有大量观看数的前提下,
接下来就会是选手之间的实力比拼。那么,要如何吸引大量观众观看呢?
答案有两种:一个是官方主办的主要赛事,另一个则是参赛选手。
前者而言,官方长期主办的赛事对于维系固定观看族群的数量,绝对是相当有帮助的(如
:每年举办的HCT赛事);后者而言,选手越有可看性(无论是知名度或者综艺程度),越能
吸引玩家前来观看。
因此战队在签人的同时,就得同时考虑该选手的名气;选手的名气程度,以目前环境来说
,就是实况的观众数;但若是以担任选手的角度来说,不开台专心打牌普遍比开台打牌更
容易打好(根据许多实况主/选手于实况中所述:开台没有办法只专注在打牌上)。
这边衍伸出两个问题:战队签人要怎么取舍?选手要怎么取得合约?
战队与选手的选择
以战队的角度来说,要么就是去考虑战队本身如何能够稳定经营下去,又或者是纯粹视选
手的能力而决定投资与否。目前大部分战队已经开始以前者为主,著名代表就是Tempo
Storm,可以看到他们不断签下不少实力与人气兼具的选手。TS的老板Reynad曾经表示,
对于签下的选手,他们最主要关注的就是其产值的效益。这也可以看出,为什么TS战队能
够持续地签人,经营状况也显得相当稳定。
至于对选手而言,要拿到合约主要是靠炉石赛事表现,或者是其赛事外的表现,来争取战
队的支持。以G2战队来说,前者就是Rdu,后者则是Thijs。Rdu从《炉石战记》开始至今
,主要投入点一直都在比赛上,至今仍维持中上的表现;而Thijs自从HCT世界赛后,逐渐
转型成实况主,从实况表现上,以及2017年的台湾明星赛,都可以看出其转型极为成功。
相信这可以做为想要争取战队合约的玩家们的参考。
不过大部分的战队跟选手并不是如此。可以看出炉石战队普遍来说经营都是极为辛苦,或
者是仅以小小的部门进行,而选手不少是没有战队支持的。笔者个人推测是,战队如果无
法稳定经营,就需要节省资金以空间争取时间;而对选手来说,除了找不到合约外,也跟
不签约选手的自由度比较高有关。
战队与选手的选择
回过头来说,暴雪应该有看到炉石电竞上的一些问题,因此2018年有了不少的改革。战队
层面上就是给予战队排名,同时会提供有上排名的战队选手奖金,算是让战队有些许的帮
助(奖金的给予情况如下图)。另外也要求战队必须要获得认证,避免了去年不少战队赛
都是临时组队而非专职战队的情形。
但这样,对于战队经营有帮助吗?
笔者其实完全不看好这样的改革。以目前台面上的战队来说,普遍都呈现苦撑的状态,或
者完全仰赖旗下实况主自由发挥;真正采取“签下有技术的选手”作法的战队,名气普遍
不如前者(举例来说:炉石很多观众会知道Thijs或者Dog,但不一定知道Neirea是谁)。
其次,给予的奖金是750-7500美金(依排名决定),假设这些奖金依据合约通通上缴给战
队,也只是杯水车薪,对于战队经营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更遑论大部分的奖金可能都是全
额给予选手)。因此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办法让战队仅靠炉石本业获利(或者减少亏损)。
再者,世界大赛的举办,某个程度上排挤了战队经营。因此世界大赛是选择该国最好或最
有人气的玩家参赛,相对阵容通常以最好的玩家组成的一般战队赛,世界大赛不一定每一
国都能选出最有实力的玩家组队参加。由于是官方主导的赛事,从选手票选开始就能维持
热度,同时也能提振各场赛事的观众数,但相对受害的就是纯粹的战队赛。
最后一个问题是,上述的改革对于民间举办团队战的吸引力仍然有限。如果要举办一个团
体赛,也许还不如邀请大量的知名实况主、选手,来个征服制淘汰赛打个冠军会更有吸引
力。
结语
战队的经营与官方的营利一直是电子竞技上很难作好的平衡点,因为大家都想要获利。或
许是碍于官方,不少战队不太愿意就这个部分发表太多意见,但从目前《英雄联盟》电竞
赛事中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游戏确实是官方所制作的,因此官方想要获得更多的获利
无可厚非;但官方如果几乎把获利的大饼都吃了下来,那么赞助的投资方要怎么存活下去
呢?
暴雪在电竞赛事上,确实试图有所改变,但改变的速度,个人真的认为就如同他们的卡片
改动速度一般...电子竞技在保障选手的收入上确实很重要,但如何同时保障战队的生存
,我认为更是官方与投资者需要好好坐下来谈论的。
当然,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炉石只要好好处理单人赛事就好。但这样是否真是好事?这就
见仁见智了。
(单人赛事目前来说,参与者很多是热爱炉石的一般玩家,此这些赛事无论是由官方或民
间举办,都会有其热度存在。但是团体赛却不一样。如果团体赛仍然维持现在的处理方式
,对于团队赛的扩张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更遑论团体赛今年的Top10奖金,如果团体
赛不够,最后变成看单人积分,这情况可能会恶化。毕竟团体赛看团体赛积分,个人赛看
个人积分,我认为才是比较公平的。)
后记
本篇是想要讨论战队与团体赛为主,不过战队组成后确实可以选择主要投资于
团体或者是单人赛
此外,不讳言有些战队签人的目的并不是要打团体赛
但暴雪一直有野心想要touch团体赛这块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只不过团体赛的量一直起不来 战队经营又开始有两极化的问题...
也许等到2018第一波战队分数统计出来后 能够在对这个部分进行探讨
给各位讨论看看了~~
作者: S404NotFound (silence)   2018-02-27 12:53:00
sfv虽然也是往综艺靠,不过个人实力还是能展现出来,强的人还是能走到后面。炉石这种不打多轮,很难把实力完全反映到成绩上
作者: shepherdhunk   2018-02-27 19:31:00
炉石职业跟业余差不多,同样世界冠军也激不起热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