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拒当“下流老人”中年是关键

楼主: renblue (无所不聊)   2016-04-13 12:42:28
康健杂志205期2015.12.01 作者:林慧淳、陈俊辰
每一个中产阶级都可能是未来的“下流老人”。
老本不够、收入不足、生病也没人照顾,日本“下流老人”现象,就在你身边上演。台湾
有超过107万老人是新贫预备军,且每4人就有1人觉得钱不够用。
应是社会最后一道防线的年金改革,却迟迟只闻楼梯响,2027年劳保恐提早破产,预料
900万人将受波及。疾病是“下流老人”的入口,一病倒后续的照护费用就成黑洞。
不婚、丧偶、老后离婚潮来袭,台湾五成三女性、二成三男性老后孤身一人、无人照料。
避免日后落入“下流老人”行列,中年是关键,存够3种老本,下一个10年,拒绝“老歹
命”。
我年轻时在建筑业“喊水会结冻”
69岁的王源和(化名)低着头,在街头专心挥动手上的扫帚,腰杆虽挺直,削瘦身材在寒
风中却略显单薄。
等他收拾好手边垃圾,已经是1小时后的事了。他拍拍袖口灰尘,坐下悠悠说起自己的过
往。
1980年代中期,北海岸贡寮、龙洞、基隆等地开始铺设长距离混凝土自来水管,他是包商
之一,指挥大批工人和学徒,顺着山坡精算置管角度、凿通岩石地面,再难的路段都能一
一克服。
当时,正值台湾建筑业欣欣荣景,他凭著一身技术,承包工程遍及全台,赚进一桶桶金,
那时他在业界的影响力可说是“喊水会结冻”,意气风发。
但好景不常,时运消磨如阴影追袭,水泥管逐渐被金属管取代,加上砍价抢标恶性竞争,
王源和虽倔强不愿低头,仍是逐渐空了荷包、瘦了身子。
生意惨赔收场,他辗转落脚台中,租地种菜,自忖农家出身,料想自耕营生应该不成问题
,却因自信太满,为求快速收益,一个人拼快、拼种大面积,不幸接连碰上台风肆虐,损
失惨重,后来更因农药慢性中毒,身体检查时发现肺部阴影,只得放弃务农,回到老家桃
园,四处租屋游移。
他叹了口气说,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没几年的时间,从大老板到潦倒街头,妻儿也断
了联络。最苦的时候买两个10元包子就熬过中餐,晚饭顶多吃碗卤肉饭果腹,连最便宜的
自助餐也是奢侈。
现在他孑然一身,接受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协助,自食其力,在台北万华区清理巷道,连
台风来了也只休息半天,风雨一小就主动上工,一天500元工资,勉强足够温饱。
而目前住处是一位92岁老阿嬷租下房子再分租给他,虽然狭小,但有了免于餐风露宿的栖
身之所,他已心中感激。
娓娓说起过去,听得出王源和的惆怅;然而面对未来,生性硬颈的他说得豁达:“日子还
是要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
日本“下流老人”现象,就在你身边上演,每一个中产阶级都可能是未来的“下流老人”

日本学者藤田孝典在2015年6月底出版《下流老人 一亿総老后崩坏の冲击》(下流老人
:总计一亿人老后崩坏的冲击),书名怵目惊心,探讨的就是老后贫穷引发的各种社会问
题,一本薄薄的小书掀起日本社会热议,2个月内狂销超过10万册,也引起台湾关注。
日文的“流”有阶层的意思,藤田孝典描述的是,大批在退休前拥有中产阶级生活的长者
,原以为能舒适度过下半生,却在老年因收入骤减、储蓄不够、没有可依靠的对象而向下
流动,遭遇贫穷和孤独袭击。作者估计,这样的老人在日本已超过600万人,数字还在快
速增加。
惊人的是,人人都可能是下流老人预备军,藤田孝典将日本接下来很可能陷于贫困生活的
高龄者分为4类:
1‧因生病或发生意外,需花费高额医疗费。
2‧无法住进高龄者看护设施。
3‧孩子因低薪或失业,回家当啃老族。
4‧熟年离婚。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林万亿分析,日本活生生上演的实况显示因为配偶死亡、离婚
、子女分家、投资不当,甚至未受年金系统覆蓋或年金给付额度太低,都可能使本来不穷
的人向下层跌落。而中高龄人的劳动参与率低、失业率高,薪资下滑,加上不稳定工作(
如临时工或时薪制工作)的比例升高,种种原因促使新贫老人涌现。而且“台湾的问题更
大!”林万亿语出惊人。
他解释,台湾的中高龄失业率数字表面上低于年轻人,但实际上是因为许多中高龄者(尤
其是女性)没有就业意愿或必要,因此未计入失业人口。从劳动参与率来看,台湾2014年
平均劳参率58.5%,65岁以上却骤落到8.7%。若单看女性,在30岁前达到八成八的最高
峰,紧跟着一路急速下跌至55岁后的四成、65岁后的4.6%。
林万亿指出,这一群早早退出就业市场的人,累积的工作年资本来就短,退休后能领回的
劳保和劳退金自然就少,也有一部分人因本身没有长期稳定的全职工作,未加入劳保,最
后只能领取相对微薄的国民年金,勉强度日。他坦言,台湾目前的年金系统比起日本和德
国等欧洲国家更脆弱,陷入老后贫穷的机会相对升高。
日本虽正热烈讨论下流老人现象,但事实上日方政府早在1961年就已将全民纳入年金体制
,期间历经8次修法或制度变革,其中1985年及2012年两次将厚生年金(类似台湾的劳保
)和国民年金整合,使金钱能互相融通,确保国民都能获得支应;另外也增税、调整保费
和给付额,拉近行业间不均,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强化收支平衡,使制度能永续存在。
反观台湾,迟至2008年国民年金才正式上路,而劳保、公保等体系的破产阴影到现在仍无
法化解,国人的恐慌,其来有自。
台湾改革太慢,老贫族成形
从实际数字来看,感受更深。
台湾高达44.4%老人是新贫预备军。行政院主计总处“2014年家庭收支调查报告”显示,
台湾65岁以上长者,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所得是39.9万元,若将我国所得收入者的所得由
低至高分为5等分位,全体老人的平均所得大约落在第2到第3分位之间,但其中有高达
44.4%老人的全年可支配所得落在最低分位,平均只有18.6万元,老年贫穷化的情况非常
明显。
卫生福利部2013年公布的“老人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一般老人平均每月可使用生活费
为12875元,但超过六成老贫族每月生活费不到8000元,三成不到5000元。
更可悲的是,其中虽然近九成老贫族的实际所得低于中低收入户标准,却有超过半数因身
分认定,例如儿女有房产等因素,无法获得社福补助,甚至有近两成老贫族还得扛起其他
家人的生计。
然而,就算还不到中低收入户的困窘境地,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林依莹也发现,现
在80、90岁的老一辈人,以及战后婴儿潮的初老长者中,存在一群中产阶级以下到贫穷线
之间的“近贫族”,他们活得愈久、愈接近贫穷,尤其随着年岁渐长而工作机会日少,生
活入不敷出、收支失衡,心里有很大的不安全感。
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副教授洪明皇比较台湾和国外状况,发现相对于芬兰等欧洲国家一
代代人的收入如爬梯般愈来愈高,台湾却刚好相反,不论是婴儿潮世代(此处定义为1946
~1959年出生,对年金依赖程度不等)或最老世代(1945年前出生,几乎都已退休,生活
全靠各种年金),实质总收入都在下降。“而且一代不如一代,”他语气凝重。
日本“下流老人”、德国“祖母贫穷”?
不过老后贫穷并非台湾、日本独有。
德国劳动与社会部政务次长柯乐眉(Anette Kramme)10月下旬访台时,在卫福部会议上
特别提出德国遭遇老人集体变穷的问题,《德国之声》等媒体也报导,因生活费太高,自
认退休金不足支应的德国老人已爆起一阵移民潮,2010年纪录片《奶奶想去泰国(
Grandma wants to go to Thailand)》就点出了这现象。
林万亿也指出,欧洲甚至有个专门名词“祖母贫穷”,就是凸显女性因长年在家里忙碌,
未出外工作,老后无法获得劳工保险的保障,比男性更容易跌入贫困。“老后贫穷已是全
球性的问题,”他表示。
台湾的难处在老化速度太快,个人与社会都因应不及。
台湾高龄化速度几乎是全球之冠,2014年底时65岁以上长者约281万人,占总人口12%,
国家发展委员会的人口推计报告预估,2016年全台老年人口将超越幼年,到2018年台湾将
进入“高龄社会”状态(14%人口在65岁以上);到2025年左右,老年人口比率更会超过
20%,成为“超高龄社会”。
在少子化和高龄化夹击之下,到了2025年,平均2位老人才有1名幼儿,扶老比的板块终将
压倒扶幼比,每位老人只剩3.5个年轻人供养。
林万亿先前到日本参访时,观察到日方先前推动“银发就业”,协助退休老人取得部分工
时或社区内工作机会,获取薪水以减轻经济压力,而台湾现在则只有少数的银发就业方案
。他估计,未来超过半数的老人得靠劳保、劳退、津贴等收入,却又有一群人缺乏这些选
项,生活主要依赖子女或配偶。
但少子化风暴导致10年后6~21岁学龄人口锐减近94万、22~34岁青年人口也将减少61万
人,以及65岁后高达约四成的无偶比率(含未婚、离婚及丧偶),水位年年上涨,已不大
可能指望“养儿防老”。
退休后没工作收入,又无法依赖儿女奉养,多位专家异口同声:统括劳退、劳保、老人年
金及各种津贴的年金体系是否能兼顾公平性、又能按月付得出适额的钱,将是战胜老后贫
穷的关键。
人人有年金所以不用怕?台湾的真实样貌
但是,台湾的年金系统覆蓋率虽将近百分百(因“至少”有国民年金),额度却很低,例
如老年基本保证年金每月只有3500元,不足以保障经济安全。
2013年卫福部“老人状况调查”也指出,65岁以上老人最主要经济来源为子孙奉养或政府
救助或津贴,而非自己投资、商业保险或工作的收入,且4个老人就有1人觉得日常生活费
不够用。
台湾的退休后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严苛考验,年金改革已然迫在眉睫。洪明皇指出,现在
学界虽有几派不同的改革看法,不过大致都同意必须逐步将不同职业别间的基础年金调整
到相近。
现在一般民众、劳工和军公教人员三者间的退休保障有明显的落差,各项年金方案都面临
永续经营的挑战,且因为台湾老化速度快,接下来台湾年金体系的涵盖人数和支出金额还
会快速增加。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傅从喜指出,透过年金改革拉近一般民众、
劳工和军公教人员三者老年基本经济安全保障的差距,一则可确保社会保险制度能永续;
二也是促成社会公平,消除社会上强烈的互不信任和相对剥夺感。
社会孤立,落入下流老人机会更增
下流老人困境不仅关系到个人,更是社会问题。藤田孝典断言,若置之不理,将因为经济
问题而造成亲子间世代崩解,高龄者也会丧失尊严,并且因过度担心老后生活而抑制个人
消费,进而加速少子化现象的恶性循环。
长期研究老人人际关系的台湾师范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学系教授林如萍指出,许多老人因
为经济逐步变差(经济孤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参与也被剥夺(人际孤立),而“被社会
排除”,落入下流老人。她认为,两者也会互相牵引,如果生活无虞,自然也比较会参加
活动,和社会还保有连结;但若连过日子都有问题,心里既没余裕、口袋又无闲钱,生活
圈子当然跟着紧缩。
这也正是日本称为“无缘社会”的现象。“无缘”指的是冷漠社会里,退休后不便和职场
同事联络、长期投入工作因此私下也没空交朋友、与家庭关系疏离甚至隔绝。日本生命保
险基础研究所估计,每年有超过1万5千名老人在无人照料下孤独死去,死后4天以上才被
发现。
反观台湾,近10年来离婚人数快速增加,加上少子化的双重夹击下,2014年全台单独生活
户达245万户,65岁以上单身人口更破百万。根据先前行政院经建会人口资料推估,到了
2025年,每5户就有1户住着独居老人,如何避免悲剧发生,是一大考验。
不愿老后“下流”,把握3大重点
不想老后落入下流之列,老来好命的3大关键是身体健康、财务自主,还有好朋友和好亲
人。
老后最怕病来磨,突来的重病是拖垮老后生活的重担。以癌症为例,卫福部曾推估台湾人
一生中,女性有五分之一机会罹癌,男性更高,达四分之一。罹癌后最大的开销将来自健
保未给付的药、新式检查和疗法,若再加上买营养补充品、请人照护等其他支出,1个月
可能要花10多万甚至30~40万元,都会迅速吃掉老本。
其他慢性病也会啃蚀财务,2013年卫福部“老年状况调查”指出,分别有八成四女性和七
成八男性自诉有慢性病,其中以心脏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关节炎、高血压等比例最
高,而这些病痛都是年轻时就可以有自觉地降低风险的疾病,因此培养均衡饮食、定时运
动、作息正常的健康生活习惯极为重要。
延后退休,老人更健康
而财务自主除了事先的储蓄、退休后领取年金,想办法增加工作收入也是一个解方。
现在新一代长者愈来愈能接受延后退休的概念。成功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刘立凡指出,
端出诱因鼓励延后退休有两个好处,第一是缩短所得中断时间,可以有收入协助生活,现
在退休后还有20甚至30年生命,这么长一段时间如果都靠国家来养老,整个社会负担太大

第二个理由是,从社会参与或活化个人的角度来看,工作也代表透过工作参与社会,获得
自尊、自信,继续和社会连结。针对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研究显示,如果
该国有延长就业政策,老人的平均余命和健康都会比较好。
“老人不退,年轻人没舞台”的迷思也该被打破。刘立凡指出,延后退休和减少年轻人工
作机会不必然冲突,因为老年人和年轻人能做的事情不一样,专长范畴也不同,只在小部
分和年轻人特质重叠的工作上会发生角力。“愈来愈多新证据指出,两者可以并存。透过
‘职务再设计’,可让老人和年轻人都拥有工作而不冲突。”
她进一步解释,职务再设计的方式从简单到精致皆有,最简单的就是由全职(full-time
)变成兼职(part-time),例如一天8小时减为6小时,因为老人家随年龄增长会逐渐无
法做耗体力的工作。但目前的职场绝大多数设计成一个职位就让一个专人负责,如同一个
萝卜一个坑,职务再设计就是重新思考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能力,把适合老人做的任务抽
离出来重新包装。
例如很多老人退休之前,公司是要用高薪聘用的,可在他退休后将此职位拆解开来,让老
人用part-time来上班,如此一来1人就可以同时提供数个公司需求,每个组织相对负担的
薪资也减少,创造多赢局面。
台湾对老人人力的再利用还是一直往志工方向想,但志工是低阶、不要求专业能力的,所
以浪费了很多银发人力;而传统企业大多以营利为目的,较不会去想利用银发人力,但企
业可以反向思考,说不定经由再设计,人力成本反而更少。
两代都独立,建立新时代的家庭互动伦理
许多人担心,现今日本的下流老人困境,是否就是明天的台湾?
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杨培珊指出,政府改善大环境当然刻不容缓,但台湾珍贵而独
特的家庭制度也是扭转无缘社会的一丝曙光。
她指出,日本的崩坏是来自于家庭支持崩坏,而台湾社会的老化则是“在家庭中老化”的
现象,尽管家庭平均人口数减少,但长辈还是有六到七成和子女同住,“我去香港演讲时
,他们对于台湾调查报告呈现很大比例的家庭共居,都觉得不可思议,”她说。
因此杨培珊认为,强化家庭功能,首先仍要“鼓励生育”,除此之外,也要建立新的家人
互动伦理和原则。
“改变长者的认知很重要,”她举例,不期待同住家人晨昏定省,撇除这些枝微末节的规
矩,大家更能相处自在。
台湾师范大学人发系教授林如萍总结多年研究子女和父母间关系的丰富经验,她直白地说
,长辈和晚辈快乐相处的关键字是“独立”,不是单一方,而是双方都要独立自主。
她指出,老一辈的父母花了极长时间照顾家庭,心里有一个理所当然的期待:我老后你应
该要奉养我,我值得这样被对待。“我一直劝老人家要学着做一个可爱的老人。心理学告
诉我们,人会喜欢那些喜欢我的人,要学着做一个‘可’以被‘爱’的老人。”儿子下班
回来已经累垮,却一回家就开始叨念他;孙子回家,一碰面就念“你上星期没回来”,儿
孙当然都会躲著老人。双方都要独立的新观念,看似和传统孝道观点不合,却是新世代老
后生活的妙药。
银浪席卷而来,政府、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需有更强而有力的措施,才能保障老人经济
安全、强化世代间互动,免于步上日本后尘。
新闻连结:http://goo.gl/ow6fK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