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leego (仰望半月的夜空~)
2025-01-23 10:44:04※ 引述《storym94374 (玛利欧)》之铭言:
: 撇开闪亮RGB电脑不说的话,目前持有的相关设备如下,线材都是小黑线等级
: 耳机:Meze Elite + 斜置麂皮耳罩 + 原厂铜镀银升级线
: 耳扩:Zahl HM1
: 排插:AudioQuest PowerQuest3 (插座没有接地)
: DAC:主机板接前面板 (ALC4082 + ES9218)
: 最早是到处试听耳机并喜欢上Elite的音色,那时候还只有Hybrid耳罩可以用
: 后来推出斜置麂皮耳罩,换上去以后发现音场变得立体前推了一些,这点加不少分
: 除此之外高音也变得更清晰明亮,人声和乐器都变得比较有质感
: 但缺点就是低音少了一部分,连带失去了特有的包围感
: 后来看上了HM1是因为它有方便的EQ和音场调整功能,一直很好奇听起来怎样
: 此外混音功能让我不用切换输入就能同时听到两个设备的声音,对懒人如我超方便
: 像我平常就用电脑听音乐和看动画,也可以一边玩NS一边和队友用DC语音
: 实际入手后觉得音场+1~2很万用,感觉上就是在不影响人声的情况下拉开并放大乐器
: 这种可以自动将耳机音场升级的效果对我来说非常有魅力,程度接近换耳罩
: 除了MYTH & ROID的FOREVER LOST听起来声音会变乱,这是唯一听过有副作用的曲子
: 此外我觉得低音+2可以大致弥补斜置麂皮耳罩失去的低音量
: 虽然Hybrid耳罩的包围感还是无可取代,但我觉得这是目前最喜欢的搭配了
: 一直觉得要是官方能出个斜置hybrid耳罩一定能够飞天
: 以上是我觉得能够明显听出声音差别的部分,接着就要来讲我听不出来的部分
: 尽管HM1是台高价位的耳扩,因为我看中的是功能性,所以直接盲狙且不会后悔
: 不过要问我它推出来的音色到底跟以前用的一体机M30差在哪,我是丝毫分辨不出来
: 特色之一的Class A和Class A & Servo切换功能对我来说也听不出音色差别
: 感觉上入手这耳扩的另一个功能,是让它不会成为系统中的弱点这种心理因素吧
: 另外就是从杂牌排插换PQ3排插并把所有电子设备插上去,也是完全听不出任何差异
: 感觉上买来只有保护电器防止突波这点有用,什么滤波功能都是浮云
: 还有它的网络线滤波只能跑100Mbps,插上去网络反而会被降速,这点还满烂的
: 接下来终于要讲到这篇的主题DAC了
: 常常听到很多人说在准备好三大件之前,线材和电源处理的影响都是其次
: 所以我也一直都没有花钱在各种看起来好像很厉害的小玩具上面
: 我曾经在家里仔细比较过主机板/M30/Weiss 501 MK2这几个价位差距很大的DAC
: 结果不论用USB还是光纤传输,都还是无法分辨出任何差异
: 这让我对购入DAC的必要性产生疑惑,或许该说对自己木耳的程度有点绝望
: 虽然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但怎么想都觉得继续用主机板还是太奇怪了
: 所以后来有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拿耳机去音悦现场试听高价位的DAC
: 结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店家环境好,我发现自己还是能区别出他们之间的差别的
: Mola Mola Tambaqui的声音很浓郁温润,音场不算大,跟我喜欢的方向不太一样
: Linn Selekt DSM声底比较冷,声音比较抓耳也能听到不少背后的细节
: 但有点担心因为音色偏尖听久了会疲倦,体积太大也是一个问题
: dCS Lina Network DAC + Master Clock组合一听到就给我种你怎么这么特别的惊艳感
: 低音沉重音色很暖却不糊,乐器的分离度和音场都很出色,甚至让人声有种后退的错觉
: 不过一旦关掉时钟只留DAC本体的话,人声的厚度和偏暖的音色就瞬间不见了
: 还有整体来说那种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华丽感也消失了,简单来说就是变得很无聊
: 另外我还有去谬思听过大名鼎鼎的Chord Dave,听起来的印象是声音很甜很明亮
: 音色虽然不像Lina那套有强烈的自我主张,一样有着突出的乐器分离度和定位
: 虽然体积小很有魅力,但显示器的新细明体和色块真的丑到不行,完全不能接受
: 总之我现在实在很迷茫,不知道接下来到底该怎么挑DAC
: 我的目标是找到一台能让我这个木耳明确听出和主机板差距的设备
: 不然就会变得比有功能性的HM1耳扩还不如,听不出差别的话只是买心安的
: 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非得到几十万以上的价位才能符合需求,也许便宜的DAC也行
: 我可能该多找些店家去尝试各种DAC,脚踏实地累积经验和鉴赏能力以求从木耳毕业
: 不过我也担心买来DAC在家里听就会退化成主机板等级,失去在店家感受到的魅力
: 可以的话能借来家里试听是最准的,只是不知道台北有哪些店家会提供这样的服务
: 问题有点杂乱,感觉有点变成闲聊了,但还是希望各位能分享一些意见~
其实,整体系统都有互相关系,只是当下系统最弱的地方不容易抓
不管耳机或喇叭系统,三大件先投资肯定是绝对没错的
或许我的喇叭心得可以给你参考一下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735131733.A.8B6.html
我也是有接电脑,电脑声音单纯走USB给dac用 (YT或游戏,有声音就好不强求)
听音乐主要串流roon,路径就是走网络线到dac用
所以我当初选定必须有roon ready的dac
遥想当初,最初从mytek 192dac,换成mola翻车鱼
其实进步幅度就"钢琴声光泽声好一些罢了"
整体说要飞天遁地也还差的远 (电源线沿用旧的情况)
那时候也一起try了很初阶的Siltech SPX-800 电源线
升级感终于有点出来了,当下就掏钱买了
在当下环境下开始思考有什么提升
当然最一开始,我音响电源专线,接地线是都搞定的状况
因为换听串流,就开始把网络系统从头到尾每个环节看看有没有得加强的地方
加了交换器,试了网络线,用了Gan,最后连光隔离都接上了
居然一点一点的有些良性的改变
也因为我主要书架喇叭系统,灌铁沙、换角锥、摆位、空间吸音棉调整也慢慢一个个弄好
器材到位后,线材一个一个换都有提升感
像是电源线大家讨论最多,因为接上去就确实显著的改善
但我认为不管什么线应该都一样重要
只是因为电源线对应上就只有一个器材,而讯号线对应的是两个器材,变量较大
一些小玩具像是时钟(给交换器用)
借到时钟之前我也是很犹豫真的有差吗
借到后....这居然听得出来,好吧,只好又要掏钱了
时钟上垫材又是后来手贱,想说dac的垫材4个,我拿1个给时钟看看
放上去一比居然又有差!!!!
回想起来,现在我系统的声音
已经不是当初一开始换翻车鱼的"钢琴声光泽声好一些罢了"的等级了
至少目前我系统上,我所能想到的可换可动的变量,也都尽力去做改善
因为系统的上限高了,敏感度才会出来
至于木不木耳,我是直接去现场听古典乐来试
真实的乐器就是真实的声音,再回来调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