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我在香港 AV Show 的 ECT 摊位体验了 Final 推出的两款新旗舰耳机——
D8000 DC 和 D8000 DC Pro Edition。当时,这两款耳机便凭借其声音表现、精致做工以
及轻量化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上手,减重带来的明显舒适感立刻成为我注意的焦
点。相较旧款,这两款耳机在声音调校与佩戴体验上实现了突破,即使搭配原厂附赠的京
线铜镀银线材,D8000 DC Pro Edition 也不再像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那样,呈
现出中高频过于透亮或刺激的特性。
事实上,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的华丽声音虽然吸引人,但中高频在某些听感上对
我略显锐利,许多烧友会选择搭配升级线材(如 PWaudio 1960s、First Time、Brise
Audio Yatono 或 Toxic BWXL)来调整中频厚度并压制高频刺激感。然而,D8000 DC 系
列的自然均衡调音已经让这些需求变得不再必要,其声音特性更加圆润柔和,耐听且适合
长时间聆听。Final 现场的介绍人员提到,这款耳机是自 2017 年推出初代平板振膜耳机
以来,经历七年的研发改进与技术积累的成果。这次大幅减重,主要通过对磁铁设计进行
全面优化,配合全新耳垫与头带,实现了佩戴舒适性与声音表现的双重提升。
试听过程中,D8000 DC Pro Edition 的表现让我爱不释手,几乎“屁股黏在椅子上”无
法起身,完全沉浸在它带来的聆听体验之中。当下我就对工作人员说:“这款耳机发售的
第一时间,我一定会入手!”心里甚至已经暗自决定要出售手边的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虽然限量版的经典声音让人依依不舍,但光是重量上的优势就让人无法抗拒,
何况我近期还入手了耳扩 Cayin Soul-170HA 等器材,急需“回血”。
现场试听 DC 与 DC Pro 的声音差异
在展会现场试听时,两款耳机的声音表现都非常出色。作为同系列产品,它们的技术底蕴
相同,素质水准旗鼓相当。然而,D8000 DC Pro Edition 在人声密度与细腻度方面更胜
一筹,中高频延伸也更加出色,这正是符合我个人偏好的调音风格。两款耳机的配线也有
差异:D8000 DC 配备黑色无氧铜线,而 D8000 DC Pro Edition 使用的是京线(铜镀银
)。线材的差异可能也是声音风格略有不同的原因之一。因此,考虑到个人需求,我最终
选择了 D8000 DC Pro Edition。
等待与开箱
8月展会结束后,对这款耳机的等待变得漫长。本以为 11 月就能顺利上市,但实际发售
日期延后至 12 月初。终于,在某天疲惫的下班途中,我回到家门口踢到了送达的包裹,
内心的兴奋无以言表。感谢香港 ECT 的协助,拿到的是ECT原装行货。DHL 的物流服务也
非常高效,耳机从香港发货到新加坡仅用了两天。
设计特点与技术亮点
1. 单磁平板单元设计与减重
D8000 DC 系列采用了单磁平板单元设计,通过单边磁铁推挽振膜运动,显著提升了低频表现和高频延展性。与以往多磁铁设计相比,减少一组磁铁使得
整体重量大幅下降。此外,耳机的金属冲孔板采用了全新的同心圆设计,为振膜提供更均
匀的驱动力,进一步发挥了 A.F.D.S(Air Film Damping System)技术的效能。
这项技术能有效平衡单体振动,避免因空气阻力造成声音失真。高频部分展现出极佳的清
晰度与延展性,适合还原弦乐、人声等细节;中频则自然柔和,乐器和人声的分离度表现
明显;低频方面,D8000 DC Pro Edition 提供深沉且凝聚的低音,能够同时满足流行、
古典和电子音乐的需求。
2. 环状排气孔设计
耳机外壳的环状排气孔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振膜活动的空气吞吐量,让音乐细节能够更完整
地呈现,并拓展了音场的表现能力。这种“透气”设计使得 D8000 DC 系列耳机在音色表
现上更加自然通透,与旧款 D 系列耳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3. 材质与佩戴改良
D8000 DC Pro Edition 的耳罩外壳采用了镁铝合金材质,重量进一步减轻,且耐用性和
抗冲击能力显著提升。耳垫则采用日本和纸技术制成,具备轻盈、透气的特性,内部记忆
海绵可以根据耳形进行微调,长时间佩戴后也能保持干爽舒适。
重量方面,我实际测量的结果是约 432 克(不含线材),比旧款 D8000 Pro 轻了约
100 克,对于平板耳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轻量化的设计。相比之下,Yamaha YH5000SE
则是更轻的平板耳机(332 克),但两者的声音特色和定位有所不同。
阻抗与灵敏度的变化
‧D8000 Pro:阻抗 60 Ω,灵敏度 98 dB/mW。
‧D8000 DC Pro:阻抗 50 Ω,灵敏度 90 dB/mW。
数据上可以看出,新款的灵敏度降低,需要更高的电流驱动。根据计算,新款耳机的功耗
需求更高(从 15.85 mW 增加到 100 mW),这意味着它对前端设备的推力要求更高,也
使我对前端系统的影响更为好奇。
配件与包装
D8000 DC Pro Edition 的包装延续了 Final 一贯的简约设计,配备了一个坚固的硬壳手
提箱,既能用于日常携带,也提供了良好的保护能力。随附的线材包括:
1.1.5 米的 4.4mm 平衡端子线(京线铜镀银)。
2. 3 米的 4 PIN XLR 平衡端子线。
我在家中系统中直接使用了 XLR 端子,长度适中且连接稳定,非常适合桌面环境。
煲机体验
刚入手 D8000 DC Pro Edition 时,我注意到其声音特性虽然不差,但整体听感仍显得有
些“闷滞”,似乎缺乏开放感和动态张力。这种表现与我在香港 AV Show 试听时的经验
略有差距,虽然初听并不让人感到不适,但依然能感受到振膜尚未完全舒展的状态。
经过几晚的持续煲机后,我再次戴上耳机进行试听,这才真正感受到耳机性能被激发出来
。声音逐渐变得开放而自然,层次感和细节的表现也显著提升,逐步接近展会中试听的理
想状态。高频的延展性变得更加清晰,低频也开始展现出深沉而有力的表现,整体声音表
现更加完整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耳机在煲机阶段的反应往往存在差异。例如,我之前使用的 Grado
HP100 SE 刚开声时,表现完全不同于 DC Pro。HP100 SE 的中高频齿音非常明显,延展
性不足,低频则显得单薄且下潜有限;而 DC Pro 初始的听感则是略为“含蓄”,高频与
低频表现皆稍显保守,但整体音色依然均衡稳健。
基于这些经验,我认为新耳机的煲机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像 D8000 DC Pro 这样的
高端平板耳机。一般来说,至少需要 10 至 20 小时的煲机才能让振膜逐步稳定。这个过
程不仅有助于耳机开声,也能让用户更好地理解耳机的声音特性与潜力。当然,在这之后
你可以选择顺顺听它的变化,或者继续猛煲机至几百小时都是可以的。
D8000 DC Pro 对前端的影响
DAP 驱动:乐图 GT2
我使用新入手的 乐图 GT2 测试 D8000 DC Pro 的驱动能力,毕竟 DC Pro 在数据上显示
其灵敏度更低、阻抗更高,驱动需求明显提升。GT2 的 4.4mm 平衡输出功率达到 1W@32
Ω,在 Super High Gain 模式下,我将音量调至 62/100 才能获得合适的音压。果然,
这款耳机需要更高的推力来驱动。低灵敏度的设计意味着它需要更多电流支援,但即便如
此,GT2 的表现仍然让人惊喜。
在 GT2 的驱动下,D8000 DC Pro 的声音表现十分优秀。女声部分细腻而柔美,尤其是聆
听日系音乐时,其透亮的高频、清晰的中频和稍微靠前的声音位置展现出迷人的韵味。音
场宽广,且细节呈现自然,不会给人一种“强灌细节”的感觉。GT2 的 4.4mm 平衡输出
在推动耳罩耳机时表现明显优于 3.5mm 单端输出,这在声音的控制力、结像和层次感上
有着显著提升。
D8000 DC Pro 除了延续 D8000 系列的声音特点外,低频表现令人眼前一亮。它的低频不
仅具有弹性和扩散感,还展现出难得的冲击力,在鼓声打下的瞬间振膜迅速弹起,让人错
觉自己正在听动圈耳机。GT2 的中频具有温润音染,与 DC Pro 的调性非常契合,整体声
音听感柔和而不刺激。音压虽然不算压迫,但如果能进一步拓展音场的空间感,整体表现
将更加完美。总之,GT2 能以便携式播放器的规格驱动平板耳机并取得如此效果,觉得很
惊讶,我之后会详细分享GT2的听感。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153_af2a7292c0_b.jpg
桌上型一体机:乐图雷神之锤
接着,我将耳机切换到乐图雷神之锤,使用其 4 PIN XLR 平衡输出(2.5W@32Ω)。相
比 GT2,雷神之锤的推力明显提升。在 Super High Gain 模式下,音量调至 58/100,即
能获得理想音压。这类吃电池的桌上型播放器在市场上有着明确的定位,它不仅方便在家
中移动使用,甚至可以在出差时携带,避免受到市电干扰,确保稳定的声音表现。
在雷神之锤的驱动下,D8000 DC Pro 展现出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强的控制力。背景乐器
的结像更加鲜明,音场稍微拉开了一些,但与 GT2 的差异并不算极大。不过,雷神之锤
在细节解析和声音透明度上的表现明显优于 GT2,特别是中高频的细腻度和乐器的分离感
进一步提升。相比 GT2 的温润音色,雷神之锤的声音风格更加中性,让 DC Pro 的原始
声音特性得以更忠实地还原。这证明 DC Pro 对前端的影响确实非常敏感,能清晰呈现出
设备的音色特征。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841_c8af8be699_b.jpg
家用系统
‧电源专线:Furutech FP-S022N(奈米金银粒子无氧铜,23 公尺)、GTX-D NCF(R)壁
插、106 D NCF 碳纤维盖板
‧电源处理:PLIXIR BAC1500 1500W 平衡隔离变压器(升级三组 GTX-D NCF(R))
‧音响架:Atacama 110-40 四层
‧网络设备:Ediscreation Silent Switch OCXO / Ediscreation Fiber Box II
‧讯源 Roon Core:Roon Nucleus + Furutech LAN-8 NCF + Plixir BDC 19V 线性电源
‧讯源 DAC:MSB Discrete DAC + ProUSB Adapter(Crystal Cable Diamond)
‧耳扩:Cayin Soul-170HA / Headamp CFA3 / MSB Premier Headphone Amplifier
Cayin Soul-170HA 驱动
Cayin Soul-170HA 的设计理念非常独特,采用了单管单端纯 A 类电路结构,具有降低失
真的效果。这台耳扩内部设有两组单端输出变压器,针对不同耳机阻抗进行匹配调整,左
右声道独立供电,进一步提升音质稳定性与细腻度。电源变压器则采用日本 Z11 矽钢片
制作,以确保稳定电力供应。我对 Soul-170HA 进行了升级,换用了 Mullard ECC32
CV181 KB/DA 前级管 和 Mullard GZ34 整流管,在细腻度、人声厚度和背景干净度上有
显著提升。耳扩的输出功率高达 18W,这是我手头推力最大的耳扩。在搭配 MSB
Discrete DAC 作为讯源的情况下,Soul-170HA 以 TR + Soft 模式默认驱动 DC Pro。音
量调至 11 至 12 点钟位置时,即能获得充足音压,这比推动 D8000 Pro Limited
Edition 时的音量需求多出几格。在 Soul-170HA 的驱动下,D8000 DC Pro 的音场被完
全释放。横向音场宽广且自然,乐器定位精准,声音呈现出犹如 3D 般的立体感。乐器与
人声栩栩如生,沉浸感极强。高频细节清晰透明,带有适度的亮丽感而不显刺耳;中高频
柔和而细腻,充满音乐性;低频部分则展现了极佳的控制力,深度与弹性兼具,让人完全
沉醉其中。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781_36a2218cbb_b.jpg
MSB Premier Headphone Amp 驱动
MSB Premier Headphone Amp 采用全航太铝 CNC 切割机身设计,内部分区合理,散热、
放大线路与电源稳压各自独立,彻底隔离干扰。该机采用全平衡纯 A 类设计,无负回授
结构,且配有自动调整阻抗功能,能针对高低阻抗耳机自动匹配所需电流。输出功率为
4.06W @ 32Ω,推力不算极大,但凭借其输出变压器设计,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稳定输
出。
在驱动 D8000 DC Pro 时,音量需调至 76/110 才能达到合适音压。Premier 的声音干净
且中性,音场表现宽松自然,解析力和细节都处于极高水准。与 Soul-170HA 相比,
Premier 的声音风格更为冷静,尤其在中频厚度上略逊一筹,但纯乐器表现格外出色,
与 DC Pro 的声音特性形成了一种互补的效果。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751_bde431b239_b.jpg
总结:
经过不同前端设备的测试,D8000 DC Pro 的表现证明了它对前端极其敏感,可以忠实还
原前端设备的音色特征。即便对于推力需求较高的耳机而言,一旦有足够的电流驱动,其
声音潜力将完全展现。它的低灵敏度确实提高了驱动门槛,但推到合适的音压后,无论哪
种前端设备都能维持 80 分以上的水准,这点与 Hifiman Susvara 有所不同,而且展示
出明显的日系调音特色。
对比: Final D8000 DC Pro 与 Hifiman Susvara
这两款耳机都是市场上非常经典的旗舰产品。旧款的 D8000 Pro都是旗舰平版曾经是
Susvara 的对比对象之一,而 D8000 DC Pro 作为升级版,依然具备与 Susvara 一较高
下的实力。在此次测试中,我使用 MSB Discrete DAC 作为讯源,搭配 Soul 170HA 耳扩
,并以默认的 TR + Soft 模式驱动 Susvara。音量调至约 1 点钟位置,便能提供足够的
音压,发挥出 Susvara 的声音潜力。
在素质表现上,两款耳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声音的解析力、动态范围与细节呈现令人
印象深刻。Susvara 的声音表现极为宽松自然,音场被显著拉开,人声的细腻度和流畅感
非常突出,其声音调校更偏向温暖和中性,带来贴耳且饱满的聆听体验。人声位置较为靠
近,温润厚实,尾韵迷人且具有极强的音乐感染力。
相比之下,D8000 DC Pro 的声音特性稍偏冷静,音色调性更加明亮。DC Pro 的音场比
Susvara 还要更大一些,声音的开阔感更为突出,特别是在横向音场的表现上,能够呈现
更广阔的空间感。而在人声部分,DC Pro 的染色稍微偏亮一些,相对少了一些 Susvara
所具有的厚度和温暖感,但这种风格使其在人声和乐器分离度上表现更加明确。
两款耳机各有千秋,但在使用不同前端设备时,两者的需求有所不同。Susvara 对于前端
推力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在搭配大功率前后级放大器时,声音的上限和变化空间更加显
著,能充分展现其潜力。相比之下,D8000 DC Pro 对前端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即便在中
等推力的耳扩下,也能稳定发挥出高水准的表现。总体来看,Susvara 更适合追求极致自
然声音表现且愿意投入高阶放大器的用户,而 DC Pro 则是更均衡且易于搭配的选择,特
别适合喜欢宽阔音场和稍冷静声音调性的聆听者。两者皆为顶尖耳机,各自代表了平板振
膜耳机在不同调音理念下的极致诠释。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09978_dd987e6c2c_b.jpg
Final D8000 DC Pro 与 Yamaha YH-5000SE 的对比
这两款耳机同属日系高端旗舰产品,各自代表了其品牌的巅峰技术。YH-5000SE 是
Yamaha 经过约 6 年开发完成的力作,灵感来自于 1976 年推出的 Orthodynamic HP-1
设计图。YH-5000SE 采用全新技术重现经典,配备 50mm 同心圆震膜。
YH-5000SE 推力需求接近旧款 D8000 Pro,少新款几格达到合适音压,较好推。两者声音
特性初听有些相似,都是干净、稍明亮且偏冷静的声音基调,与 Hifiman Susvara 的调
音风格相比,差异并不那么明显。然而,细听之下仍然能发现两者的多处不同之处。
中频表现是 DC Pro 的明显优势。DC Pro 的中频更具感情,带有一定的厚度和细腻度,
特别是在吉他刷弦的呈现上尤为突出。而 YH-5000SE 的乐器位置则更为靠前,像是吉他
就在耳朵旁边刷过,声音稍微干一些,这种干净且直接的表现对于纯乐器演奏非常适合,
但在人声表现上会稍显冷静,缺少一点温暖感。值得一提的是,YH-5000SE 对钢琴音色的
处理非常优秀,那种特别调制的声音极具吸引力,对喜爱纯音乐的用户来说可能是很大的
诱惑。低频方面,DC Pro 明显更强。它的低频更加饱满、层次分明,鼓声的冲击力更具
弹性,而 YH-5000SE 的低频则相对单薄,更偏向解析和速度感的表现。总体而言,DC
Pro 的声音更加全面,适合多元音乐风格,而 YH-5000SE 则偏向纯乐器表现,两者各有
千秋。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8791_136140dde8_b.jpg
Final D8000 DC Pro 与 SendyAudio Peacock 的对比
Peacock 是 SendyAudio 于 2021 年推出的第二款平板耳机,配备 88mm 大尺寸平面振膜
,外观设计独具匠心,采用实木外壳、羊皮耳套与航空铝材金属框架,并以黑金配色和孔
雀羽毛图案作为点缀。其性价比在平板耳机中表现亮眼,且推力需求不高,音量调至 10
点钟方向即可获得足够音压。Peacock 的声音特性偏向温暖,整体表现具有厚度感,特别
在人声表现上更为靠近,但解析力和细节不及 DC Pro。Peacock 的人声虽然具有一定的
渲染力,但细听之下会发现毛边较多,乐器的顺畅度也不如 DC Pro。某些频段会稍显刺
激,尤其是在高频延展和层次感上略有不足。DC Pro 的声音表现更加自然,音场也明显
更大。虽然 Peacock 在流行音乐和人声的表现中具备很高的聆听愉悦度,但 DC Pro 的
全面性和素质优势无法被忽视。无论是低频的控制力还是高频的细腻度,DC Pro 都优于
Peacock。如果追求性价比,Peacock 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但若追求更高的声音素质和均
衡性,DC Pro 无疑更值得投资。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09983_6ec8027608_b.jpg
Final D8000 DC Pro 与 Grado HP100 SE 的对比
虽然 HP100 SE 是动圈耳机,但其高解析路线和现代声音调校与 DC Pro 颇具可比性。
HP100 SE 与传统 Grado 耳机的暖声调性不同,展现出一种冷静而不尖锐的高解析特性。
与一般的动圈耳机相比,HP100 SE 的细节表现更为自然,速度感适中,音场也比典型的
Grado 耳机更加宽广,整体听感相当优秀。相比之下,DC Pro 在乐器的凝聚力和低失真
表现上更胜一筹。DC Pro 的声音更具层次感,音场环绕性更好,呈现出更大的舞台空间
感。然而,HP100 SE 的人声渲染力实在令人印象深刻。HP100 SE 的舞台感更为宽松,声
音位置稍远,但其独特的人声表现无疑是它的一大亮点。DC Pro 则在全面性上更具优势
,不管!我还是爱Grado。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685175_eab56aba47_b.jpg
线材更换:Toxic Cable BWXL 4 Wire 铜线
为了测试 DC Pro 对线材的敏感性,我将其搭配 Toxic Cable BWXL 4 Wire 铜线。这条
线材的导体规格非常粗大,达到 17 AWG 级别,结构采用改良型 Type 6 多尺寸绞线设计
。这条线材在铜线类型中表现相当优秀,与 DC Pro 的搭配展现出极高的音色相容性。
更换线材后,DC Pro 的声音表现与原厂线材相比有明显差异。解析力维持不变,但人声
更加靠前,饱满度和厚度明显提升。原本中高频就不刺激且柔美的声音,在 BWXL 加持下
多了一层包覆感,尾韵更加迷人,整体听感甚至有些接近 Hifiman Susvara 的镀金振膜
染色效果。BWXL 与 DC Pro 的搭配属于互补型,适合想要增加一点味道和音乐性的用户
。我决定直接将这条线材作为 DC Pro 的常用配置。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09963_7b5793010c_b.jpg
规格
‧机身材质:铝镁合金
‧单体类型:AFDS 平板磁振膜
‧灵敏度:90 dB/mW
‧阻抗:50 Ω
‧重量:431 克
‧线材配置:
oD8000 DC:OFC 无氧铜线(4.4mm / 1.5m,XLR / 3m)
oD8000 DC Pro:镀银铜线(4.4mm / 1.5m,XLR / 3m)
结论
D8000 DC Pro Edition 不仅延续了 D8000 系列的高水准,更在重量、声音均衡性和舒适
性上实现了全面升级。无论是与同类型的平板耳机比较,还是与动圈耳机对比,它都展现
了极高的素质与全面性。它能够兼容多种音乐风格,并对前端与线材的细微变化展现出敏
锐的反应。
本想条列式的列出结论,但其实只有一个,买就对了,日系耳机不香吗?
啊嘶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685655_eca14d349f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333_77382c77d3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2362327_104e40a11e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313_ded93857ce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259066_7988b031e4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510243_de85ec57d9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3685495_b96f5f3918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2362057_b34a54ab4b_b.jpg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4202362037_13d72b9ecd_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