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板上询问ifi GO pod,没得到什么解答,但最后还是入手了,做个简单分享。
1)价格
台湾好像还没正式代理,网络上能找到代购,价格和淘宝价钱差不多。
淘宝常态价格是¥2880,双11档期也没特价,只有在十月份时看过一次¥26XX的价格。淘宝的二手平台闲鱼的二手价则是在¥2000~2500。
2)外观
http://i.imgur.com/FSJWnwf.jpg
http://i.imgur.com/VEVOiyc.jpg
盒子的外观就两个字:非常大。
而且因为盒子的电量有1500毫安培,所以重量也不轻。
http://i.imgur.com/0fPbhtk.jpg
内部空间很大,大部分IEM耳机应该都能放得下。
左边四个点的指示灯可以知道盒子的电量。
为什么要打灯?我不理解,并且大受震撼,震撼于设计师的脑回路特殊。
http://i.imgur.com/5eM9NUp.jpg
附有MMCX和0.78mm双针两种插头。
另外有T2、Pentaconn Ear、A2DC可选购,价格大约¥218。
3)操作
配对和操作都很简单,耳挂是触摸按键,但可以锁住触摸,也可以调整触摸延迟时间,避免误触。
指示音很特殊,连接成功时语音念的是当前的转码格式,例如“L~D~A~C~”。
http://i.imgur.com/hBISdag.jpg
官方app的功能还算实用,但接口设计师可能还没招到。
http://i.imgur.com/KsSi4j1.jpg
可以调整数位滤波设定蛮酷的,听感变化有感。
4)声音表现
http://i.imgur.com/fsacPOP.jpg
支援的转码器很多,你想要的应该都有。
接上大苏丹和Am Pro 30都完全没有底躁。
因为GO pod会根据阻抗调整推力,所以两支耳机接上去的音量大小也几乎一样。
用S23U+LDAC+无损档案简单测试,本人非发烧友又是木耳,讲不出什么高深的东西。
Am Pro 30比起之前装在Fiio UTWS5上,细节明显多很多,连歌手的换气和口水声都很清晰。
手边没有MMCX线,没办法和有线对比。
大马士革苏丹和原装线+转接头+AK380相比,人声稍微后退几步,低频的能量感降低一些,声场的宽度也窄了点,高频的表现和解析力倒是觉得差不多。
整体来说我觉得发挥了耳机八成以上的实力,能和所有小尾巴对打,但和正经的播放器或扩大机比还是差了点东西,抽象一点概括大概是声音的渲染力和澎湃感降低了,声音变得比较平淡朴实。
5)通话表现
我只在室内环境讲电话,别人说比原本(UTWS5)清晰,但是麦克风有点底躁(???)
6)配戴
这个我来评价可能不准。
因为一路从CF01、UTWS3、UTWS5换过来,而且大苏丹的原装线是12绞……
本身有带眼镜,没有觉得卡。
但如果目前还有习惯带口罩的人可能就不太适合。
回想新冠疫情期间我耳朵上挂满东西就觉得难受,每次拔口罩都会乱成一坨。
7)结论
赋予高阶耳道便利性,有点携带性,但又不完全有,可出门在外要听到这品质的声音也没更好的选择了。
整体来说,我觉得ifi GO pod的开发方向是正确的。
GO pod与其说是耳挂模组,不如说是耳挂造型的随身扩。
会选择耳挂模组的人,基本上都是特别重视随身设备音质的特殊群体。
这些人能在携带性上妥协,充电盒再大再重也比播放器/小尾巴+线方便携带。
并且综合它的定价和定位,没什么用户会拿去接低阶耳道,如果缩小充电盒体积,旗舰和客制耳道可能就装不进去了。
ifi这款产品在尺寸和定价上都在试探这群体的底线。
声音表现确实不让人失望,耳挂模组中的天花板,甚至是手机讯源里的天花板,配得上它的价格。
要真无线又要音质,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8)附加功能
能随时把十几万装在耳朵上,又远比同价格的耳饰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