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sakuya (绯色)》之铭言
: 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 无论是以烧友玩家的身份来说
: 还是以从业人员所遇过各种类型客人的角度来看
: “新手小白”大概会有下面这几种类型
: (这里的新手小白 指先前并没有被有经验者带着聆听过任何器材)
以我的观察
听感的确是后天训练居多
木耳 = 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经验
而不是听不出来
听感不外乎是两个过程培养出来的:
1. 比较
十几年前我还是穷高中生
手边最好的耳机就是CX300II
用老式mp3直推
但还是常去光南买各种300$以下的耳机
以及跟朋友订水货
就是想比较不同声音
光南卖的耳机那时候听觉得糊成一团
但即便便宜耳机之间
还是有明显风格差异
小时候就这样建立起原始的世界观
低音多的耳机可以多到什么程度
少又可以少到什么程度
冷声可以冷到什么程度,暖到什么程度
随着$$变多、试听胆子大
从百元、千元、万元到百万元
会解锁更多进阶光谱
例如音场大可以大到什么程度
声音远可以多远近可以多近
背景可以多黑多干净
声形可以多清晰、细节可以多丰富
音色可以多真实美丽
人声又多有情感等等
知道各种声音走向的全距在哪
才会有稳定的地图观
有地图观,才会有中性观与喜好观
才会知道一支耳机“相对于各种其他耳机”
各方面表现分别坐落在各光谱的哪些位置上
以及自己追求的声音
又是这些元素怎样的组合
如此,才会对一支耳机形成“心得”
才会说出不只“好听/不好听”
比较不一定要花钱,但时间一定要花
听过的款式越多、等级差异越大是越好
一般人缺的不是钱
而是没有花时间去听各种不同款式
听超旗舰和极端调音耳机刷新地图边界
听市场向耳机在边界之内创造新组合
2. 语言
听感叙述为什么对某些人比较难
因为听觉语言的性质特殊
这稍微想一下应该可以了解
描述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的语言
大概是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是抽象的形容词语库
例如颜色亮度,酸甜苦辣、轻重软硬、香臭等
其他则依凭于实物
例如洗发精有“洋甘菊的味道”
枕头有“薰衣草香”
视觉是其中抽象语库最丰富的、最常用的
而嗅觉有最高的比例仍依赖于实物
听觉语言的特性和其他感官都不同
它的词汇有大量比例是“借”来的
所以当烧友描述声音
说什么“彩度高”、“结像锐利”
说什么“质地滑顺”、“温暖”
那是用眼睛和皮肤的感觉在契合音乐
听觉语言也是特别靠近情绪的
跟情绪大量借用语言来描述声音
例如我们会说“哀伤的旋律”
但什么是“哀伤的气味”、“哀伤的口感”
这就不太有人这样说了
所以说,一般人跟听感派烧友之间的最大的差别
就是在这个“多感官体验”和“情绪语言”上
一般人比较纯粹用耳朵在听音乐
或是他比较不会去注意其他感官的连动体验
他描述声音的词汇不习惯从其他感官借
也不习惯去感受自己的情绪是怎样
那他能说出的,自然也就只有低频比较“大声”
听到“比较多”声音、“悦耳/不悦耳”等
所以说,听感的培养除了要花时间听不同款式
更重要的还是跟情绪连结
以及各个感官一起听音乐的习惯
3. 阻碍因素
以上两个过程需要的都是“热情”跟“勇气”
尤其要热爱比较各种声音
以及喜欢用各种感官去体验音乐
如果对这事缺乏热情,自然就没动力去探索
也就不会建立自己的地图和语言
勇气的部分稍微复杂
听感和情绪更近的另一个意思
就是它更私密、与自我内核比较近
所以当新手还不够有自信
听感如果就遭别人否定
或者发现自己听出来的心得跟别人不同或更少
那种尴尬羞耻自我怀疑的痛感
也是比较直接而强烈的
很多人其实害怕烧友
因为他们深深觉得自己的听感不成熟、粗浅
说出来就有高机率会被评价和鄙视
他们下意识想保护私密感受免遭否定
所以就倾向说:“不知道喔、听不出来啦、
我觉得都不错阿、我耳朵不好”
能不能够克服恐惧,把其他人说的
都当成有意思的参考而非标准答案
百分之百相信自己的感受
就是成为烧友之路的“内在”议题了
所以,引人入坑的烧友以及耳机店店员
在一开始怎么对待新手的听感就很重要
听感就是听感,
烧友的不会比新手更“高级”或“正确”
多问新手的感觉、暗示他探索自己,借他语言用,像是:“你刚说的‘温暖’是激烈热情的
感觉,
还是轻柔温馨的烘托感?”
总之最忌讳去评价新手听感的好坏对错
如此烧友才会越来越多
前阵子
我路过三创二楼某间店想随意听一下
结果就看到某位男店员正在对客人说教
客人觉得一款耳机听起来糊糊的
店员就坚持耳机并不糊
问客人目前在用什么耳机
客人回答“手机附赠款”
店员就说:
“我听过的耳机比你多啦!
我跟你讲这耳机不算糊!”
客人便吱吱唔唔说
自己经验实在不够,店员您说的是对的
潜在烧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