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呼
由于去年在股市赚了不少,决定从中拿出几成获利,让它们变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而随着不
断的升级设备,慢慢地心中萌生出干脆组一组退烧套组后,便删除任何耳机、音响相关的论
坛与网站,以免自己一直心痒痒换换病发。
原本家用是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但由于随身的退烧组意外地花费相当少,又不甘心好不容易
申请到的这笔预算没有花完,所以就开始寻找大概50K左右的家用设备。
原本的系统图
https://i.imgur.com/oeH3efl.jpg
由于空间与便利性的考量,首先便排除数播的选项,而且我觉得在大船加持下的PC-HiFi表
现已经令我相当满意。
DDC的部分目前使用也算满意,虽然204之类的可能会更好,但预算有限还是把钱花在刀口上
,也就是三大件的部分。
耳机的部分也没什么好换的了,虽然对K812有些好奇,但目前持有的这二位耳姬双修基本上
能涵盖所有我聆听的音乐范围,而且风格十分互补,要听动态强、低音猛、气势强的爽歌就
拿Th900(虽然最近很少用了),要顺顺听就用Thror,完美。
再来就是耳扩,鉴于要双修TH900,因此一开始是把注意打到同厂Luxman的P-700u身上(750
就算是二手的都爆预算了),刚好有个朋友的二房系统上有700u,询问之下很义(ㄐㄧㄢˉ
)气(ㄓㄚˋ)地一口答应还说可以把系统搬来我这,让我试试看在自己的系统上表现如何
,然后还另外带了一台推坑物过来(后述),而交叉比对后,P-700u个人挺不喜欢的,声音
相对粗糙,且有种大力想要出奇蹟的冲动感,不若在P-1u上细致且有光泽的柔顺声音,尤其
在TH900身上特别明显,朋友一起听过也觉得700u确实相对1u更不适合TH900(可能其他低阻
日系耳机也会同样),不过以上都是基于单端,可能没有发挥700u相对1u的长处也说不定,
至于在Thror身上也没有感觉到700u推力更大的好处,反而是P-1u一样细腻很多。
最后就是诞生本次文章的根本原因了,朋友顺便带了一台最近在大陆与国外评价都相当爆炸
的DAC——Denafrips TERMINATOR Plus过来,也让我一窥顶级R2R解码的世界,据朋友所说
他购入这台终结者后,就把Dave更换到二房服役了,而TERMINATOR也是我目前唯一听到USB
直入(铁壳+iPower)不输大船i2s输入的,她的声音我可能过于词穷没办法好好描述出来,
总之就是一种极致细腻,但又自然到仿佛是真实的感觉,一切都如流水般流溢过身边,所有
的所有都能真切感受到,总之就是——真他妈的好听啊,这时在回过头去听原本的D3.2,虽
然还是很好听,毕竟当初就是这台让我舍弃了UD505与M-DAC+,但就觉得少了点真实感
至此,也就大抵上确定要把预算压在哪了,就是一台R2R的DAC,虽然不求像TERMINATOR一般
的惊艳,但是也希望能再次感受到那种自然感,经过几天的爬文,不论一二手,能符合预算
的R2R DAC大概有这几台。
1.Soekris 2541:网络上评价满好,但是体积过小没办法跟P-1u叠叠乐。
2.Schiit Yggdrasil:几年前的梦想机之一,刚好有看到一台有升级到二代电路而且还在预
算里的,但听说要热机满久才能进入状态有些犹豫。
3.Denafrips Venus:买不起TERMINATOR你可以买…还是爆预算QQ 不过由于当初TERMINATOR
带给我的感动,也是有考虑要存一下买Venus,但最后没有成行的原因是因为假如不是旗舰
的话,过几年换换病又会自己病发的吧XD
4.TEAC UD701:应该不算R2R,但由于对505挺满意的所以也列入考虑,体积上跟P1u很合,
而且技术下放噱头十足,就是价钱有点超过预算跟没试听过,最后放弃的原因是因为突然想
到如果她的内扩太强那P-1u就浪费了 (?
5.精音D1000:最后就是本次的主角了,曾经的A281是许多人有限预算下处理T1的优解之一
,而经过了一阵子的更新,精音推出了一整个1000系列的作品,包含数播N1000、耳扩A1000
、交换器S1000,与这次购入的解码D1000,在网络上找到一篇D1000与原版的比较后,就下
定决心要下手了,没想到询问下竟然要缺货到五月中,不抱希望地在社团Po了一篇征求文,
没想到竟然意外地买到了,而且还是同一个高中母校的学弟,真的是让人感叹缘分真是奇妙
,虽然版本比较旧是4.53的软硬件,但能早点拿到跟不用另外订制电压还是很不错,就一路
开到嘉义亲自搬了回来,感谢学弟慷慨割爱<3 路上由于太心急吃了一张高速公路的超速罚
单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
以下简单听感
===
讯源:PC(Roon)
DDC:Singxer Su-6(铁壳+iPower)
DAC:精音 D1000(Lindy i2S、Supra 同轴)
AMP:Luxman P-1u(万隆 NEI-1002 XLR)
耳机:Kennerton Thror、Fostex TH900mkii
电源线:均为Luxman JPA-10000
试听音乐:中日英流行、OST、纯钢琴、少量交响
直接对比DAC:山灵D3.2、Chord Hugo2
间接对比DAC:M-DAC+
===
一开始,最麻烦的是还要调整i2S的线序,不像TERMINATOR一插上去就可以直接听了,后来
上网查了一些资料,询问精音老板说线序跟Rockna一样,但按照Rockna的定义调整大船后又
遇到左右声道相反跟没办法播DSD的困难,左右声道后来经过学弟的建议解决了,但DSD一直
都没办法,后来从MusicBee换成Roon就神奇地出声了,嗯…
Rockna的线序,供有需要的人参考
https://i.imgur.com/qTsOxvl.png
当一切都调整好后,终于能坐下来好好享受了。一开声,嗯…其实已经在前面调整的时候热
机超过半小时了,就算还没完全进入工作状态,但她的声音表现还是让我不禁想:“看来我
的D3.2跟Hugo2都可以拿去填海了。”
基本上呢,也没什么好比较的,就是彻彻底底的辗压,以往自己在跟朋友分享比较的心得的
时候,都会尽量去提到稍微弱势那一方的优点,这样听起来比较不偏颇,但是这次,抱歉了
我的前妻们,就声音方面来说,妳们是真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跟D1000打对台,不论是素
质面,或是听感面,D1000都展示出了所谓另一个次元的高度应该有的风采,这样巨大的升
级感大概比我当初从Asus STU升级到UD505还大,十分令我惊喜。
===
回到D1000的听感,首先是连接方式的选择,连接i2S相比同轴要好听非常多,整体更鲜活、
立体、明亮,而且声音的形体感更加明确,细节处刻画的也细腻很多,另一个差别是i2S我
个人觉得线材间的差距相当小,我从小黑线、Lindy线到跟朋友借的万隆线,听感上几无差
距,而且是同时连接然后迅速切换的ABtest法,而同轴线之间的差距就要明显一些,不过因
为经过与i2S比较后都用i2S听了,就不着墨于不同同轴线之间的听感差距,总而言之,i2S
麻烦的地方在于线序,但当线序解决后,i2S不只在听感上相当无敌,毕竟原本就是一套相
当成熟的系统,而且能省下大笔在线材上的花费,有砸过的烧友应该都知道好线究竟可以到
多夸张的贵XD
大体上来说,D1000还是与TERMINATOR有些类似,“细致、自然”,我想可能就是大家所说
的模拟味吧,相较于TERMINATOR,D1000的人声相对靠前,口型明显,整体略有强调动态,
也就是声音的能量感比较强,聆听流行乐的时候特别有感,有时候会让TH900显得过于刺激
,但Thror则是满相得益彰的,在流行乐的部分比之TERMINATOR更胜一筹,主要体现在融入
感与氛围,另外则是音场小不少,尤其是纵深的部分,我在TERMINATOR没有特别听到过边际
感,而在D1000上,某些超大场面的OST会略微有感觉,不过当然相较于D3.2或是Hugo2都还
是要赢上不少就是了。
大陆那边把D1000称为“万元(RMB)守门员”,甚至还有人说在万元以下简直是无耻之机,而
其在我的系统上的表现确实不愧其名,TH900的感受相对比较普通,就是一些素质与听感面
的提升,但Thror则是完完全全的大进化,感觉是彻底发挥了平板耳机的优点,大量的细节
充斥其中,但又完全不失自然的温润感,不只在声音的素质上达到另一个程度,耐听度也是
提升巨大,以前的几台DAC虽然也好听,但在听一二个小时后总会让人有些疲累想休息,但D
1000完全没有这种情况,我自己也不禁感叹这真的挺玄学的,不太能很明确地说出究竟是哪
些地方让她变得如此耐听,但实际上确实是改变不小。
相较于TERMINATOR,D1000最明显的劣势之处就是在音场的纵深,不用特别对比也能感受到
的差距,但其他地方则是相差无几,考量到价钱上的差别,D1000确实是50K左右很划算的选
择,就个人来说也完全能当作退烧前的最后一站,至此算是完成了一段旅程,也没有更多的
财力或心力继续往上发烧了,等到手边的其他小东西清干净之后应该就会强迫自己不要再接
触相关的资讯,好好固守自己现在相当满意的一个套组,“不要知道新的,就不会不满意旧
的。”
体积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当合格的猫床<3
https://i.imgur.com/kUhhgn1.jpg
===
题外话之一:Roon
===
这东西真的好用啊!就算我自己没有订阅Tidal或Qobuz,但是Roon的强大还是无庸置疑。
首先是接口的易用度与美观度,除了Audirvana能相比,其他像是HQplayer、Jriver、Fooba
r2K、MusicBee之类的都完全比不上,当然后二者能透过许多调整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但是
就是麻烦啊,Roon安装完一打开就是一个美观又好用的接口。
再来就是资料整合与查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透过一个点去查出一串葡萄这样的感觉,有时
候听了一首歌很满意,然后就可以去看看幕后的一些相关人员,不仅仅是歌唱者,连哪个人
奏哪个乐器、谁作词谁作曲、谁主导谁帮忙,甚至连录音、混音是谁都可以看到,让你可以
顺藤摸瓜地找出一大堆自己喜欢的音乐,类似于一句很美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一样,Roon可以让你发现更多美好的音乐。
还有就是播放器材的选择与Zone这个设计,真的很方便,你能很方便的去Enable你需要的播
放器材,这样之后要选择的时候就不会像Windows的选单一样一拉一大把,然后还有他不同
的器材可以一起使用,如果要播一样的歌就设定成一个Zone,而如果要像我一样没事就把耳
机放在旁边Run然后先用音响听歌,也可以分别在二个器材分别操作。
然后是Roon与随身器材的整合,真的是太厉害了,不仅仅是整体风格上的统一,还有操作的
流畅度也没得说,甚至还可以把电脑当作基台,把音乐串流到不论是手机、平板或是DAP上
。
最后就是声音,真的是一耳朵的好听,不论是相比Foobar2K或是MusicBee,Roon的声音有一
种大气与宽松感,在使用Roon以前我用了好几年的Foobar2K,后来换去MusicBee用了大概一
年多,但Roon真的是赞爆就完事了,升频的表现在最新版也几乎挑不出毛病,比之细调后的
HQplayer也差不多了,而且更好用更方便,我自己是都升到384K,升到DSD的听感不是很习
惯。
Roon真香!
===
题外话之二:关于慢慢升级还是一次到顶
===
在开始发烧的几年后,我曾经觉得一次到顶才是最好的,不只省下很多不必要的花费,也少
走了很多所谓的弯路,少浪费很多时间,但直到最近,回想自己一路烧过来的历程,我突然
觉得说果然还是慢慢升级才有感觉,像是我当初从Asus STU升级到UD505,那种巨大的差异
很能让我觉得说:“这笔钱花的太值得了!”而又现在升级到D1000,我又能清楚地知道说
她提升的地方与程度;不只器材,耳机也是同一个道理,从第一支Sony不知名的几百块耳机
,到后来的DT770, 880 ,990 ,T70, HD600, HD650, K701, K702, Nighthawk, Ad2000X, T9
0, K712, Amiron, DT1770, 1990, T1, HD700, HD800, TH900与Thror,透过不断地比较、
选择、淘汰、升级,才能更知道自己的喜好,与自己不满意的地方,然后继续找到另一支自
己满意的,不断重复,最后的最后,就会是一支自己最满意的,而最重要的是,你可以很清
楚的讲出来“自己喜欢这位耳姬的那个地方”,我想发烧就是一个不断追寻的路程,而对于
每个人来说,不只是起点、终点,甚至是路径长与身边经过的风景都不一样,也因此造就出
了各式各样不同的烧友与厂商,彼此之间可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一定都有一个相同
的地方,那就是对于声音的追求与热爱,“找寻自己的真爱”不是一句只出现在连续剧里的
普通台词,而是我想所有发烧友都深深在心中刻下的一行座右铭。
以上,致我最后的一篇文。
===
https://i.imgur.com/lZrDDVF.jpg
https://i.imgur.com/1D6Kvna.jpg
https://i.imgur.com/m9J7o43.jpg
https://i.imgur.com/d3hRPI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