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观
ED11
纵向表现 □□□
高频量感 ■■■■
中频上段 ■■■■
中频下段 ■■■
中低音域 ■■■
低频量感 ■■
音场宽度 □□□+
本质是一支偏上盘、低音不强的耳机
低音域只是借力用力下的调味料
ED11
纵向表现 □□□
高频量感 ■■■■
中频上段 ■■■■
中频下段 ■■■
中低音域 ■■■
低频量感 ■■(■■+) ←浮动式+1~2.5格不等
音场宽度 □□□+
注:上盘和下盘各有满出点自己要注意相对影响
更多耳机比较: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84859634.A.81F.html
首先我并不觉得他很不ED系列
因为他与ED8的声音逻辑基本上很像
本质都是音色偏高、低音出力较弱的声底
必须借力用力去留住下盘量感才会让整体有饱满感
两者主要差别在谁的低音留的比较多、谁的低音留的比较少;
谁的高音比较比较多、谁的高音比例比较少…等这类"量感"的问题
手法上的诠释对我来说并没有感受到很大差别
不过他的确跟ED8会有蛮明显的性能差异
ED8对我来说是DT880、K601、HD650下面的东西
ED11则比这些耳机更上面一点
但若要跟T1、Z1R、TH900相比就大概看到车尾灯的程度而已
#低音域
低音量感有一点半被动式的感觉
不特别让单体发出来而是采取后续捕抓的方法留住
这一种路数我觉得在量感上的呈现都不太稳定
会容易有这首歌低音很多、这首歌低音太少的落差感
而且也容易侷部放大低音域的某些区块
比方说ED11的"重低音"这一区域
就是被明显放大的区块
且这一段很容易会有类似 潮汐 的影响
例如当歌曲里没有鼓或是其他低音乐器可以借力时
整支耳机会很偏上盘(低音没什么量)
但是当鼓声的频率很密集时
他的重低音就会呈满潮状态 满到你一整个不能无视
且程度我觉得落差感颇大
从量感很缺一直到量感太多的情况都有
质的方面
这里其实也跟量感的强调处息息相关
毕竟他强调的地方是量感的本身以及重低音那一块
因而让他的低音解晰颇糊、形体和层次也不怎么好
而且下潜其实也很浅短
算是半凝聚、半淤积的听感
主听一首歌去带到重低音后会是什么听感
而不是去听低音域的能量、张力、下潜、和素质怎么去表现
因此在过程中我其实感受不太到有什么低音乐趣
唯一的乐趣是
我一路看他有些歌低音爆多、有些歌低音太少
然后又因上面的关系而跟其他两频产生怎么样的相对影响
偶尔遇到全频适中的情况时
会在心中暗自帮他叫个好这样
https://i.imgur.com/06VtFzU.jpg
我大部份的时间最搞不定的就是他的低音域
但如果你的听感和系统跟这支耳机搭的起来的话
也许你整体听起来的观感会跟我上面"好耶!"的情况较相仿
在这个情况下他其实还蛮不错
大致上会有低音不过多、不过重、侵略性也相对低的听感
相对会得到比较高的乐趣
也比较耐听、又能带到中音的上偏感
#中音
中音有个特色是上半部的结像会放大、比较有贴耳感也比较娘
而愈往中间靠结像愈小 会有比较远比较暗沉的听感
比方说ZARD、萧煌奇的歌曲
会从温暖饱满的中音变成带有华丽感和活泼感
而且上半部的结像也较大 会让人觉得中高音的包围感很多
而例如萧敬腾这类比较中低音的人声和乐曲风格
就会变得人声远远的、小小的(中音落在没被强调的地方)
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去欣赏ED11的人声
因为他对我来说每换一个人演唱
人声就会忽高忽低、忽大忽小
即使音质和音色本身是不错的
可是却相对不稳定
会比较不知道下一首的明天在哪里(X
大致上觉得他比较适合聆听女声
因为音调相对高而且结像和量感比较也比较大
会有比较高的填满度和华丽感让听觉感官更有趣些
至于乐器中音的话
有一些比较轻的声音还蛮有细腻感的
小部份处也许比T1更细致丰富
只是乐器一多较无法表现好层次关系和稳定感
#音场
大概是我听过里的开放式耳罩中比较小的存在
而且比起开放式的听感他更接近封闭式
初期的时候我被他的空间概念搞得很混乱
脑中完全无法理解他的空间概念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有一种
上下结像被放大、上下音场较宽;但中间结像小、中间音场左右窄的空间感
一度听到晕车
后来才意识到他的外壳中间有物理结构挡住才比较了解是怎么回事
https://i.imgur.com/jfZetcR.jpg
大致上就是中间被反射回来而有内缩感
但外圈因为声音可以透出去而有外移感和扩散感
所以才会有这种音场及结像 好像很大又好像很小的感觉
我在文前给他的分布图是3+格音场
但若遇到状况比较好的歌曲时ED11应该可以4格没问题
3+格我一方面也想表达他的空间感跟低音的关系容易有满溢感
然后显然的 他的调音手法并没有GRADO贴片那么高竿
对我来说会带有一些奇怪的结像扭曲感
也许某一方面来说
他会有一点像GRADO WHITE
只不过WHITE的情况是中间开一个小洞周围封起来而ED11刚好相反
OS:
你丫的~~原来这就是你为了掩饰低音不足所做的手段
把一只开放式耳机搞得像封闭式一样
将开放式耳机应有的自然感吃光光
[音乐适性]
☆优异 ○可以 □勉强 △注意 X暴走
大编制交响(乐器协调):□+ 质可以 侷部小乱;会有声底内建的上偏感须习惯
小编制演奏(乐器质感):○~□ 觉得还可以听 但要看低音乐器的脸色
摇滚/金属 (低频表现):□- 有淤积感、略轰、且没足够的打击感
流行 (人声韵味):○~□ 会挑歌、容易起伏 看低音域赏不赏脸
ACG (人声甜度):○~△ 也是尴尬在低音域
爵士乐 (场地氛围):○-1 这里我蛮意外还不错 下盘比较虚就是
轻音乐 (低负担感):○-3 部份轻音还蛮有感 但结像太过上偏 虽不太喜欢但可适应
大致上可以看到他充满了不确定性
好听的时候是真的不错(蛮多○) 但也颇挑歌
挑歌时不是以类型来挑是以歌手为单位在挑歌
低音容易高潮(X 一下子就满出来给你
总感:
这耳机对我来说乐趣是比较偏低的
不喜欢的点是空间感和成像上的一些不自然感
还有半淤积的低音表现方式
如果今天他是封闭式耳机的话 可能都还有一些妥协的空间
可是以开放式来说就觉得能有更好的选择
因此我会认为他是盲狙后才会开始试着去喜欢的类型
而非是在购买前经过不断的比较而能脱颖而出
当然会喜欢他的人还是有
但这样的人我猜
1.他要对U家本身有爱、或是本来就有U家耳机
2.并且他也喜欢偏高的调音
因为这个情况下系统会比较搭、且也比较能马上进入状况
这支耳机就有点像
拜耳的T90或是GRADO的GH4这种类比关系
他们都是该品牌下的比较偏高的调调
比方说我喜欢高音比较多的耳机、又喜欢某某品牌
这时候就可以依这种需求找到对应的这支耳机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
一方面可能刚好系统非常不搭
一方面跟我的欣赏角度又有蛮大的分岐
我已做好被f大怨恨的心理准备...
大推《葬送的芙莉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uUKlC0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