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删
小弟才疏学浅提供一些想法给大家参考
在音乐制作阶段使用的EQ,和听音乐的时候用的EQ,二者用途其实是不一样的
前者将声音(状态A)经过某种调整和修饰
让同一笔讯号可以在不同的装置间得到接近的结果(translate),暂时称为状态B
而后者,则是将状态B经过调整,成为我们耳朵听到的状态C
在理想状态下可以把状态B想成某种相对中性的保存形式
缩小A和C之间的差距让音乐可以完美的传递,当然这指的不是原汁原味的讯号
而是指创作者(或制作人)的概念可以在B得到完整的纪录
传递到听者听到的内容C的时候,不会因为不同的播放平台跟这个想法A差太远(后面会再
提)
先说明一下混音和母带处理(mastering)的差别
通常多轨录音录完以后会得到非常多条轨道的声音档案
混音是把这些多条轨道的声音融合变成一条轨道的过程,通常最终会是立体声
也就是我们平常听到的音乐档案,一条左声道一条右声道(当然也有多声道的情况但音乐
比较少)
EQ在这个阶段主要的角色(但不侷限于)是调整不同音轨间的频率分布或修饰音色
让不同的声响可以融合在一起,但这里跟听音乐的EQ关系比较不大,暂时先跳过不细谈
在完成上面混音,得到一条立体声音轨以后就会进入母带处理
这时候处理的就是一条带有所有声音的立体声轨道了,换言之所有的处理都会套用到全部
的声音上面
母带处理有点像是创作完成以后的最后一道抛光手续,EQ最常见的应用有2+1
(动态处理先略过不谈)
1. 解决混音后尚存在的问题,例如
a. 300-500Hz可能需要衰减0.5dB,让整首歌听起来不会有一点点闷闷的
b. 钹类可能混得太亮了,10-15kHz可能需要衰减0.5dB
2. 调整整体的频率分布,让母带符合该类型音乐的特性,例如
R&B和电子音乐可能都有比较强的低频,200Hz以下可能就会有些许boost
3. 如果是类似CD一次要释出超过一首的情况,还会平衡不同歌曲间的频率分布和动态
到这里为止才是我们会在耳机内听到的音乐,所以EQ在整个产制过程中已经用了不知道多
少次了
这个事实当然会与"想要听到原音"的动机冲突,但当我们使用麦克风录下声音的时候
其实本身就是失真的取样,跟耳朵在现场听到的声音是不同的
EQ则是做为一种修饰的工具,让录到的声音听起来可以悦耳
至于怎么用则取决于不同的音乐类型,有时候会天差地远,上面讲的主要是流行乐和摇滚
的作法
古典和爵士通常不太做大幅度的调整,EQ比较会用来解决录音阶段没解决的问题
以上是针对原po提到对制作音乐的人来说,为什么不使用EQ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事实上大家在流行乐中听到的人声,几乎都是在适当录音后
cut掉100Hz以下,然后100-300Hz也有衰减的结果,否则听起来会很厚很闷,曲线可能类
似这样
http://imgur.com/EY4qGRw
回到听音乐要不要用EQ?我个人没有在用,但我也觉得用也不是件坏事,好听就好
因为从DAC到耳扩到耳机的响应频率都不是平坦的,甚至是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响应也不是
平均的
所以对于追求完美频率响应的声音难度实在是太高
再者,响应平坦真的很难听啊!!!!听起来超呆板死气沈沈的
附上我在处理声音的时候使用的外挂,它利用取样EQ的方式把耳机的响应频率拉到尽可能
平坦
耳机原本的频率响应是深蓝色,套用的校正曲线是蓝绿色,校正后的结果是紫色
AKG K712 Pro
http://imgur.com/1X43Dta
和Beyerdynamic DT770 Pro 250Ohm
http://imgur.com/McebYdv
可以看到就连大家觉得相对中性的K712也距离平坦很远(10kHz附近boost多达6dB)
而DT770 Pro 250Ohm在该频率段的染色甚至更多,但说真的没这些调音会很难听...Orz
这二支耳机都是该厂产来给声音工业使用的耳机,K712甚至标榜mastering grade
他们也都有某种程度上的染色而不是完全平坦
(当然制作工具的响应是否该平坦是另外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觉得这二支耳机都有达
到该有的水准)
所以听音乐的时候觉得挂上EQ好听就挂吧!
音乐这件事没有对错,好听开心就好了!
最后补上前阵子写的一篇文
一家软件厂商做了线上展示母带处理EQ的网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去玩玩看
http://goo.gl/qPA3rt
以上跟大家分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