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为之前特价的关系,多了一些T1的新用家,其中也有不少人是首次接触
Beyerdynamic的耳机,想了一想,还是以比较轻松的、闲聊的形式来谈谈
这副耳机 与 这个厂牌好了
Beyer的耳机可分为两条产品线,专业用与家用,虽然外表看起来差不多
但两者走向有其实有一定的差异
而Beyer的家用耳机,名气很大,但是认知度却意外的低,往往不脱
"中性 解析 清冷 刺激 人声后退" 这类印象
但是这其实和一些Beyer迷认知的 并不是同一回事
德国的音响厂牌有个共通的趋向,即相当重视高频/中高频的呈现
取径则有所不同
Beyer走的路子是 强调空气感/余韵 与随之而生的现场感/活生感
在合适的搭配上 这点并不成问题,反而会让声音听起来有 厚 润 温暖 丰富的感觉
但是在不合适的搭配上,容易变得中频瘦弱发干发白 高频突出 低频暴冲
这点可以以悲剧的前旗舰 DT990'edition 2005 为代表
厂商预期的走向和市场的回馈落差很大
所以到了后期有600ohm版 这类 比较"友善"的版本出来
我自己的感觉是600ohm版 一方面对 环境变量 (ex 不稳的电源环境)
比较有抵抗力(较耐操),一方面 却也把 推开 或者 充分发挥的门槛提高了(却难推)
而到了Beyerdynamic T1 这支 新旗舰,情况又变得更加复杂
前面说到 Beyer的传统风格的美化是强调空气感/余韵,声音是往 厚润温暖的方向美化
声音的衰减拉得又滑顺又长,像云霓又像天鹅绒一样
但是强调空气感与余韵,无形中对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也有所减损
这样的风格在更高一阶的T1上,有所调整与进化
如果要简单的描述T1,这耳机其实有点像 放大版的T90 又加了个气垫
原先用意是在追求空气感/余韵/瞬态特性上 强化整体的制动力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声音该轻的轻,该重的重,但是以一般印象而论
恐怕是往"重"这一边一面倒,所以“高密度”这形容词很常出现在T1的描述上
当然 这并不能说错,只是还不够好
T1就算推不开,个性也比较亲和/收敛,特别是和T90比较之下更是如此
T90其实蛮好推开的,但是,同样能稳稳推开T90的条件下,不一定总是能推开T1
这点就很让人头痛了
我是这么猜的
一方面是 开放式的设计 振模运动的阻力比较小,容易推出"速度"
一方面是 250ohm音圈似乎比较容易吃到电流(?) 容易充分驱动
但是T1 要求 振膜一方面要推出"速度",一方面又要求振膜或单体的动作能
在较为紧缩的临界条件下与其半开放式的腔体配合
前面用加装涡轮引擎来类比,就是这个意思
也不要想得太严重,可以把T1推得像放大版的T90,也可以把T1堆得像放大版的DT48a
有一定程度个人口味的考量在
只是 如果 想追求 更高一层的逼真感 真实感,那么用家真的是要下苦工去追求
“对”的搭配与“正好”的驱动....
另外,关于burn-in,我现在的立场是 正常使用到 耳罩厚度变成新品的 2/3~1/2
就算,其他的周边因素比使用时间影响更大,像是器材暖机、环境电源之类的
3000小时这个就....当成 花在 摸索搭配与调整上会比较好,不单纯是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