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ietro (☞金肃πετροσ)
2025-06-18 08:23:05※ 来源为FB/推特,则文章标题须为来源名称。(ex:人名、粉丝团名…etc ) ※
1.转录网址︰
※ 请附上有效原文连结或短网址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MGhAJap4B/
2.转录来源︰
※ 推特/FB 须为 FB人物名称、FB粉丝团名称 ※
※ 转录社论请附上完整标题 ※
石明谨脸书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删减 ※
昨天晚上看到这则贴文,原本以为应该很快就会删文,毕竟这很明显是缺乏交通常识,又为
了酸高雄市政府才会写出来的文。
结果一觉醒来,不同政治立场的道路安全类型粉专,包括标线改造台湾路、理观点、便宜网
红等,都有回文说这个设计才是世界主流的交通安全设计。
然而小编不但没有删文还力战群雄,真是不可思议,但基于教育理念,为了让人本交通的精
神在台湾得到推广,还是要不厌其烦的科普一下这个设计的核心价值。
首先,道路最右侧(红线跟槽化线右侧)是自行车专用道,再往右是人行道,这样自行车就
不用行驶在人行道,完成第一个目标“避免自行车骑上人行道”。
其次,自行车专用道跟一般汽机车车道中间,有停车格或槽化线做为分隔,这样自行车的行
车较为安全,完成第二个目标“接近实体分隔的自行车道”。
第三,如果一般汽机车车道发生事故,跟自行车与行人之间,也会有缓冲区,避免车辆直接
冲撞自行车或行人,完成第三个目标“减少事故伤亡”。
最后,由于自行车、行人各自有足够的路幅,还有停车格或槽化线阻隔,行人与自行车几乎
不会进入一般车道,反而会让车流顺畅,完成第四个目标“增加行车效率”。
虽然还是有一些开口位置、减速区长度、汽机车停车格数配置等,几个小问题可以讨论,但
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同时保障安全,又能够提升效率的设计。
有人提到公共汽车上下车乘客会与自行车交织,如果在站牌处多设计一块实体的乘客等待区,让
自行车向右绕行一小段,加上自行车道的行人穿越设施,也是可以有效改善,但无论如何,
行人定点穿越自行车道,都还是比自行车骑上人行道安全。
在其他县市早就有相关设计,只是多半是用标线型人行道,或在小路段用槽化线来区隔,完
整度比较不足,我反倒是佩服高雄市在这么长的路段,用彻底且整体性的规划来处理,这是
需要施政魄力的。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我是交通警察出身,我的专业是处理车祸跟取缔违规,对
于这些交通方针只是有粗浅的皮毛认知,真正的施工、设计、规划等项目,还是要相关专业
人士才行,叙述中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不吝指教。
https://i.imgur.com/4su2lYA.jpeg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前事见此。
#1eKO1xp7 (HatePolitics)
左杯以自己交通警察的经验分析了昨天害民众党高雄党部小编成为众矢之的的博爱路道路规
划。
明明其他县市早有类似规划。
但是就高雄市会让民众党跳起来。
4%党之名诞生地果然会被特殊对待。
※ “Live”、“新闻”、“转录”、“旧闻”及 转录他方内容之文章
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