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黑特] 国民党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

楼主: clifflee (亚尔萨斯)   2025-04-30 21:05:53
※ 引述《Okutaguramu (八星魔王)》之铭言:
: 2000年大选陈水扁靠李登辉弃连保扁当选
: 2004年大选陈水扁靠两颗子弹当选
: 由于得位不正
: 2008年马英九反正成功
: 当时民进党谢苏配得票率是悽惨的41趴
: 马萧配是史上最高的756万票
: 所有人都认为20年内民进党再起不能
: 马吴在2012虽然只得689万票
: 但也是史上次高
: 而且两任都是完全执政
: 2008那次民进党甚至只剩27席立委
: 转眼之间就要灭党
: 2016马吴光荣卸任
: 距离现在不过九年
: 国民党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年的气势
: 国民党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
虽然看了看ID,很想直接因人废言,不过这个标题确实值得聊聊,就忍一忍吧。
要讲到国民党衰败,可以上从中华文明五千年讲起,受限于篇幅,我们就聚焦近代,
从李登辉开始聊。
众所皆知,李登辉登基存在着意外因素,他在宫廷内斗中也曾面临外省派与军系挑战。
他的解决方案,便是跟台湾本土的地方势力(包括广义的党外台派)做更密切结合。
如果说蒋经国时期是以“吹台青”路线来安抚,李登辉时代就是让这些地位低下者,
有更多进入层峰的管道与话语权。
这个做法成功让李登辉站稳脚步,但相对来说,也让“黑金”的标签挥之不去,
更排挤了党内传统外省派接班梯队、升迁路线的规划。
后续赵少康等人主导的“新连线”派系,表面打着党内民主化的改革口号,
实际上则有着外省斗本省、挑战李登辉体制的政变意图。
当然,李登辉的政治手段非常高明,最后这些非主流派要不被收编,
要不被逼离政治核心,最终无路可退,只能脱离国民党,成立“新党”。
但李登辉千算万算,还是没算到连战这个他捧出来的接班人,
在2000年败选之后,不只选择清算李登辉,后续更拥抱亲中路线。
亲中,无论是为了政治(跟民进党区隔&可以打恐战牌),或是为了金钱,
从这一刻开始,国民党的路线,便从两蒋时代的实质反共,李登辉时代的ROC主权论,
正式转移到实质亲中。
而这个选择,便是国民党在2012年后日益衰败的第一块砖。
2000-2008年,陈水扁无论是否得位不正,最终都被国民党与马金体制赶下台并整肃。
同一时期,中国则处于经济起飞,不只GDP快速增长,甚至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
相较于世界各国窘境,中国情势相对较佳。如此世态,似乎显得国民党亲中路线正确,
也让马英九的第一任期顺风顺水,相对轻松地连任。
大概也就是因为这样,马金体制才会越显嚣张,在2013年搞出了九月政争。
本文之所以要从李登辉时代聊起,正是因为需了解当时历史,
才会理解黑金在国民党的崛起背景,以及各政治人物的站位基础。
而马英九,当年便是站在“清新”的位置,是反对黑金的一员。
马金体制时期,第一任便开始致力于收紧党内权力,而当时马英九声势极高,
纵使执政有众多弊端,也无损马的威望,因此党内罕有明显的反抗情事。
不过,这并不代表没有阳奉阴违之举,立院在王金平主导下,仍保有相当的合作弹性。
九月政争的细节在此不论,但九月政争的后果是,马金体制打压地方势力的企图,
从此赤裸裸地曝光与破局,这也间接导致后续在2014年的太阳花事件中,
立院半放水地让抗议人士能够长期占据议场,掌握住媒体声量,改写马金体制形象。
之后,马政府便陷入“令不出总统府”的窘境,党内党外的支持都急遽下滑。
无法处理跟地方势力的关系,便是国民党日益衰败的第二块砖。
原PO说,2016马吴光荣卸任,这当然是在做虚假陈述。
马吴卸任时,即使是TVBS民调,也只做出两成三的满意度,可真是一位少数总统了。
蔡政府的八年时期,国民党面临了前述“两块砖”的双重挑战。
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成功整合出新的说帖,才会走到现在这个地步。
第一块砖的亲中路线,先从经济层面来讲。
在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磁吸效应明显,以及美国开始认真压制中国的大环境变化下,
亲中已经不是台湾经济成长的万用牌,甚至可能会引起美国的反弹。
蔡政府甚至在川普第一任期中,借由关税战从中得利。
国民党从前能打的“经济牌”,至此正式丧失,民进党证明他们也做得到。
再来是亲中路线的政治层面。
恐战牌一直是国民党的独门招式,但在香港回归、美国重返亚洲,
以及中国自身为了填补经济减速后的宣传,选用大国崛起的扩张式口号与频繁军演后,
台湾对中国的好感度,便再也回不到马政府第一任时期了。
民进党或许还能靠着反中的政党基本立场,不需要对这件事做太多新论述,
甚至有空间在 台独、华独、宪法一中 等等说法中游走调整。
但国民党因为选择了亲中路线,无法这么做,而 92 共识甚至已经被中国放弃了,
国民党却没有能力与势力来创造出新的论述。柯文哲在这边说的很透彻:
“92共识已经被污名化,是否换个名字来解决”
这正是国民党至今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一直假装没看到,或干脆拿着砖块砸头。
92共识没有用了,但缺乏能取代它的东西,而中国也没兴趣帮忙设立新框架,
因为中国既瞧不起国民党,又已经转为拥抱武统的恐吓路线,不再需要配合国民党。
接着,来讨论第二块砖的地方势力问题。
在马金体制垮台后,历经洪秀柱、吴敦义、朱立伦等人主导党政后,
国民党从昔日重视外省血统与资历,成功转变到有实权实利的地方势力能大声的体制。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转型成功,但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
不像民进党在2008年惨败后,蔡英文成功整合+斗倒党内的反对势力,权威定于一尊。
国民党在2016年惨败后,并没有真正出现能够压制众生的新领袖,即使有韩国瑜,
也更像是被推出来的神像,本人形象与大众观感都没有把他当成具备操盘大局的能力。
于是,各地方势力沦为谁也不服谁,即使不在台面上撕破脸,暗地也是优先考虑自家。
民进党还有执政权,来平衡各势力之间利益与官位,而国民党已经没有这种能力了,
连过去的绝招,党产(金钱面)与提名权(政治面),也在清算与党内体制变化下,
导致党中央实际上已经没有让地方诸侯听命行事的权柄。
而国民党更悲哀的是,在2024年赖政府时代,居然是由傅崐萁取得党内实质最大权柄。
国民党体制变化后,由地方势力主导本为合理,若形象不佳,总会找个能看的代理人,
例如卢秀燕、张善政、高虹安,都是类似脉络下的产物。
但傅崐萁显然不符合上述情事,更糟糕的是,立院的傅黄结盟体制毫无遮掩,
明白展现出立院夺权(符合黄的声量需求)、夺钱(符合傅的绑桩需求)的短线企图。
抢钱抢权没有不行,但人选太恶、手法太差,让民进党找到绝佳的施力点反扑。
有趣的是,国民党在面对此番困局,居然还能梦回九〇年代,重演历史。
蒋万安与战斗蓝赵少康的倒阁提议,某种程度上正如当年主流/非主流之争,
血统/声量派 尝试挑战 掌握实际权柄的建制派。
至此,第二块砖的构图已经完备。
地方势力虽然成功改写国民党的体制,却同时把自身最不堪的人选展现给大众。
党产丧失与缺乏中央执政的分配权,使得国民党极度依赖地方资助的状况无法逆转。
缺乏领袖的问题延续至今,使得新旧之争没有强权能调和鼎镬。
这并不代表国民党从此无法重返中央,因为政治总有得比烂,存在“换人做”的心态。
只是在地方势力主导的现实下,始终有着抢短线、偏安一隅的心态。
当个“花莲王”,把钱抢回家,中央再怎样也无法奈我何吧?
这种心态的后果,便造就了前述的两块砖,一直会是国民党重返荣耀的绊脚石,
因为地方势力不需要也没兴趣处理,厚植实力、待价而沽、等人收买,或许更有利。
原PO所说,国民党已经完全看不到当年的气势,解释起来需要了解历史。
但要长话短说,倒也不是做不到,那就是:
“国民党已经不是当年的国民党了”
体制不是,领袖不是,利益也不是,所瞄准的优先项目自然也不同于当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