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湾司法改革为何不进反退?
民进党自 2016 年全面执政后,曾提出司法改革议题,并于 2017 年召开“司法改革国是
会议”,但后续成效有限,反而被批评改革停滞甚至倒退,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司法体系的根本结构未变
司法人员晋升制度未改革:法官与检察官仍掌握在人事审议委员会与自身系统内,内部改
革阻力大。
监督机制不足:法院仍由少数大法官与司法院主导,缺乏外部监督与制衡机制,导致法官
“自律”难以发挥效果。
(2) 司法独立 vs. 政治介入
高层人事安排疑涉政治考量:如司法院正副院长、大法官提名,部分人选背景与执政党关
系密切,造成外界质疑司法独立性。
特定案件判决争议:如涉政治人物的案件,常见轻判或缓起诉,引发“办蓝不办绿”的批
评,影响公信力。
(3) 转型正义偏向政治工具化
选择性追诉与平衡不足:如促转会在处理国民党历史案件时积极追溯,但对其他政党及自
身历史问题(如绿营政治人物涉及贪污、选举贿选等)则较少处理,导致公正性受质疑。
2. 为何党政媒一体化问题加剧?
媒体环境的恶化,与执政党的操控有关,可能的原因包括:
(1) 政府透过公关与标案影响媒体
执政党掌握大量政府标案与预算,透过补助、广告、新闻置入等方式影响媒体报导方向,
形成“政府友善媒体”与“批判媒体”之间的对立。
公视、国营媒体政治化:如公视董事改选争议,民视、三立等媒体明显偏向执政党,导致
媒体生态失衡。
(2) 对异议媒体的打压
对特定媒体(如中天新闻台)的关台处分,以及对其他媒体的施压,使台湾的新闻自由度
受国内外机构(如无国界记者组织)批评。
(3) “网军治国”现象
政府资助特定网络社群,透过侧翼操作舆论,对异议人士或反对声音进行攻击,使媒体监
督功能进一步削弱。
3. 民主进步党为何反民主?
民进党原本是反对党,主张民主自由,但执政后却采取部分集权式做法,其原因可能包括
:
(1) 执政后的权力巩固需求
过去民进党在野时,强调监督与制衡,但执政后为了维持权力,逐步建立影响力,透过司
法、媒体与行政资源强化执政优势。
(2) “大政府”思维,强调国家机器的介入
例如推动数位中介法、网络言论审查机制、政府标案补助媒体等,增加对社会的掌控,与
民主自由精神背道而驰。
(3) 选举至上,动员群众对立
透过强化“蓝绿对立”与“抗中保台”论述,使社会分裂,利用群众情绪维系政治支持,
而非真正推动民主深化。
结论:司法与媒体改革为何失败?
司法改革受体制与人事任命影响,未能真正独立,反而加强了对行政权的依附。
媒体生态因政府资源掌控与政策影响,新闻自由度下降,导致资讯透明度减少。
民主制度表面上运作正常,但执政党以行政、司法、媒体等多方资源巩固权力,使制衡机
制失效。
这使得民进党虽然名为“民主进步”,但实际运作方式却带有一定的威权色彩,与真正的
民主价值相背离。
※ 每日发文数上限为5篇,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 发文 内文请满4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