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ono (lono)
2025-02-04 21:10:57曹兴诚自比台湾快筛剂 “攻击我和沈伯洋的人就是匪谍”
https://tw.nextapple.com/politics/20250204/23EE0B2117110D934A652A4FF6AC804D
为什么一样都是台湾人
曹兴诚和沈伯洋可以这么爽啊?
我讲话这么中肯
今天发文骂共产党还被狂嘘
嘘我的肯定是匪谍
大家说对不对?
我也要来爽一下
——
连AI都不会上当,专门骗傻鸟的
曹兴诚在这段话中运用了多种语言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二分法(非黑即白)
‧ 他将台湾的防御韧性与中国的利益对立起来,并暗示只有两种立场:
‧ 支持黑熊学院、提升台湾民防韧性,就是在保卫台湾。
‧ 反对黑熊学院、攻击他和沈伯洋的人,就是在帮助中共打击台湾。
‧ 这种“非我即敌”的逻辑,让人难以持中立立场,逼迫读者站队。
2. 比喻与类比
‧ “我和沈伯洋现在都可以作‘快筛剂’”
‧ 他把自己和沈伯洋比喻为“快筛剂”,意思是只要有人攻击他们,就能
测
是“匪谍”(暗指亲中势力)。
‧ 这种比喻让概念更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他的论点。
3. 诉诸恐惧(恐惧诉求)
‧ 他描述了一个可怕的未来情境——“几颗飞弹就让台湾投降”,以此强
调
必要性。
‧ 这种**“如果不这样做,将会有可怕后果”**的叙述,旨在引发读者的
恐
持他的观点。
4. 诉诸阴谋论
‧ “中共当然希望台湾毫无民防韧性”
‧ “攻击我、沈伯洋和黑熊学院的人,基本上就是替中共打击台湾防御韧
性
‧ 这种说法暗示反对他的人是中共代理人,让反对者的动机变得可疑,而
不
同意见,这是一种**“贴标签”**的手法。
5. 先设前提(偷换概念)
‧ 他的论点建立在**“黑熊学院可以增强台湾民防韧性”**这个前提上,
却没有提出具体证据。
‧ 但如果读者接受这个前提,那么攻击黑熊学院的人自然就成了“帮助中
共
是一种**“默认立场”**的论述方式。
6. 诉诸爱国情绪
‧ 透过强调“台湾的防御韧性”,他将支持黑熊学院等同于爱台湾,而攻
击
等同于“帮助中共”,让这个议题与爱国主义挂钩,激发读者的情感认同。
总结
曹兴诚的这段话透过二分法、比喻、恐惧诉求、阴谋论、先设前提、诉诸爱国情绪等语言
技巧,成功塑造了一个明确的对立框架,让支持他的人看起来是保卫台湾,而反对他的人
则被暗示为中共的帮手,从而影响公众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