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为FB/推特,则文章标题须为来源名称。(ex:人名、粉丝团名…etc ) ※
1.转录网址︰
※ 请附上有效原文连结或短网址 ※
https://voicettank.org/20250109-3/
2.转录来源︰
※ 推特/FB 须为 FB人物名称、FB粉丝团名称 ※
※ 转录社论请附上完整标题 ※
voicettank
戒严体制下的虚幻文学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删减 ※
琼瑶真是我们的共同回忆?
琼瑶自我结束生命的戏剧性事件,近日来,扰动了公众媒体。事件后,台湾社会再度掀起
琼瑶热,赞美崇拜、惋叹欷歔、检讨批判的各种声音都有,印证今天的台湾,不再只是“
一元价值观”的年代了。蹭这一波热度,我做了一些网页浏览,读各家人士说法,攫取某
些艺文人士,对琼瑶文学“定位”的说法,以下是其中一部分:
●“琼瑶是我们的共同回亿。”
●“琼瑶造就了一整代人的爱情观。”
●“她的作品逾越了父权所支配的各种有形现实,无形体制的界线。”
●“琼瑶的小说电影,负载了一整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经过半世纪岁月淘洗,琼瑶的小说不但未褪色,更荡气回肠!”
●“对于二十世纪后半段的华人阅读,琼瑶的小说如爱迪生发明了灯一样。”
●“琼瑶在冷硬的世界里,述说著柔美而现实的真理。”
●“读琼瑶作品,让人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人间净土,纯洁不染,浑然忘我!”
●“是青少年心理失衡的庇护所,是芸芸众生纾解压力的药方。”
●“是台湾人成长过程中必读的国民文学。”
●“作品引领世代价值传递!”
●“…………”
哇!“引领世代价值传递”,如此“崇高”的定位,我还能说什么呢?但是,谈到“我们
共同的文化记忆”,谈到“一整代人的爱情观”,这里的“我们”,究竟占了“一整代人
”多大的比例?
任何世代的文化面貌,绝非单一现象,而是多元呈现,有共相,也有殊相,都积累成历史
。同一世代,虽然有多数人受社会“主流风潮”的影响,但也有些人,不断探索制度压抑
下的反思,建立起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不同生命信念、不同的生活态度。
从琼瑶到知识寻求路
在我家,我是幺妹,上头有六位兄姐,一家人包括妈妈在内,都自认爱好文艺。家里长年
订阅很多杂志,当然也包括当年最风行的《皇冠》。琼瑶的《窗外》在《皇冠》杂志连载
,于1963年集结单行本出版时,我13 岁。虽没有情窦初开,但也和姊姊、妈妈争着看琼
瑶的浪漫小说。一本书买回来,全家人轮流看,在课业压力之后的晚上,我把台灯塞进被
窝里闷头看,真是书尽其用啊!尤其拍成电影之后,那高大帅男,纤弱美女所编织起来的
曲折故事,吸引我们,赚了我们姐妹不少的电影票钱。
那时正在台大唸书,膺选为台大学生代联会会长的哥哥,看见家里这群女人们“跟风追潮
”的热劲,颇不以为然,批评说:“拜托,能不能看点有水准的书啊!”所以,虽然我也
追过流行,却没有执迷,在兄姐的思想启发下,志文出版社、水牛文库、文星杂志、自由
中国的出版品,成为我少女时代的精神粮食,启发了我的自由思想、知性伦理与逻辑思考
。我17岁时,与学校的校刊社主编相识,那时,同样爱读书的他问我:“你在看哪些书?
”我回答:“我正在阅读殷海光,读何秀煌的《记号学导论》,读《0与1之间》。”他非
常讶异,看来这个女孩一点也不浪漫,却浪漫的跟了他一辈子。
1954年成立的皇冠文化出版公司,于60、70年代,发掘了琼瑶作品后,整体出版事业迈向
“经济收益”的最高峰,让艺文评论家说出:“琼瑶的作品,‘独领’整个时代风骚”的
评鉴语。然而,真的‘独领’整个时代吗?
伏流下的另股不灭风潮
电视尚未普及的台湾,是纸本书出版的巅峰时期,岂止言情小说,金庸、古龙的武侠连载
剧,倪匡的科幻故事都大大轰动。还有一股澎湃的出版事业潮,和皇冠出版社同年代存在
;那是另外一种“反省”极权统治术的声音,以“党外杂志”的姿态,突袭社会体制,轰
轰烈烈兴盛起来。
当时的出版事业,不只有兴旺的“琼瑶风”,从1960—到1980间,在台大,有“杜鹃花城
”的写实故事,自由中国的风潮,党外杂志引发的党外运动《美丽岛》杂志掀起的美丽岛
事件,都是当时台湾社会风起云涌的力量,同属70年代前后期。这些提倡自由主义思想的
杂志书籍,包括文学、思想学如雨后春笋般,虽一再被取缔、停刊,仍然压不住,又以不
同的形式陆续发行。
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文化思潮,不被体制权力所允许,不断被禁止出版,被污名化,被封
杀掉。虽然窜出公开市场发行,立刻被禁之后,转为地底下流窜销售的书籍量,非常惊人
。各大印刷厂关起门来,日夜赶印这些禁书,若说到“畅销”,这些“地下刊物”的出书
量,不亚于皇冠所推销的言情小说。若说“引领时代风骚”,这一股新思潮,更是引导台
湾社会,往民主自由方向发展的领航者。
然而,柔软的言情书,是弱化人民抵抗意志的麻醉剂。那个年代的艺文出版风潮,强调无
根漂泊的失落感、夸大男女私情纠缠、编造虚幻意识,称之为浪漫。
列举当时非常流行的文学语言: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往哪里去?我只能流浪,流浪……
●我有开阔的视野,我不屑于画地自限。
●我只是边缘人,我必须从中国文学经典来疗愈自我的孤独。
……等等名句,被视为至高的浪漫美学。
琼瑶的浪漫文字和“中式文化美学标准”若符合节
至于那些反映社会真相的作品,都被贬抑为目光狭隘、思想偏激、低下粗俗。同样的年代
,1964,吴浊流就创办了“台湾文艺杂志”、张文环以写作、组织“厚生演剧研究协会”
来演反映社会的新剧、还有钟理和的小说,乃至70年代的王祯和、杨青矗,王拓、宋泽莱
、洪醒夫等同时代出版的小说,取材于台湾风土的朴实文风,内容触及社会真实面,同样
“言情”,更深刻撰述了人间情、世代爱,却不符合“中式文化美学标准”,一直都是出
版市场的偏流。
不可否认,琼瑶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擅长引用“中国诗词”入书,能煽动怀春男女的情绪
,包藏了对中国文化价值,远远超过生活现实的倾慕。她创造曲折跌宕的剧情故事,吸引
生活单调的平凡人。她向广大劳力者女工们述说:若渴望幸福,就要勤奋工作、坚忍、善
良、宽容,忍受加诸自己身上的不公平待遇,赢取那些“高、富、帅”上司的垂怜宠爱。
这种思想,不正是在为统治权势者,散播服从认命的卑微心态吗?要勤奋、坚忍度过每一
天,只为那个营造出来的“空幻梦想”;这不正是当年极权势力的统治术吗?一整个世代
的劳工阶层,就在这种迷幻教育之下,度过长长的“戒严年代”,这就是艺文人士所说的
“国民文学”?“苦闷中的抒发”吗?
相同出版年代,杨青矗的工厂儿女文学,少了那些谈风说月,优雅吟诗的中式美学,少了
北国风雪辽阔意象,尽是工厂厂房的窒碍现实,就觉得不够“美”,欠缺“文艺”高度,
而流行不起来。尤其书中如果对既成体制现况,流露质疑与对抗的态度,更会被统治集团
的“艺文检察单位”打压、下架。
在当年,“虚构”与“超现实”美学,对于政权的巩固,是最无伤大雅了。国民党党国官
僚在中国的年代,被共产党文人严厉批判检验,导致政权落败,来到台湾之后,最不能容
忍“在地思想”的现实检验,所以琼瑶的“文学典型”真正无害于统治势力,值得大肆推
广,让它顺风满帆。
虽然“大中国文化”,绝对不只是儿女私情私爱,也有它博大精深的其他面向。但爱读中
国诗词长大的琼瑶,擅长攫取中国文化当中最“萎靡”的成分入书,她塑造林黛玉型娇弱
女性,吸引男性倾慕,这种意识形态,其实非常“封建”,还说什么超越“体制界线”呢
?她将中国“言情文化”素材,片段裁剪、拼贴修饰、编织重组,让剧情曲折起伏,在台
湾戒严体制的肃杀气氛下,正好符合党国艺文政策的美学概念。这些小说像沾满“风花雪
月”糖衣的甜点,可以“教化”、“麻醉”人民大众的思辨能力,是当时最有效的迷幻药
。政权需要宠养一批烟花文艺人,人民被“文化中国”美学迷幻,效果反映在市场热潮上
,占尽时代风尚的便宜。
党国年代的视听五感全受“文化工作组织”操纵
那个年代的艺文影视业,全面控制我们的视听五感。所有歌唱,舞蹈,电影,电视的流行
方向,都是国民党的“文化工作组织”,在主导每次演出前、出版前的审查。像我这一辈
人的学生时代,延伸到担任教师的70年代,极权势力的文工组织,只要发下一只敦促命令
,全校师生就被动员进戏院,集体观看那些“牺牲小我”“完全大我”的忠贞爱国电影。
所谓大我,当然是败逃下的中华民国国军。全校师生站在校园广场,高唱刘家昌的《梅花
》、“长江黄河”、《中华民国颂》、“蒋公、蒋公、伟大的领袖……”,比赛谁的声音
高亢,姿态激昂。那些表彰对“国家”(其实是统治势力)忠心耿耿,从容赴死的电影片
中,必须交融琼瑶式儿女情长、生死两别、泪潸潸的画面,才更可歌可泣。在学校里每天
硬啃死书的学生,能够跟着老师同学一起上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很高兴。青年男女看着悲
壮与哀怨的电影,哭得唏哩哗啦,这也算是“抚慰”了整个世代吗?
广大台湾民众,看着舞台上、影片里的明星们,女的白皙娇艳,男的英俊潇洒,唱各种吟
风弄月的歌,说著婉约曲折的语汇,演出哀怨凄伤的情感纠结,像凡人看天仙表演,以为
世间就只有炎黄子孙的伟大,和痴男怨女的纠缠,才是高人一等的文化。
“被殖民之下的人民,总是以殖民者的文化为崇拜的高度。”
巴勒斯坦作家拉加.薛哈德(Raja Shehadeh)在《我们一家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 House)这本自传体小说中,反省自己的同胞时说道:“被殖民之下的人民,总是以
殖民者的文化为崇拜的高度。”
从前的台湾长辈,为新生儿女命名时,喜欢选取身旁感受得到的“美好语汇”,女孩子要
如“阿美”、“阿花”、“阿秀”、“阿桃”一样娇媚,男孩要如“阿雄”、“阿健”、
“阿勇”、“阿财”一样兴旺。但是,琼瑶艺文风兴起之后,这些传统名字,被认为“好
怂”(俗气)啊!从此女孩的名字,被取为“含烟”、“婉露”、“梦竹”、“羽棠”…
…,男孩命名为“孟樵”、“楚濂”、“柏霈”等等中国风中,不知所云的名字了。台湾
人也以为,懂得使用诘屈聱牙的语汇,飘渺不知所云的意境,才是艺术文学的所谓“高度
”,中国“封建八股”麻醉了文化的内涵。
直到今天,琼瑶、刘家昌等国民党党国文人的精神遗绪,在台湾社会依然缭缭绕绕。琼瑶
编造的《还珠格格》、《甄嬛传》等,女人与女人间,勾心斗角的夺情斗争,巴结权贵上
位的权势攀附,苦苦哀求男人宠幸的中国宫廷戏,还是台湾社会爱情的“主流观”。
这让我联想,直到今天,台湾国会最高殿堂立法院内,那位国民党大党鞭,在职场上公然
性骚扰女性,卑鄙行为即使被公开,依然不自觉羞愧,依然嚣掰得意,依然还是当今中国
国民党的“权力支柱”、“精神灵魂”、“立法院龙头”,依然受多数选民“拥戴”。
所谓“中国文化”,绝对有它另外多元了不起的层面,但是国民党的“中国文化观”,只
承袭了其中最“封建”最“脸厚心黑”的大部分!
谈爱谈感情,编造成故事是一回事,真正的生活,却是铁铮铮的现实。琼瑶的真实人生,
并不是一个满怀爱心,宽容有量的人,她一辈子在文字中“虚拟”追爱,真实人生,似乎
没有真爱的满足。即使名利双收,享尽物质荣华,即使抢赢了婚姻权,依然与夫家原婚家
庭人,为财富、为版权、为占有,而争斗不休,无法顾全人际伦理与世间情感的包容,争
执一辈子,到头来依然不满足。
面对肃穆的死亡,再度卖弄虚幻的文艺腔,自称“化作白雪”、“翩然离去”。明明身处
炎热的台北都城,却打开摄影机器,以滤镜美颜效果来掩饰衰老,想像自己依然青春亮丽
,如白雪般纯洁。
文学评论家说:“琼瑶是造梦者,人如果没有梦是活不下去的。”
说:“这一整代人的‘苦闷’,都是靠琼瑶小说帮忙‘排解’的”。
这是他们认定琼瑶作品,堪称“台湾国民文学”的理由。
是的,如评论家说的:“女工们也有梦想,也渴望幸福。”“她们需要追梦。”然而,琼
瑶身后留下的数十亿巨量财产、豪宅,不正是这一代劳工族群(尤其女性),辛苦赚一些
“劳力钱”,拿出来买书、看电影,所堆叠起来的吗?不知道这些女工们,有追到她们的
“梦”吗?
现在我们才明白,当年皇冠杂志出版品,如何受到国民党“文工会”、“新闻局”、“影
视艺文组织”等艺文管控单位的呵护、吹捧、与政策扶持,才成为台面上大流行的。如果
到了今天,还有文学评论家称颂:琼瑶作品是当代“国民文学”。表示有不少台湾人,将
近一世纪以来,不停追逐“中国梦”的虚幻意识,还是没有清醒。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我一职认为
除了军队
文化与教育
是党国遗孽戒严余毒最多最根深的场域
教改遭到攻击与党国遗孽戒严余毒拖不了关系
必须一同送上子弹清理
※ “Live”、“新闻”、“转录”、“旧闻”及 转录他方内容之文章
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