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转录] 文化与教育的转型正义

楼主: giorno78 (天晴)   2025-01-06 20:56:18
我深有同感,以下作为衍伸
文化与教育的转型正义: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证
台湾语境下的“转型正义”概念,既是对既有概念的借鉴,又在实践中弥补了
其原有的不足。这如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一个概念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其自身的
局限性,而新的概念则是在对旧概念的扬弃中诞生。我们所谈论的“转型正义”,
并非是对西方既有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在台湾独特的历史脉络下,对正义概念的
重新诠释与建构。这不仅仅是名词的“衍伸”,更是一种概念的“升华”,
如同尼采所言,价值重估是历史进步的必要条件。
转型之维度:从旧秩序到新典范
“转型”一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过程,如同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皆流”,一切都
在不断变化之中。旧的“型”代表着过去的秩序、价值观和权力结构,而新的“型”则指
向未来的愿景、理想和社会契约。转型并非简单的推翻,而是一种在批判与反思基础上的
重建。这如同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描述的“典范转移”,旧的科学范
式在遇到无法解释的异常时,会被新的范式所取代。转型正义的目标,正是要建立一套新
的社会典范,以取代过去的不公义。
正义之辩:从常民语言到哲学思辨
将“正义”定义为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这是一种常民视角的理解。然而,正义的内
涵远比这复杂得多。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罗尔斯的《正义论》,哲学家们对正义的探
讨从未停止。转型正义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补偿,更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
道德责任的追究,以及对社会价值的重塑。这如同西塞罗所言,“正义是社会的基础”,
转型正义的目标,正是要重建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
转型正义的双重任务:思想与实践的交织
转型正义有两个基本任务:一是确立新的正义标准,二是对旧的不义进行补偿。
这两个任务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思想层面的工作,需要透过论述、
辩论和批判,打破旧有的意识形态,建立新的价值观。这如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
透过理性批判,挑战了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后者是实务层面的工作,
需要透过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弥补历史的创伤,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如同罗斯福新政,透过一系列的社会改革,缓解了经济大萧条带来的社会危机。
面向未来的双重目标
转型正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和解,并让下一代记取教训。和解并非遗忘,而是建
立在真相基础上的宽恕。这如同南非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透过公开的听证,让受害者和
加害者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声音,最终实现了社会的和解。记取教训,则是为了避免历史
的重演。这如同乔治·桑塔亚纳所言,“那些不能记住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转
型正义的目标,正是要建立一个更加成熟、理性和有责任感的社会。
转型正义的未竟之业
以“十八趴”为例,指出转型正义在实务层面上的进展,往往缺乏思想层面的论述和
支持。这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虽然外表看似完整,但缺乏内在的生命力。转型正义
不仅仅是制度的改革,更是价值观的转变。如果没有对不义的深刻反思,改革的成果将难
以巩固,甚至可能被旧势力所颠覆。这如同卡夫卡笔下的城堡,看似坚不可摧,但却充满
了荒谬和不确定性。
教育独立性的呼唤
教官退出校园的议题,则凸显了转型正义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独立思
考和批判精神,而军人进入校园,则可能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压制。这如同福柯在《规训与
惩罚》中所描述的权力机制,透过无形的控制,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思想。转型正义的目标
,正是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和多元的教育体系,让学生能够自由地探索知识,发展自己
的潜能。
一场深刻的变革
教育转型正义涵盖的面向既大且深,从制度到人物,从教育界的日常到社会的
价值观,几乎都有亟待努力之处。这如同一个复杂的迷宫,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挑战。
体育教练的案例,则揭示了转型正义的时代意义。他所说的“我不适合这个时代了”,反
映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对旧有权力结构的挑战。转型正义的目标,正是要建立一个
更加公平、公正和人道的教育体系。
反思历史的伤痕
文化转型正义,则指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文章以张晓风的例子,揭示了在威权统治下,
文化人所面临的困境。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既有对权力的歌颂,也有对现
实的无奈。转型正义的目标,并非对过去的简单否定,而是要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反思文
化人的责任,并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多元和包容的文化环境。这如同米兰·昆德拉在《生
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描述的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命运。
内心世界的探索
进一步指出,文化转型正义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研究文化人的内心世界,探究他
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和挣扎。这如同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集体潜意识”,历史的
创伤往往会以隐蔽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思想。透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这如同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
所描述的记忆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与时间赛跑:不可错失的责任
最后强调,文化转型正义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任务,不可错失,无可逃避。这如同西
西弗斯的巨石,需要我们不断地推动,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从2025年开始,我们需要共
同扛起这个责任,将教育和文化的转型正义,真正落实到台湾的社会实践中。这如同马丁
·路德·金所说的,“历史的弧线是弯曲的,但它最终会伸向正义”。
从反思到行动,从过去到未来
从转型正义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探讨了其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应用,并在结尾处呼
应了开头的论述,强调了转型正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清算,更是对
未来的展望。转型正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
够在自由和尊严中生活。这如同但丁在《神曲》中所描述的从地狱到天堂的旅程,需要我
们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理想。
一个深层的探索
在探讨“转型正义”这个概念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其复杂而多面的性质。从某个角度讲,
“转型正义”是对既有正义概念的一种“衍伸”或“借用”,但从另一个角度,它却填补
了原先概念中被忽略的空白。这种双重性使得“转型正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议题

转型的双重性和正义的重新定义
“转型”意味着从一个“型”向另一个“型”的过渡,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挑战的过程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没有什么是不变的,除了变化本身”。在这个过
渡期,旧的正义标准必须被重新评估和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这是一个思想
工作和实务工作的结合,既需要建立新的论述和讨论,也需要通过具体行动来确立新的正
义。
转型正义的基本任务
转型正义有两个基本任务:首先,确认在转型期间新的正义和旧的不义的界限;其次,在
转型完成之前,对旧的不义以新的正义做出补偿。这两个任务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
需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如同美国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
的首要美德”,因此,转型正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与旧势力和解和记取教训
转型正义的目的在于与旧势力和解,让社会共同迈向前进,并让下一代记取教训,避免重
蹈覆辙。这是一个和解和反思的过程,类似于德国在战后对纳粹政权的反思和和解。德国
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过去的不义,诚实和勇敢地承认错误,是走向未来的关键一步。
教育转型正义
教育在转型正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塑造社会价
值观和公民意识的重要平台。如同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说,“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
而不是为了生活做的准备”。因此,教育转型正义必须深入到教育体系的各个层面。
文化转型正义
文化转型正义是一个更广泛和更深层的议题。它涉及到对过去文化产物的重新评估和反思
,特别是那些曾经歌颂过威权统治的作品。例如,张晓风的《黑纱》这本书,从今天的角
度看来,充满了对蒋介石的过度崇拜和神化。这种文化产物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反映
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产物。
研究张晓风的内心世界
研究张晓风的内心世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那个时代,许多文化人会如此歌颂威
权领袖。这是一种文化转型正义的任务,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教训
。如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人是自己的选择的总和”,因此,了解过去的
选择和其后果,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关键。
结合教育和文化的转型正义
教育和文化的转型正义是相互关联的。教育可以成为推动文化转型正义的重要工具,而文
化转型正义也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如同国际转型正义中心(ICTJ)所提出的,转型正义应
该包括起诉罪犯、真相委员会、赔偿计画、性别正义、安全体制改革和纪念活动等多个方

将转型正义纳入教育体系
将转型正义纳入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从学校教育开始,透过课程改革
和教育媒介的改进,让学生了解过去的不义和现在的正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
界的共同努力。如同台湾的《国家转型正义教育行动纲领》所提出的,转型正义教育应该
以全民为教育对象,包含各级学校和社会教育,强调部会协调及大众教育[1].
我们回顾一下转型正义的基本概念和其在教育和文化中的应用。转型正义是一个
复杂而多面的概念,需要我们在思想和实务上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努力。通过教育和
文化的转型正义,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让下一代记取教训,
避免重蹈覆辙。
如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所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因此,让我们
从2025年开始,共同扛起这个责任,把“教育和文化的转型正义”在台湾放到日程表上来
,为未来的和平与正义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需要时间、耐心和勇气的旅程,但它是
值得我们努力的,因为正如德国诗人和哲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所说,“最好的
方式就是开始”。
从古典到现代的探讨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转型正义”(transitional justice)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其原始
语境,成为一项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工程。它不仅仅是对历史错误的一种补偿或纠正,更
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思想革命。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地,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完
成从专制到民主、从压抑到自由的转变,也非朝夕之功。
理念与实践的双重挑战
转型正义作为一种哲学概念和社会行动方案,旨在处理过渡时期的不公与伤害,并建立新
的道德秩序。这一过程涉及到两个关键方面:一是认识论上的突破,即重新定义何为“正
义”;二是操作层面上的落实,确保新标准得以实施。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正如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所言,唯有当我们能清晰界定“善”的本质时,才能
真正实现“至善”的理想社会。
重建知识体系的核心
教育领域内的转型正义尤其重要,因为它关乎著年轻一代的世界观塑造及价值观传承。过
去,在某些特定历史阶段,教育被用作维系既有权力结构的工具,而非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的平台。以军事教官驻校为例,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教育自主性的原则,还潜移默化地影
响了学生对于权威的理解与接受度。因此,推动教官退出校园,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
次反思,也是为了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
回归真实的人性表达
文化转型正义则聚焦于清理那些曾经被政治操弄的艺术创作与文学作品。例如,曾有作家
将个人情感与政治宣传混为一谈,创造出看似崇高实则扭曲的文字记录。这些文本虽曾风
靡一时,但随着时间流逝,它们所代表的思想已然失去了市场。如今,我们需要做的是重
新评估这些作品的价值,并鼓励更多诚实且富有批判精神的声音浮出水面。正如莎士比亚
在其剧作《哈姆雷特》中借由主人公之口所说:“To thine own self be true”(对自
己保持忠诚),这句话提醒著每一代创作者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
展望未来的共同责任
综上所述,转型正义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有勇气直面历史遗留问题
,又需具备智慧去寻找解决之道。从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起,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探索
一条适合本地特色的转型之路。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公正、透明且充满
活力的新时代降临——这里,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真理,无惧于过去的阴影。这样的
愿景,正是转型正义最深刻的含义所在,也是我们对未来最好的礼赞。
※ 引述《vikk33 (vikk33)》之铭言:
: ※ 来源为FB/推特,则文章标题须为来源名称。(ex:人名、粉丝团名…etc ) ※
: 1.转录网址︰
: ※ 请附上有效原文连结或短网址 ※
: https://voicettank.org/20241230-3/
: 2.转录来源︰
: ※ 推特/FB 须为 FB人物名称、FB粉丝团名称 ※
: ※ 转录社论请附上完整标题 ※
: voicettank
: 文化与教育的转型正义
: 3.转录内容︰
: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删减 ※
: 从某个角度讲,我们这儿所谓的“转型正义”,只是大家熟知的那个名词的“衍伸”,或
: 者说白了,就是借用;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这儿所谓的“转型正义”,恰恰好弥补了
: 这个名词在原先的概念中被忽略了的地方。
: 所谓转型,必然是有两个“型”,而新的型正在从旧的型“转”(transition)过来;所
: 谓正义(justice),用常民的语言,就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但在“转型”的时候,
: 有些旧的正义理当推翻,许多新的正义必须建立;否则,这个型就转不过来,转不成功,
: 因为没有明确的标准,人们便无所措手足,不知道事情该怎么做。
: 转型正义有两个基本任务
: 于是,就有了“转型正义”(transitioin justice)这个值得大家关注的议题;而在
: transition justice这个词中,transition被当做形容词用,这表示整个词要表达的是一
: 种justice,而不是转型;但被限制为是和transition相关的justice,而不是泛指人间正
: 义那样的哲学问题。
: 所以,转型正义基本上有两个任务:一是要确认在转型的时候,新的正义和旧的不义到底
: 应该是怎样;二是在转型完成之前,要对旧的不义以新的正义做出补偿。前者是思想工作
: ,要建立论述,展开讨论,驳倒似是而非的诡辩;后者是实务工作,要透过具体的做为,
: 确立新的正义已经或正在落实。
: 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有两个:一是要与旧势力和解,大家共同迈步向前;二是要让下一代
: 记取教训,永不重蹈覆辙。
: 以上这些言说,有什么实质的义意?举例来说,取消“十八趴”的事情,在实务面上,基
: 本算是完成了,虽然未尽如人意;但很少人知道,这其实是一项“转型正义”的工作(人
: 们以为它只包括受难者国赔或拆除铜像)。这是因为,在思想层面上,论辩、说服、传播
: 都做的不足;只在“国库负担堪忧,利率不该固定”上面做文章,完全不提它是一个“不
: 义”的制度。而其后果,已经在立法院发酵:旧势力正在利用席次优势企图翻案。
: 再以教官退出校园为例。人们大致可以感觉,军人寄身学校不是很妥;但哪里不妥?似乎
: 也只是“面子上”不好看而已。很少人想到这是转型正义的议题,所以到现在为止,教官
: 一直被“转型”为冒名的辅导人员,或变装的警卫(但与校门口的不同,不是对外,而是
: 对内提供对学生的威慑);但这种转型,毫无任何“正义”可言,它不但混淆了教育在国
: 家体制内的独立性,也模糊了教育的宗旨与方法。
: “教育转型正义”绝不可打模糊战
: 所以,检视并推动实质的教官退出校园,是在思想与价值上,建立教育上的新正义,推翻
: 隐藏在教育中的旧不义;不用说,这当然就属于我们正在倡议的“教育转型正义”。
: 教育转型正义,涵盖的面向既大且深;从制度,到人物,到教育界的日常,几乎都有亟待
: 努力之处,只是社会还不曾有所体认。最近体育界的一位知名教练,因为涉及五项霸凌学
: 生事件而被解聘。他受访时说:我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显然他知道、也接受、这是正在
: 进行中的“转型”;可惜的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正义”问题,只以为是时不我予……
: 那么,文化转型正义又是什么意思呢?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很多有才气也很成功的作
: 家都充分地运用了他们的生花妙笔,写下歌诵蒋介石的诗或文;从今天的角度看来,那些
: 文词会让人感觉胃肠相当不适,因为那不像一个正常人会对当权者说的话。
: 让我们就在不胜枚举中暂举张晓风为例。在著名的歌颂蒋介石的《黑纱》这本书中,她说
: :“车过士林,望见远山树木栽成‘中正’两个青色大字,总觉得快乐…”。(页11);
: “他活着的时候,每一刻都‘舍生’,都在‘死’,因此当他‘死’的时候,他都在别人
: 身上获得‘生’”,〈页23〉……
: 我们知道一位伟人死的时候,一般而言,许多别人会因他的牺牲而得生;但说“他死的时
: 候”,不是别人得生,而是“他在别人身上‘得生’”,这就有一点“可怕”──难道别
: 人都在那一刻变成他、在他死的那一刻,他把别人的生命都据为己有了?
: 做为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张晓风竟然认为除了耶稣外,还有“人”能“死而复生”?但看
: 到她把蒋拉抬到圣经的高度,我们就不觉意外了:“……不写在竹简上,不镂在石版上,
: 而是用一个伟人的一生刻划成的…蒋中正先生便是这样一部具体而真实的诠释信仰的新版
: 本”。(页21、22)
: 然而,对于这样的“语无伦次”是否“可耻”,张晓风并不是完全没有感觉;她在《黑纱
: 》的〈序〉中说:“我爱中国,这件事不可耻。我爱中国人,这件事也不可耻。我爱一个
: 把自己给了中国的英雄──我为什么要隐瞒这种爱?”(页7)
: “为什么当时那么写”的内心再探
: 所以,文化转型正义可以有一项任务,就是去研究一下张晓风的内心世界:当她大声问出
: “为什么要隐瞒?”的时候,显然内心有所挣扎,尤其在前两句提出两个“可耻”来对比
: 的时候。
: 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她忘记这样的歌功颂德(无论心中怀着怎样的景仰),对一个文化人
: 而言,实在是一种羞耻?看看李筱峰在他的《台湾人民所认的蒋介石》的〈序〉中怎么说
: 的?他说:“(蒋)曾经是我心目中的那位‘伟人’”;事实上,应该有数不尽的台湾人
: ,都“曾经”和李筱峰一样;事实上,即使在深蓝族群中,到“现在”还敢这样“歌颂”
: 那位伟人的,几乎一个也没有。那么,现在的张晓风还会写当年的那些吗?为什么还会、
: 或为什么不会了?
: “还会写当年的那些吗?为什么还会、或为什么不会了?”,值得接受这个问题的文化人
: ,还有很多;好好去问问他们,让他们有机会跟下一代说说心里的话,是文化转型正义必
: 须要与时间赛跑的、不可错失的、无可逃避的责任。
: 以上,我们从转型正义的基本概念说起,谈了在教育和文化两方面的关切。然而空谈无益
: ,现在,就容我们宣告:从2025年开始,我们愿与所有关心的有志之士,共同来扛起这个
: 责任,把“教育和文化的转型正义”在台湾放到日程表上来!
: 4.附注、心得、想法︰
: ※ 40字心得、备注 ※
: 其实国教体制
: 是党国化可能最深的一块
: 也可能是戒严余毒最多最不自知
: 被纵容到几乎无须出社会的圈子
: 只能透过鲜血来洗
: ※ “Live”、“新闻”、“转录”、“旧闻”及 转录他方内容之文章
: 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