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网络上对绿营仇恨这么深的原因是什么?

楼主: SIK3 (Salt-inducible kinase3)   2024-12-19 19:41:45
其实原因很多,有心理上和政策层面的。
当然那30%恨绿营恨透的有不少也是台湾本土人士,但挤进了国家公务体系的窄门中的,不好一概而论。
但就像棒球比赛所说的,有几十场比赛就是你赢不了的,有几十场就是你能赢的,剩下的几十场是你该争取的,用在争取选票上也是类似概念。
—-以下是古早外省权贵痛恨台湾人的源头,因为这些改革他们没办法再享受政策偏袒的高人一等—-所以宁可毁了台湾
在1992至2008年间,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加速,许多被视为**“独厚外省人”**的福利政策逐步被消减或废除。这些政策与当时国民党执政时期对外省族群(特别是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军公教人员及其眷属)提供的各类福利有关。随着本土意识抬头、政治环境变迁及公平性呼声增高,以下是几项主要被检讨、消减或废除的政策:
1. 军公教福利待遇缩减
退抚基金改革:外省人中有大量是国民党政府迁台后的军公教人员,军公教福利制度被认为有“优厚”待遇。1990年代后,政府开始改革军公教的退抚基金与退休金制度,降低福利标准,转向自给自足的年金制度。
优惠存款利率(18%)逐步取消:
“18%存款优惠”是针对退休军公教人员的福利措施,提供存款高额利率优惠,曾被视为外省族群受惠的象征。
1995年起开始讨论取消,至2000年代民进党执政时,逐步进行“冻结”及“改革”,减少特权色彩。
2. 眷村相关政策调整
国宅安置政策改变:
过去为安置外省籍军眷,政府大力兴建“眷村”(军人及其家属聚居区),并提供低廉或免费的居住条件。随着1990年代后政策改变,政府不再兴建新的眷村,而是推动**“眷村改建”**,逐步拆除老旧眷村并进行都市重建。
改建过程中,外省族群原有的居住“福利”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市场机制下的安置补偿。
3. 教育与升学优惠减少
公费留学制度的检讨:
早期,外省人透过军公教系统可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这被视为外省菁英受惠的管道。1990年代后,公费留学制度逐渐改变,改为更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
“联考加分”的争议与取消:
过去有部分针对军人子弟的加分政策,使外省族群子弟在升学方面具有相对优势。随着教育公平性呼声增高,这类优惠逐步取消。
4. 军公教福利品供应制度取消
早期针对军公教人员的福利品供应制度(例如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特供福利站)逐步废除,这一制度在戒严时期被认为对外省人较为有利。随着市场经济体系成熟,这类特供福利被视为特权而遭检讨。
5. 政治与文化资源的重新分配
国家资源本土化:
例如“国语政策”与“外省文化”主导的教育政策开始松动,推动本土语言与文化教育(如台语、客语、原住民语)。
政府资源逐步分配给其他本土族群,外省人过去在国家政治、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开始消减。
6. 政治特权与权力逐步缩减
外省菁英长期掌握国民党与政府要职。随着1990年代后台湾民主化,尤其在2000年政党轮替后,这种权力结构逐渐被打破。外省人在政治与社会资源上的相对优势被消减。
总结
1992至2008年间,随着台湾民主化、本土意识崛起及公平性诉求增强,许多被视为“独厚外省人”的政策逐步消减或废除,主要集中在军公教福利待遇、眷村安置、教育资源及文化政治特权等领域。这些变革象征了台湾社会从威权体制转型为民主体制过程中的资源重新分配与公平化的努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