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e12345 (GF#2)
2024-12-18 14:21:18万事问Chat GPT
第一问:台湾一般所谓的解严前夕指的是哪个时间?
第一答:在台湾,“解严前夕”通常是指1987年7月15日,
这一天台湾政府宣布解除戒严的前夕,象征著台湾在长达38年的戒严状态下,
终于结束了这段历史。
戒严法自1949年起实施,当时是由于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威胁,
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而进行军事管制。
这段期间,台湾的政治环境受到严格的管制,包括言论、新闻、集会等各种自由的限制。
然而,到了1980年代,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台湾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上的改革需求,
台湾政府开始进行政治改革。1987年7月15日,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
并开放了与中国大陆的直接交流,这是台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标志着台湾进入更加开放与自由的时代。
因此,“解严前夕”通常指的就是1987年7月15日,这一天的前一段时间。
=========================================
第二问:前夕是否也可以指更长一点的时间段?
第二答:是的,“前夕”这个词并不一定仅指某个具体的时间点或单一的日子,
它有时也可以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尤其是在描述某个重大事件发生前的准备过程、
社会氛围或政治氛围时。
因此,在某些语境中,“解严前夕”也可以指代解除戒严的前一段时间,
而不仅是1987年7月15日的那一天。
在台湾的历史背景下,“解严前夕”这段时间通常指的是1980年代中期到1987年7月,
这段期间台湾社会、政治气氛逐渐变化,政府进行了许多改革,包括开放报禁、
放宽对异见的打压、促进社会运动的发展等。
这段时间见证了台湾社会逐步迈向开放与民主的过程,
因此有时也会被称为“解严前夕”,
这样的表达强调了从戒严政策逐渐放宽到最终解除戒严的整体过渡过程。
因此,“解严前夕”的时间范围可以比单一的“1987年7月15日”稍长一些,
视乎具体语境而定。
===================================================
其实我根本不认识那个什么瞿海源,说要看上下文的人也不是我
贴了连结但只撷取一小段的也不是我,而且看了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全文长这样
""
Q:如何看待“民意”?
A:社会的进步本来就需要仰赖一批人的率先推动。如果说什么改革都要诉诸民意,
民意经常是保守的,经常是要等改革先做了,民意才会跟着改变。
就像当初解严前夕,如果去做民意调查,恐怕也是绝大部分的民众会不支持解严。
诉诸民意不可能搞革命、推动社会变革。
""
这段全文的脉络和机器人的第二个答案背景还比较对的上吧
btw, 其实我也讨厌目前台面上这些废死的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