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ump2j (Lockel)
2024-10-22 20:28:41※ 引述《KONAMI ()》之铭言:
: 感谢沈伯洋再次证实赖清德的民进党政府就是要全民皆兵
: 连高中生也不放过
: 刘世芳:没有所谓40万民兵 民力是维持社会正常运作
: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09300082.aspx
: (中央社记者陈俊华台北30日电)为强化全社会防卫韧性,目标充实40万可恃民力,遭疑
: 培养40万民兵。内政部长刘世芳今天说,没有所谓40万民兵,民力是要维持社会、政府正
: 常运作,维生设施防卫,最后才是支援军事勤务。
: 民力不是民兵
: 只是要支援军事勤务而已
: 民进党真的很棒
首先你要定义什么是全民皆兵
如果你口中的全民皆兵,是全民都要到前线执行战斗任务,那法条离这还差地远
如果你口中的全民皆兵,是全民都要投入军队的后勤保障里面,那这法条确实是全民皆兵
但这有什么问题?
讲个有趣的例子
很多人对1941年德苏战争的印象是,德国的人口、资源、工业产能都不如苏联,所以战败
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事实上,德国在开战之初,享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论人口,德国加上其盟国,辖下拥有2亿8000万人口,苏联只有1亿9000万
论工业规模,德国一年生产4亿吨煤、3180万吨钢,苏联则是1.5亿吨煤、1800万吨钢
德国1年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只有480亿度
德国拥有210万台金属切割工具机台,苏联只有58.4万
或许你会说,德国在占领区(比如法国)民心向背,无法有效利用当地的人力物力
首先这有是错误的,确实德站区的人口不如德国人自己好用,但这些地区的人力以及资源
仍然提供了德国巨大的经济红利,举例来说,法国每年提供了德国100万发砲弹,1300 多
辆汽车,40亿马克的物资,此外德国还掠夺了法国、比利时等国的880 万吨石油储备。德
国从全世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掠夺了大量大量的资源,而得以支撑起一支 300万人的大
军,发动一场前所未见的对苏攻势。
何况,德国有内部问题,苏联也有。苏联境内的乌克兰人、白俄人、哥萨克人,因为史达
林的集体化政策而陷入慢性饥荒,加上史达林的高压统治、政治迫害,当地人民无不恨苏
联入骨,以致德国在开战之初,面对的是东欧人箪食壶浆迎王师。
德国还拥有先手优势,开战之初4个月内,苏联钢产量的48%,媒产量63%, 苏联主要的粮
食产地尽皆归德国所有,更是有 7000万的人口尽数被德国收入囊中
但苏联在接下来的3年内,用1亿2000万人口,打赢了理论上掌握3亿5000万人口的德国。
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苏联动员的成功,与德国动员的彻底失败
德国的动员程度完全可以说是漫不经心
在兵力动员上,德国在1944年败象已现时,才达到苏联1941的水准
德国工人直到战争结束前,一星期的工时都不超过50小时 (苏联则是56~60小时)
德国的妇女就业率也保持着低水平,理由是希勒勒认为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小孩、带孩子
此外,德国的工业产能虽然比苏联高出很多,但投入军事领域者却只有 31%,大量的工业
产被用于生产民用消费品,导致德国的军火业被严重限制
反观德国,苏联则是竭尽全力的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用以支援战争
苏联在开战的第一年,就动员了所有可用的男性,投入军队当中
并且动员所有 14岁以上(!)的少年、妇女、不适合服役的成年男子、老人甚至战争中的伤
残军人到后方的工农生产,延长工时、取消休假,硬性要求这些人增加 1/3的工作时长。
这使得开战第一年丧失大半的工业产能,在2年后,却能每年生产3万辆战斗车辆, 3.5万
架飞机,建立起当时全世界最庞大的陆军与空军。
你或许觉得苏联在极端,但即便是彼岸的自由民主美利坚,也招募了700万的女性、280万
的未成年进入生产线,有些学校甚至就地变成军工厂,学生就地变成砲弹生产工人。同时
开放14岁以上青年接受农业生产,有些州把年龄放宽到9岁。
讲这些,不是我要积极鼓吹战争,就像同盟国当时也不想打仗一样。但战争可不是你说不
来,他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不是你说的算。
抱持着这种理解,你去观看那些战胜国是如何动员国内所有人力物力,而战败国又是如何
的轻慢随便,你就会知道,战争,从来不是军队的事情而已。那些幻想着开打,自己还能
正常过日子的人,只能说,你们对于如何打赢一场战争,是毫无认知的。
: ※ 引述《pupu20317 (庆宝)》之铭言:
: : 1.转录网址︰
: : https://reurl.cc/A2vyl8
: : 2.转录来源︰
: : 沈伯洋threads
: : 3.转录内容︰
: : 国民党不告诉你的修法。
: : 国民党今天开记者会,说不要学生上战场,所以提案修法,把学生相关民防任务拿掉。
: : 然而,他们提出来的修法,是把民防体系中,“所有”支援军事勤务的任务 都拿掉 部
: : 拿 掉 (见第二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