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次的问题是出在盘式支承上面
然后捷运局的说法又是4月3日的地震,地面上下动的力量超越出事梁柱之重量
才会导致盘式支撑顶不住,引发后续的后续的易位问题
那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我本来的推论是错误的?
因为我本来的推论是:
环状线这次会有这么多路段出事
而且几乎都是集中在叠式高架的路段,或是为了配合前后的叠式高架,而无法将双向轨道的高架桥维持在同一桥面甚至是平面的路段
然后又都是上层出问题,下层没事
那问题显然是出在采用了叠式高架这种高风险的工法
而之所以要用到这种高风险的工法,是因为当初既想要盖高架省钱
(以及中和中正路到秀朗路这段的景平路,只有预留高架在台64上方的空间,没有预留能在底下地下化的空间)
可路线却要走明显过窄的板南路
(而且有宽度正常许多的中和中山路不走,偏要走这条绕一大圈的板南路再接板新路)
因此责任上,是当初让这个被迫使用高风险的工法的路线,其走法通过的官员责任最大
(以2004年作为环状线西环段规划通过的时间点,且1999-2006年环状线西环段的规划主导权在台北县政府上
那么责任最大的,在地方层面是当时的苏贞昌县长
在中央层面则是当时从当时的总统陈水扁以降,到行政院长游锡堃,交通部长林陵三
也许还有当时的经建会主委林信义或研考会主委林嘉诚
因为我也不清楚国发会负责核定捷运规划的职权,在经建会跟研考会合并前,由哪一方负责?)
但是,如果今天的问题出全出在梁柱太轻,一震就歪的话
那就变成是后来BOT只有一家不符资格的来标导致流标,改回政府自建并将主导权交还台北市政府之后,细部设计阶段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责任主要是出在郝市府的捷运局团队
(但我也想不透为啥只有那段的梁柱特别轻?
毕竟不谈别条,光谈环状线的话,其他只用钢柱没用RC柱的路段,不也没出事吗?
要嘛是那一段有特别在设计层面出问题
要嘛就是真的偷工减料了...但也怪不到柯,是郝市府时代责任比较大
不然就是新北市政府还有什么没讲清楚,实际上另有原因让盘式支承撑不住,但不知道为什么没讲?)
毕竟我也不是土木或结构专业
都计教建筑也只会讲到形式动线景观这块
智慧轨道学程教到梁柱结构的部分也没有这么硬核的内容
所以有些东西还是希望您能做释疑,这要后续要以正视听才有基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