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小笠原欣幸:台湾的选择 民进党继续执政

楼主: NewYAWARA (朝霞之前奏)   2024-01-18 10:08:18
1.转录网址︰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40117cul001
2.转录来源︰
镜周刊
【2024大选论坛-小笠原】台湾的选择-民进党持续执政,立法院三党不过半
3.转录内容︰
文|小笠原欣幸 翻译|张进逸
本次台湾总统大选,由执政的民进党赖清德成功当选,但在立法委员选举中,民
进党却失去了过半数席位。笔者在去年10月30日的日本《产经新闻》文章中曾预
测选举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形,最终也确实成为了事实。未来4年,台湾的政治格
局将会呈现行政院由民进党掌控,而立法院则由在野党占多数的“分立”局面。
这次总统大选的一大特点是民众党柯文哲的参战,在他疾呼要“推倒蓝绿高墙”
之下,打破了长期由民进党和国民党所主导的两党政治,从而改变了传统政治格
局。无论是民进党或国民党,都受制于柯文哲的选战策略而步调紊乱。
深究这场选举最重要的核心议题,是关于究竟该终结已执政8年的民进党政权,
或是让他们继续执政。对任何国家来说,这都不是“换人换党就好”的简单问题
,选民会随着对于内政或外交何者更为重视而有不同的判断。经过深思熟虑,台
湾选民做出了最终的抉择。
赖清德胜选背景
简单来说,赖清德之所以胜选,主要是因为他延续了蔡英文总统的政策路线,获
得相对多数选民的支持。然而,由于同时也存在着强烈期待政党轮替的呼声,在
民主化之后,每隔8年就会出现一次政党轮替的现象,而被称为“8年魔咒”,这
对民进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虽然赖清德最终顺利当选,但他的得票率并未能达
到蔡英文4年前的57.1%,而仅获得40.1%。这就需要从执政党候选人当选,与得
票率下降这两个角度来切入分析。
成为赖清德胜选的关键,在于他延续了蔡英文总统加强与美国关系、确保台湾安
全、不向中国威胁屈服的外交与安全保障路线。国民党则批评蔡政府的外交政策
过于偏重美国,忽视了与中国的对话,并将这次选举定位为一场“战争与和平的
选择”。换句话说,国民党试图强化若是延续蔡英文路线的赖清德当选,将可能
招致中国动武的危机意识,形同彻底否定了蔡英文路线。
在国民党方面,侯友宜的得票率从4年前韩国瑜的38.6%更为下滑至33.5%。这显
示出,国民党在外交与国防政策上并没有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柯文哲的选票。与4年前蔡英文相比,这次赖清德的得票
率低了17个百分点,这部分票数很可能流向了柯文哲。支持柯文哲的选民似乎比
起外交与国防政策,更为重视内政议题。柯文哲在对中和对美政策上保持了一定
的模糊性,并主要针对蔡政府和民进党的内政绩效持续加以批评。
这次选举从两强对决转变为三脚督,因此得票率有所下降可说在预料之中。不过
,民进党原本应该希望尽可能将得票率提高至接近50%。事实上,在去年8月左右
,赖清德也曾拥有高支持率,代表这是有可能实现的目标。
然而,随后几经波折,从10月起赖清德的支持率开始受到影响。主要原因是蓝白
合的谈判广受瞩目,使得赖清德的关注度因而下滑。柯文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他针对年轻人切身相关的如房价飙升、低薪等社会问题持续批判,这些都是蔡政
府执政8年来成效有限的部分。柯文哲“打破旧政治”的诉求,透过他擅长的网
路平台如YouTube和抖音广为流传,让民进党和国民党都予人“守旧”的印象。
赖阵营的选战重心在于强调蔡政府过去8年的成绩,优先巩固其牢固的基本盘,
但这种策略未能带给选民新鲜感(尽管最终如此取得了胜利)。在这种情势下,
柯文哲把握住了机会,在争取年轻选民方面让赖清德显得有些被动。
另一方面,影响赖清德的还有一些个案问题,例如他位于新北市万里区的老家(
他出生的旧矿区宿舍)是否属于违建,这个问题在赖清德于12月底宣布将该房产
转为公益信托后才逐渐平息。然而,在此之前由于赖阵营的危机处理不够迅速,
导致了整整两个月的舆论争议,甚至使得他的老家成为了一个“观光胜地”。
虽然自去年秋天以来,赖清德在支持率上一直保持第一,但他未能彻底拉开与其
他候选人的差距,最终只以较小的差距取胜。
侯友宜走回老路
国民党从过去以来,主要是由外省人及外省人第二代所主导,本省人侯友宜成为
该党的总统候选人可说极为罕见。虽然郭台铭也曾试图争取国民党的总统候选人
提名,但在朱立伦主席与党高层评估侯友宜在人口最多的新北市长选举中获得压
倒性胜利,以及期待他能争取到更多中间选民的支持,因此并未选择郭台铭出战。
然而,柯文哲却不仅阻碍了侯友宜扩大中间选民的支持,还成功向对侯不满的深
蓝选民示好,分走国民党的一部分选票,导致侯友宜的支持率陷入低迷。
但即便柯文哲在支持率位居第二,也仍然无法胜过赖清德,这使得双方的支持者
越来越期待能整合出一组候选人,让侯友宜重新获得出牌的机会。在党对党之间
的协商中,不仅是单看个人支持率,也必须考量到政党的综合实力,这成为侯友
宜得以整合柯文哲的契机。如果柯文哲拒绝合作,则会被视为是阻碍在野团结的
罪人。
这场蓝白合谈判经过了“谜般”的过程,柯文哲一度几乎加入成局。虽然最终蓝
白合破局,但侯友宜在这场与柯文哲博弈中取得了胜利。与态度反复无常的柯文
哲不同,侯友宜表现出更为沉稳的姿态,面对柯文哲的高傲发言也能强忍不作回
应。
侯阵营就此迅速清理战场,将重点从争取中间选民支持转为巩固党内团结,提名
了深蓝代表性人物赵少康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并将4年前的总统候选人韩国瑜安
排在立法委员不分区第一名。这种策略调整让侯友宜的选举造势变得士气高昂,
他的支持率也有所提升,形成了紧咬赖清德的态势。
然而,这其实是走回4年前韩国瑜的老路,韩国瑜当时的38.6%得票率成为了一道
难以逾越的高墙。最终,侯友宜未能突破这一障碍,原本4年前属于韩国瑜的一
部分选票转向了柯文哲,使得他最终落后赖清德约90万票,以33.5%的得票率作
收。国民党就此在总统大选苦吞3连败。
柯文哲吸青年票
柯文哲的支持率在性别和年龄层间呈现高度落差。12月底的台湾民调显示,柯文
哲在男性选民中的支持率达到29%,而女性仅有15%,整体支持率为22%。值得注
意的是,他在20多岁的年轻选民中拥有高达56%的惊人支持率,但在60岁以上的
选民中却仅有3%(皆引用自12月28日TVBS的民调)。这种极端的年龄层支持率差
距可说前所未见。在蓝白合谈判破局后,原本流向柯文哲的国民党支持者,中高
龄选民群体选择归队支持侯友宜。中高龄选民对柯文哲的反复不定感到难以支持
,但是年轻选民对于柯文哲依旧抱持着强烈的信任感。尽管柯文哲的支持率曾一
度下滑,但他奋力挺过难关,使得年轻选民看见了胜选的希望。在12月底后的选
战最后两周,他成功地引发了一场支持热潮。
笔者也实际走访了柯文哲选战最后一天的造势活动,当时被年轻支持者的热情所
震撼。这种氛围让人回想起2000年陈水扁的选举造势引发的巨大热潮。然而,如
民调所显示的一样,柯文哲未能在中高龄选民中获得足够支持,虽然他的表现超
乎预期,但得票率仍仅以26.5%作收。
不过,在台湾社会中,年轻人拥有强大的话语权(远远高于日本的年轻人),民
众党在未来的立法院中将能展现更高的存在感,因此柯文哲可说是成功的将两党
体制冲撞出一道缺口。
对柯文哲充满期待的年轻人对内政议题更为关注,对外交安全保障和两岸政策的
关注度则较为有限。虽然民进党支持者对柯文哲是否“亲中”抱有疑虑,但柯文
哲的支持者对于台湾,或者说是对中华民国台湾怀有浓厚的情感。他们之中几乎
没有人支持一国两制的统一模式。这是在解读本次台湾选举结果时,绝对不容忽
视的重要一环。
立院各党不过半
执政党民进党的席次从4年前的61席(加上补选当选者为63席,扣除退党者则为
62席)大幅下降到51席,不仅未能维持过半数席次,还失去第一大党地位。相形
之下,国民党的席次从38席大幅增加到52席,一举超越民进党。民众党仅在不分
区获得席次,但也从上一次选举的5席增加到8席。此外,还有2席为无党籍。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民进党在席次输给了国民党,但从得票率来看,无论在区域
还是政党票,民进党的得票率都高于国民党。在区域(包括原住民选区)的投票
中,民进党得票率为45.2%,国民党为40.4%;而在政党票部分,民进党为36.2%,
国民党为34.6%(引用自1月14日的《联合报》)。
虽然由于柯文哲和民众党的参选,使得各政党的势力格局变得更加复杂,但实质
上两大党的势力对比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赖清德的当选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为何民进党在得票率上超过国民党,却在席次上失利呢?
这是因为一定数量的选民出于制衡的考量,虽然愿意支持民进党继续执政,但认
为在国会中不要给予民进党过多的席次,这种投票行为导致了区域席次的变化。
特别是在国民党推出年轻候选人的选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在那些选区,有人
的总统票投给赖清德,但立委票却投给了国民党候选人,使得国民党候选人因而
当选。
民众党由于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无法遍地开花提名候选人,使得许多选区成为了
两大党的对决。在总统大选中投给柯文哲的选民,在区域立委选举中不得不在两
大党的候选人之间做出选择,而选择支持国民党的比例高于民进党。然而,这种
趋势在不同选区间存在差异,使得预测选举结果变得极为困难。
在区域选举中,两大党的候选人都积极争取柯文哲的选票。在一些地方,民进党
成功获取了这些选票并保住席次,而在其他地方则是国民党的新人承接了这些选
票而获得胜选。特别是在台中市,形成了一个地方层级的蓝白合示范区,并取得
了极大战果。在台中市的8个席次中,上一届民进党获得6席,国民党则仅有2席,
但这次选举结果出现了巨大反转,民进党仅保住2席,而国民党增至6席。
然而,对于那些依靠柯文哲选票而当选的候选人来说,如果民众党在4年后的选
举中在那些选区提名自家的候选人,将可能让选举情势完全改观。
民众党的席次只从5席增加到8席,若仅单看席次似乎成果有限,但由于两大党都
未能获得过半数席次,民众党得以在立法院中扮演关键角色,具有超出8席以上
的影响力。过去台湾的第三势力经常以失败告终,目前尚难以确定台湾是否会走
向三党政治。未来4年,民众党将如何运用其关键杠杆力量至关重要。
这次选举的结果,形成由民进党掌控行政院,国民党成为立法院的最大党,而第
三大党则握有关键投票权的新局面。台湾政治面临着因政党对立而陷入僵局的可
能,不得不说这种可能性相当高。选民追求的政治平衡背后,也隐含着不确定的
风险。
各党青壮派崛起
笔者在台湾与一般民众交流时也必定会谈及选举话题。虽然很多人表示“没在关
心”,但更深入聊下去后,就会发现其实许多人都有在关注政治人物的言行。他
们可能对政党不感兴趣,但仍然会关注人(候选人)的表现。
在这次选举中,民进党失去席次的选区,多半集中在存有特殊情况的选区。例如
现任者因某些原因未能参选连任,或未能成功推举合适的接棒者。而国民党增加
的席次则集中在党内老派政治人物退场、青壮派新人崛起的选区。民进党同样有
年轻新人胜选的案例,表示台湾的年轻力量依旧活跃。台湾选民的这种投票行为
,有助于推动政治人物的更新换代。尽管每个选区都有其独特情况,但总体来看
,民进党席次的减少可以归结为选民对于长期执政所导致的权力扩张的反感。这
体现了台湾民主观念中既对于权力的集中化、长期化、膨胀化的排斥,也显示出
台湾选民很仔细的在审视各候选人。
在持续了一年的总统选战中,虽然赖清德始终位居第一,但存在着不想让赖清德
“躺着选”就能胜选的民意。最终赖清德虽然当选,但在他没能扩大自己的支持
基础之处,导致了立法院中民进党未能取得过半数席次,这反映出台湾选民追求
的政治平衡。同时,在各个选区中也出现了复杂的选票流动,这是由于选民正在
发掘台湾政治的活水,而与台湾选民是否对中国的态度有所变化无关。
台湾并没有不在籍投票或提前投票的制度。许多人因无法返回具投票权的家乡,
或在投票日需要工作而无法投票。即便如此,投票率仍然超过了70%,按照日本
的标准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高投票率。
无论是漫长的选举期间,或是投开票的过程,都没遭遇特别的状况,极为平顺的
选出了新任总统。随着选举的圆满落幕,作为长期关注台湾政治的观察者极感欣
慰。
台湾的选民以高投票率参与这样的民主制度,靠着自己的一票来开创台湾的未来
,对此我想献上最深的祝福。能够延续这种制度和生活方式,是绝大多数台湾人
民的愿望。对于有国家不惜动武也要剥夺此一权利,这是一件极为不幸的事。
期望台湾的自由和民主能够长期持续下去,并期望国际社会对台湾更加关注。也
期待日本各界,能够不分台湾朝野,扩大彼此间的各项交流。
※本文日文原文刊登于日本《东洋经济ONLINE》
4.附注、心得、想法︰
小笠原欣幸教授针对总统大选的系列连载完结篇,
除了总结选举情况之外,
也观察到了许多年轻世代抬头的现象。
而对于台湾选民追求政治平衡的部分,
也提醒未来可能会有隐含的风险需要面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