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为FB/推特,则文章标题须为来源名称。(ex:人名、粉丝团名…etc ) ※
1.转录网址︰
※ 请附上有效原文连结或短网址 ※
https://reurl.cc/r5y9bk
2.转录来源︰
※ 推特/FB 须为 FB人物名称、FB粉丝团名称 ※
※ 转录社论请附上完整标题 ※
开根好
《文化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仍在进行?我们如何能真正在思想上走入“后殖民”阶段
?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删减 ※
《文化与帝国主义》并不是一本对读者友善的书。我分别用两种方式阅读过本书:将其视
为一首尾连贯的著作,从头到尾的一次性读过;将各章分别视为对特定议题的讨论,为每
部分的每个章节做摘要。第一种阅读方式是痛苦的,萨依德在四个部分处理的内容之繁杂
、引用作者之多、涉及时间之广泛,使我难以辨识究竟他想说些什么。第二种阅读方式是
顺畅但不明确的,萨依德常用之对比技巧,让每一句话与段落之间似乎都能存在足以写成
简洁笔记的内容,但各个章节乃至各个部份之间的关联对我而言仍然不明确。
在我朋友提供的一本关于殖民理论之著作中,则提到了另一个问题:萨依德的《东方主义
》试图将殖民主义建构为一种于个别历史事实之上的、广泛指称各类型殖民活动之模型,
但这个模型的内容却又依赖于个别历史事实所指的对象(殖民地官员、帝国主义者、砲舰
外交),使其充满暧昧乃至于自相矛盾。综合而言,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试图了解萨依德
的人而言,不管在陈述结构或陈述内容上,都是容易让人迷失或不知所谓的。
但且让我转换视角,以萨依德在书中运用的“对位式阅读”来更好的了解这本书。这本书
的作者是谁?是一个出生自英占巴勒斯坦地区、拥有阿拉伯基督教信仰,在英属埃及设立
的殖民地学校学习母国语言,并在战后移居至全球影响力第一国家——美国——的人。陈
述至此,我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他“究竟是谁”,不过是将他在时间中拥有的不同标记一
一列举。但此时有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他何以拥有这些标签?
这显然不是什么困难的问题。翻阅他的户籍资料、通信纪录、出入境证明,我们可以用最
直接的方式知道这些标签在特定时间的依附与剥除。然而我们也可以设想另一个人,他同
样拥有这些标签——英占巴勒斯坦出身、阿拉伯基督教信徒、于英属埃及受教育、移居美
国——但并非我们所知的“爱德华.萨依德”。是什么让前者与后者有所不同?难道只是
因为前者在某个时间点做出了(对前者来说)应该的选择,使其远离另一种可能性?究竟
是什么让应当随机发生(包含拥有什么标签)的事件密集的结合在一起,在特定时间、地
区对特定的人发生作用,使前者成为爱德华.萨依德、(无数的)后者什么也不是?这需
要我们思考第二个问题。
二、他应该拥有这些标签吗?
这似乎也不是困难的问题。翻阅历史书籍、信件或口述记录,随处可以看见“英法两国占
领苏伊士运河”、“英法代管巴勒斯坦与黎巴嫩”、“美国成为战后全球顶尖强国”这类
型的论述。但为何我不将“英属埃及”称为“被非本地人军事占领、实行官僚体系统治的
土地”?为何我不将“美国”称为“欧洲移民以武力拓展其统治区域的大陆”?是什么让
某些或某个答案,成为在无数可能性中被挑选、被普遍化,仿佛说出它就能实现什么魔法
(犹如美国之于“美国梦”)?这又促使我们思考的更深入,即第三个问题。
三、是什么使某些标签在陈述时成为一种应然(ought to)?
至此,我们终于触及本书的核心。萨依德的答案很简单: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实践不只
是某些人拿着枪击溃反抗、在“特别的时刻”宣读命令、在每年的某些时刻要你缴税,也
包含对人认识世界的能力进行改造(modification)。以萨依德在〈帝国主义的享乐〉一章
中所引的《金姆》原文为例:
……这种人(英国警察)才能维护正义。他们通晓这块土地与习俗。其他人(帝国新培训
的官员)则全部刚从欧洲过来,由白种女人哺育长大,从书本学习我们的话,竟比瘟疫更
可怕(注1)。注1:萨依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页271。原文引自Kipling, 《Kim》,
p242
这是一位印度老寡妇对英国警察的评价。这段话暗示了三个帝国主义的实践:
1.“土著”是无法维持自身生活的。唯有象征秩序的帝国代表(此处为警察)才能行使对
不符秩序者之惩罚的权力。
2.帝国相较其统治的“土著”更了解后者自身。
3.这两种状态是无条件(超越时间、地区)有效的。
3.尤为重要。如前述,帝国意图建立的不只是对某些土地、人群在某个时间的控制,而是
将这种控制在被统治者的心中树立为一种无条件的、永恒有效的情境,让其以此为基础认
识世界。帝国成了被统治者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对“因野蛮而被帝国开化”和“因帝国
开化而野蛮不再”两个概念的讨论中,刻意去除了时间的因素,使失去时间的历史事实彷
彿成为了真理。
但只认知到帝国主义是问题的可能答案并不够,萨依德更想要获得可能的解答。如果在书
中第一、二部分中我们看见的是目标明确的萨依德,第三、第四部份的则是身处夹缝难以
抉择的萨依德。本书初版的90年代,正是美国在伊拉克作战胜利、帝国主义隐然势起的年
代,但不论非洲、阿拉伯半岛或中亚等地,大量的区域政权皆以民族主义这个“帝国的自
我认同”做为去殖民化的首要工具。
换言之,在萨依德目光所及的世界,帝国主义在任何一个他所拥有的标签所在地仍然持续
进行着。他的分析正确的认知到这点:那些在“为帝国主义辩护”与“为民族主义辩护”
之间试图走出第三条路的人,若不是被其中一方攻击(如鲁西迪因《撒旦诗篇》遭伊朗当
局追杀)、便是尚不成气候(尽管贱民研究的理念是萨依德本人赞赏的)。
若把目光放回2023年的台湾,面对“双语国家”的推行、“台语罗马字”的常见认知、以
及“电资医牙”独大的局势,再回头检视过去400年来这座岛做为“土著”被看待的历史
,《文化与帝国主义》的研究方法仍然值得被更多人细加品味、运用,乃至于在思想上真
正走入“后殖民”的阶段。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然而讽刺的是
这个鬼岛
依然撕不掉大陆帝国强加的标签
反而一堆人在其中不可自拔
甚至撕了就要夺他性命一样
只能
除去户籍送对岸定居甚至一发子弹
才能解决
※ “Live”、“新闻”、“转录”、“旧闻”及 转录他方内容之文章
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