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美学典范之外的林文月

楼主: vikk33 (陈V)   2023-06-04 11:52:31
1.转录网址︰
※ 请附上有效原文连结或短网址 ※
https://reurl.cc/11oa08
2.转录来源︰
※ 推特/FB 须为 FB人物名称、FB粉丝团名称 ※
※ 转录社论请附上完整标题 ※
思想坦克
美学典范之外的林文月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删减 ※
文学家林文月先生前一阵子于美国加州离世,享寿89岁。
在中文系里大家提起林先生,大概不作他想,就是在敬称林文月(中文系习惯称呼老师为
先生,无论男性女性,算是比较古典的一种说法)。在中文系的世界观里,林文月代表了
“中文系散文”的典范、中国雅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她就是华国美学的代表人物。台大中
文系教授何寄澎用一种非常古典的方式评论她的文学风格:“似质而似有膏腴,似朴而自
有华采。”
林先生没说的是什么?
关于林文月的其人其文,坊间评论已经汗牛充栋,但我们今天要从另一种角度去阅读林文
月——我们在阅读文学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去看作者说了什么,而是作者“没说什么”

台湾战后的中文系传统也是如此,中文系的词藻花样总是最多,但真正想说的可能都藏在
心里,并不是因为“温柔敦厚”的关系,而是真的说不出来。
在网络上查询林文月的家世,我们都会看到说她是连雅堂的外孙女,还会特别拐弯绕过去
介绍她是连战的表姊。但以汉人父系社会的习惯来说,每次介绍林文月,都没有提到祖父
的家系,反而只提外祖父的家系,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就像朱家姊妹在谈文学家世的
时候,总是提到文学父亲朱西甯,却很少谈到母亲刘慕沙的苗栗家族一样,特别是日语能
力特别好的那一方面)。
林文月的父亲林伯奏,属于北斗林家第四代的“伯字辈”——在提到北斗林家之前,先介
绍一下北斗的早年风华,很久很久以前,在台湾铁路纵贯线通车以前,北斗是彰化南部最
繁华的城镇。以前北斗可以沿旧浊水溪河道(古称东螺溪)行船到鹿港,更可往上游走,
串接内陆的竹山,往南可过渡到西螺,所以北斗是非常重要的水运通衢,也是浊水溪平原
物产主要集散地。可惜的是,后来东螺溪淤积、河床改道,加上纵贯铁路开通后,铁道由
员林绕往田中,物产集散地北移至员林,北斗就逐渐失去交通枢纽的地位。
林家系彰化北斗大家族
林家是北斗最大的家族之一,林家伯字辈的堂兄弟们,日本时代在政界、商界皆显赫一时
。其中一位林伯廷,曾经参加过台湾文化协会,是创始成员之一、也为台湾民众党常务委
员;另一位林伯余,曾任四届台中州协议员、北斗区长,二二八事件的时候曾担任处理委
员会主席,邀请曾到中国参加革命的族亲林文腾维持治安,也支持姪儿林仲节与林仲荃组
成自卫队,对抗浊水溪一带的国民党军警。
从战后初期的政治参与来看,林家应该是日本时代晚期北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家族。只是
在二二八事件后,因为面临政府的打压,林家除了林伯余在政坛组成“林派”,仍旧担任
县议员外,其余成员都改以经商为主,不再热心政治。
而林文月的父亲林伯奏,原本出生于邻近的溪州刘姓人家,后过继至林家当养子。林伯奏
年轻时十分勤学,在板桥林家林熊征的支持下,到上海留学,就读日本创办的东亚同文书
院大学。后来林伯奏长期以日侨身份留在上海,直到1946年才回到台湾,担任华南银行总
经理,因此林文月从小就在上海长大,始终没有到过父亲的彰化家乡。
没人知晓的林文月身分认同
林文月回忆到,她从小在上海日侨区长大,对她来说,母语是日语及台语,因此她回到台
湾读国小时,要从注音符号开始学起,非常辛苦,老师说的中文也是难以理解,但适应之
后,成绩越来越好,后来就考上了台大中文系。
很少人讨论到林文月的身分认同问题,林文月本人似乎也都轻轻带过,仅提到当时语言转
换的辛苦、一开始对于“故乡”台湾的陌生感、以及战后初期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中国
人还是台湾人的徬徨认同。
而林文月考上台大中文系时,当时中文系很少台湾人,先前仅有钟肇政考上中文系,但因
为耳朵在战争期间受损,又听不懂教授的中文,所以就辍学了。
林文月的台籍同学仅有郑清茂,两人因为语言相通,成为好友。后来林文月替东方出版社
翻译许多世界文学如《小妇人》、《茶花女》及《基督山恩仇记》,就是郑清茂介绍翻译
的。后来郑清茂也与林文月分别翻译《平家物语》及《源氏物语》两大日本文学经典,也
是年轻时的约定。
因此探讨林文月的生平,原本应该很难避免认同的问题,如同钟理和在北平所感受到的“
白薯的悲哀”,或者如同钟肇政等“失语的一代”在语言及认同转换中艰难前行。但因为
林文月的家世及才华,使她得以优雅地避开这些烦扰。
台大中文系的岁月静好背后
另一项更难言说的,是战后中文系的氛围。我们看林文月《读中文系的人》,里面校园氛
围是多么愉快,岁月静好歌未央。特别是“沉潜以学、从容于艺”的中文系系主任台静农
,好像都是一名与世无争,每天喝酒写字刻印章的文人雅士。但其实台静农背后有许多难
言之隐,“思想与言说”在当时的台大中文系不但是个难题,更是个禁忌。
林文月1952年考入台大中文系,就在四年前,台大中文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命案——二二
八事件过了将近一年,1948年2月18日,中文系系主任许寿裳在家中遭人刺杀。警方判断
许寿裳是遭小偷谋财害命,立很快就抓到凶手,是一名工友高万俥,这名工友也很快地就
被枪决正法。
但大部分许寿裳的亲友都不相信他是被小偷杀死的。许寿裳是什么人物?他是中国著名的
左翼知识份子,为鲁迅、陈仪的好友,原先经由陈仪之邀,来到台湾担任国立编译馆馆长
,当二二八事件发生之后,陈仪去职,过不久国立编译馆就被裁撤,许寿裳转任台大中文
系教授。许当时对于时局非常不满,经常批评政府,加上许寿裳左翼色彩浓厚,亲友推断
,许是因此而遭国民党特务杀害。
许寿裳是当时在台左翼文人的核心人物,被刺杀身亡后,同时来台教书的友人台静农、乔
大壮、魏建功、李霁野等一干左翼文友都大感惊骇、噤若寒蝉。不久之后,乔大壮接手中
文系系主任工作,但他情绪难以平复,五月就辞职回中国,过不久就跳河自尽;而魏建功
、李霁野等人深知许寿裳的死亡并非意外,也赶紧逃回中国;只剩下台静农留在台湾,接
手许、乔留下的工作,但他从此不再过问政治,将自己沈浸在诗酒金石当中,沉默地在当
了二十年的中文系系主任。
因此林文月来到台大中文系之后,看到一片静默的中文系氛围,其实并非原先许寿裳在任
时的模样,而是后来白色恐怖的高压所致。但由于同辈师友们不愿再提起许、乔等人的悲
剧,后代学生也不知道老师们心里的创伤,渐渐地,师生们就将这样静默的氛围,美化成
为了一种“温柔敦厚”的风格。
而林文月于七〇年代撰写的散文集《读中文系的人》,就成了中文系风格指南,而林文月
里外,也被型塑成了一种华国的美学典范。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其实远不只如此
温柔敦厚词藻华美的华国文学
随着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时期推动九年国教
"师大教授沙学浚认为,国文教育只能是“国学教育”,必须从小浸润于优美深邃、典雅感
性的古代典籍之中,中华文化才能够在这块已经分离祖国多年的岛屿上牢牢生根。但是国
语实小校长王玉川不以为然,他强调现代教育理论重视的是理解与应用,因此国文课程应
该要增进国民的“语文技能”,诸如沟通表达、逻辑分析、应用写作等等。
在当时反攻复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时代背景下,政府最终采纳了沙学浚“国学教育
”的方针,而真正具有学理基础的“语文技能”,就此无人闻问。这段被忽视的往事,基
本上也决定了未来台湾国文课程的根本形状──重视感性、抒情、典丽的“文学性格”。"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09/article/10430)
因此毒害至今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