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不疑处有疑:读任雪丽的《从MIT到中国制

楼主: vikk33 (陈V)   2023-05-04 20:22:36
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reurl.cc/vkZb5j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voicettank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曾出版《台湾为什么重要?》一书的美国两岸研究权威任雪丽(Shelley Rigger),于
2021年发行的英文版书籍The Tiger Leading the Dragon: How Taiwan Propelled China
’s Economic Rise,已于今(2023)年1月繁体中文化,名为《从MIT到中国制造:台湾
如何推动中国经济起飞》。
本书叙事,是走一个“旧题材、新观点”的路线。因为过去无论社会学、政治学、两岸关
系、中国大陆研究,乃至经营管理学,其中有关“台商”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真正把台商
放在全球供应链下,将台商视为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关键引路人的观点,却是第一次有这
种全面性的论述。
甚至,本书又进一步把台商离开台湾、进入中国、离开中国的“无岸旅途”,放在两岸互
动与美中竞争的框架下,以专著进行分析。本书虽然架构明确、推论清晰,只要对近三十
年来美中台政经局势有简单了解的人,几乎都可以“理所当然”的“按图索骥”,轻松理
解故事的发展。但其中也是有不少分析算是“毁人三观”。
两岸共同文化对做生意帮助不大
过去多数认为,台商相较于他国“外商”,之所以于90年代初期快速在中国站稳脚步,是
因为台湾人与中国人间共同的语言文化纽带,使得双方隔阂较小,台商进入当地市场的门
槛就相对较低。但作者就认为,中国的政经制度与台湾截然不同,制度在商场上扮演的角
色,其实比文化更吃重。
更重要的是,这些特殊的制度因此促成了中国社会当地的政商关系;而这些关系是在当地
的社经脉络下根深柢固的,就算是台商也打不进去。台商若是真正参与这些关系下的聚会
,也会了解双方文化的相似性没有我们想像的高。因为在台湾我们通常会认为“能够利益
交换是因为彼此是朋友”;但在中国却是“彼此结成朋友是因为能够利益交换”。也就是
,送礼不是为了巩固关系,而是“送礼本身就是关系”,有送礼才有关系。
民进党不反中、不反商
刻板印象总认为“民进党反中、反商,国民党亲中、重商”。但2000年陈水扁当选总统前
后,无论是竞选政见,或是当选后的政策,其实都比国民党版本对中国相对友善。当时是
由扁政府主动提出与中国互设代表处,签署《两岸投资保障协议》,并且取消李登辉时代
的“戒急用忍”,将对中政策的教条改为“积极开放,有效管理”。除了主观的善意外,
客观形势上,两岸贸易额从2000年到2004年陈水扁的第一任期内,年平均增长是50%。甚
至在四年内,中国就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8年陈水扁卸任时,两岸贸易规模也已
是八年前的九倍,政府所核准的对中直接投资也在八年内,成长了四倍。
陈水扁的对中高度开放,与随之而来的“脆弱性不对称依赖”,其中原因或许不脱2000年
网络泡沫,以及2001年两岸同时加入WTO。两大因素让台资企业成本压力急遽提升,造成
台商大举西进;但我们还是应该注意,在政策选择的主动性上,台湾对中全面经济开放,
其实是始于陈水扁时代而非马英九时代。所以民进党既不仇中,也不仇富,更不曾与自由
贸易为敌。
甚至马英九时代的持续开放,相较于陈水扁时代,其实更带有一点受迫性。因为台湾高度
对中直接投资,中国又缺乏法治框架,这使得从台商到整个台湾,对中依赖的经济曝险程
度之高已经无法承受;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海啸,导致台湾进出口市场大乱。面临风险
与衰退双重打击的马政府,只想透过对中开放与中国建立法治框架,降低台商与台资曝险
;并且,吸引陆资来填补金融危机的资金缺口。扁马二人对中国的相对主动与相对被动,
以后见之明来看,应该还他们各自一个公道。
台积电的成功来自卓越的政治判断能力
我们常说“在商言商”、“商人无祖国”或“只谈商业不谈政治”。但台湾半导体业的发
展,尤其以台积电为例,相对于其他以“晶圆代工”为主业的半导体公司来说,台积电之
所以会成功,除了大量工程师的“新鲜肝脏”24小时轮班提高制程良率外;更重要的,其
实是台积电高层卓越的“政治判断”能力。
一方面,台积电看清了高科技制造业的核心利益,其实是“制度安全”比“政策诱因”还
要更重要。作为一家最晚进入中国的台湾半导体厂,台积电看清了半导体产业资本密集与
知识密集的特色,使中国低廉的工资和宽松的法规,都不该作为投资的最重要诱因;反而
是安全的司法环境与高度保障智慧财产权,才是半导体产业最需要的。
另一方面,无论是2004年于上海设立八吋晶圆厂,或是2022年对美国的投资,虽然台积电
高层名义上都是说要“贴近顾客”,随时应顾客要求进行产品修改;但实际上,2004年的
中国投资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国际客户对于两岸政治关系感到焦虑。如果台积电在
中国也有产线,那就算台海爆发冲突,芯片供应也不会中断。同理,2022年台积电宣布的
对美投资,也是新一波台海危机下,降低客户地缘政治焦虑的抉择。所以台积电的兴起、
壮大与成功,都是政治判断上的决策成功,而不是商业判断上的决策成功。
红色供应链的崛起对台湾祸兮福兮
红色供应链的崛起,中国国内企业逐渐取台商而代之。这产生了两个对台湾影响至深的结
果。一方面,诞生于2015年北京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为了不让美国在关键技术上“
卡脖子”的红色供应链,最终遭到川普以降,来自华府的贸易战与科技战迎击。过去,美
中台三角贸易是由台湾对中出口电子零组件,再由台资企业组装零组件为成品,并且将这
些电子加工品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美国主导的排除红色供应链政策确定后,原来在中国的
台商组装厂,也得跟着美国一起去任何一个他们认证的“友岸”进行生产。这让原本在数
字上看起来,台湾高度依赖对中贸易顺差的状况,大幅下降。证明了“数字上的依赖,不
等于产业结构上的依赖”。
另一方面,在中国经历了20年黄金机遇期的台商,遭到红色供应链替换后,转移生产基地
的同时,也逐步将中国境内累积的巨大财富转移回到台湾。一下子涌入大量热钱的小岛,
最快消化这些台商资金的方式,就是让这笔钱流入房地产市场。正因为如此,红色供应链
崛起导致台商移出中国;台商的生产线与资金都离开中国后,生产线跑到了其他第三世界
国家,但钱却进入台湾炒房。最后的结果,就是让台湾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超过薪水上涨
的速度。
统战没有你想的这么神
中共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视为夺权的“三大法宝”。其中,统一战线(
统战)更是头号法宝。因此对于反共教育、保密防谍下长大的台湾人而言,统战的威慑如
影随形,却也让人矫枉过正的经常过度忧虑,或是过度忽视统战的影响。但台商作为第一
线接受统战洗礼的台湾人,究竟是否真的有达成产生实质的作用呢?
根据作者的看法,1989年前后台商进入中国初期,是由各地方政府执行吸引外资的任务;
到了1994年,北京开始意识到台商作为统战必须争取的首要目标,开始鼓励地方给台资、
台企更多优惠;2000年扁政府执政后,北京更加大力道吸收台商成为政治盟友;但2004年
陈水扁连任成功后,北京就开始对“争取台商作为优先统战对象”的作法逐步放弃,转而
直接与岛内最大在野党国民党合作,透过各式国共论坛,以及对台商协会的组织性吸纳后
,对台统战才真正吸引了代理人与协力者,有了对台湾发挥“中国因素”影响的突破点。
但经历马政府八年执政后,政党轮替再度发生。当初统战台商推进统一的做法,显然随着
台商在中国地位的大幅下降,也离现实越来越远。作者就认为,“从台商促统,到两岸经
贸互赖促统”这个思路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如果经贸与投资互赖甚高,就可以促成政治上
的合并,那“北美自由贸易区”应该早就合并成一个国家才对。甚至从经验事实来看,马
政府时代开放陆资、陆客后,反而是造成多数人相信“跨海峡政商联盟”垄断了“两岸和
平红利”;陆资加台资合伙炒房,让贫富差距拉大,增加了台湾内部的不平等;经济上的
相对剥夺感,以及陆客带来的文化差异性冲击,更是让“经济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形成
一种两岸关系上的“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
就算是共同的妈祖信仰,宗教直航,一度炒热两岸宗教交流与文化统战的问题。但当人类
学家进入公庙仪典现场,发现湄洲祖庙的神轿被放在地板上的那刻,双方之间不仅没有加
深文化认同,更是让台湾人认识到两岸的文化差异有多大。纵使北京的对台统战系统,以
收买与黑帮暴力的方式进入台湾的各地公庙,但台湾民间宗教倾向以乡土庙宇为中心的模
式,信徒的信仰只能强化地方认同,很难上升到中华文化认同,更难走到政治统战的层次

这或可归功于台人都市现代性生活的除魅特质(远离宗教或只有浮面的对价性宗教);或
是乡村前现代生活的去政治化特质(宗教归宗教,政治归政治)。但总之无论是哪一种统
战,从贸易互赖、台商开路到宗教连带,作者认为几乎没有一项是成功的。
台湾做为中国人眼中“乌托邦化的中国”
本书除了提及制造业的台商外,也把2000年前后于中国崛起的台资品牌纳入讨论。根据作
者的看法,台资品牌的成功,是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提供了一种平价、舒适、品质、奢
华融为一体的“异国风情”。这种“既是中国,又不是中国”的台湾特色,本身就成为了
一种品牌。以这种“异国化的中国风情”出发,提到台湾的华语流行音乐领导地位时,作
者用了所谓“‘安全的’中国性”,来解释周杰伦〈双节棍〉一曲在中国的爆红。因为这
首歌也是一种“既是中国,又不是中国”的中国风情。里面有中国元素,但却是时尚、全
球化又扬眉吐气的华人形象。
对应作者有关周杰伦的说法,要谈这种“‘安全的’中国性”时,或许〈龙的传人〉一曲
是个更好的例子。因为从侯德建“想像的中国”开始,再由王力宏包装成一种“中华化的
台湾文化资本”,再在中国兜售一种“乌托邦化的中国:台湾”,看来是“〈龙的传人〉
与‘龙的传人’共同返祖”,或许更为贴切代表作者所谓的“异国化的中国风情”或是“
‘安全的’中国性”。
只是让人好奇,艺人一边用这种“乌托邦化的中国”来贩售台湾情怀的同时,却又一边用
“台湾一点也不能少”的宣言,作为毁坏这个“中国乌托邦”的具体行动。这不仅对贩卖
台湾情怀的台湾艺人来说,实为荒谬;对于买单台湾情怀的中国群众来说,就更为荒谬。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1.与其说统战
不如说是人民币真香
最后陷在控指人民币的制度套利寻租之中
只能自卑的拥抱过时的中国图腾
统战目的就歪打正著
2.“想像的中国”或者“中华化的台湾文化资本”
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党国遗孽掌控文化多年的产物
他们成了虚构的中国的牺牲者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