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谢达文

楼主: vikk33 (陈V)   2023-04-22 12:36:35
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reurl.cc/qkj5ep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谢达文fb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龙应台的文章背后,或许是对“台湾主体性”立场的不信任,而更背后的,则可能是某种
历史记忆方式的遗留,更进一步来说,是“外省第二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认为台派就
是挑衅与撕裂的元凶。
最近读了杨孟轩的《逃离中国》,书中分析外省人的创伤与历史记忆,里面多次引用龙应
台的《大江大海》为材料。我才刚读完这本书,就看到龙应台在《纽约时报》的社论,突
然觉得好熟悉。
我想,龙应台的文章提醒我们的是,在台湾政治中,族群议题没有不见。
(主要的论点我写在4、5,1、2、3都是背景)
1
龙应台的文章中,一开始就指责“备战派”的政治人物,不愿意跟中国接触以求取和平。
他进一步说,在社会上,攻击“反战者”的声浪,显示台湾这个“民主社会”的“宽容和
文明”已被摧毁。在文章的最后,他认为国民党的路线是“和解”,而民进党是“对抗”

很多朋友直接批评这样的论调,认为龙应台的说法太过乡愿:如果有心捍卫台湾的民主,
面对中国的侵略意图,备战是必须的,不然反而是在邀请侵略──何况,我们当然都希望
对话能带来和平,或者龙应台所说的“和解”,但台湾与中国的对话,要以什么为前提?
毕竟,台湾只要“存在”,根本不需要多做什么,对中共而言就构成“挑衅”,因为中共
寻求的就是并吞。
2
但我好奇的是,龙应台在理智上,难道不知道这点?我认为他是知道的。
他在文章中,不也清楚提到,真的在威胁对方的,是中国而非台湾?他在文章第二段,就
已经清楚的比喻,台湾面对的状况,等同于“一个更强的霸凌者威胁你”──这根本是我
自己和很多倾向台湾主体立场的人会用的比喻。
换言之,龙应台跟我们很多人,看到的“事实”是一样的,但却做出了很不一样的评价与
责任论断──面对霸凌者,龙应台始终认为是台湾方面、是民进党的政治人物“对话”做
得不够,为什么?而面对国内的社会讨论,他也以同样的方式,说是“备战派”的人在撕
裂、不宽容,为什么?
3
这难道只是因为龙应台有中国认同,因此认为统一无妨吗?我不认为。
龙应台虽然抱持中国认同,但他应该很能同理人们为何“不想被统一”──即使这代表现
实上必须备战。不管你喜不喜欢他,稍微读过龙应台文章的人就知道,他从来不避讳承认
他的中国认同,但他同时谈论民主价值(至于是否谈得足够深刻,还是只是空洞美文,这
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最好的证据,是他2006年写给胡锦涛的公开信〈请用文明来说服我〉。信中,他提出他在
“家国认同”上认同中国,但他更坚持“价值认同”,这个价值认同是自由派的、是民主
派的,所以他不能认同胡锦涛主政的中国。所以他说:“我看见这个我怀有深切厚重情感
的‘血缘家国’,是一个践踏我所有‘价值认同’的国度。”
他批评中共“把鞭子、戒尺和钥匙,交到奴才的手里”,“拥抱神话,创造假像,恐惧真
相”。他问胡锦涛,如果中国在他主政下是如此价值颠倒的国度,那么“请问,我们谈统
一的起点理由究竟是什么呢”。
既然他如此看重自由派的价值,龙应台即使在“家国”上认同中国,又怎么会不能同理,
台湾有许多人为了捍卫民主,也就是为了他所说的“价值认同”,而不愿意被中共统治,
因此愿意备战?为什么甚至会认为备战意向之普遍令人“不安”?
如果,统一不是台湾人本该接受的事情,那么,他为什么会把对话的责任,以及造成社会
“分裂”的责任,都放在备战派身上?
4
我推测,这样的论断,很可能是出于龙应台身为第二代外省知识分子的“世界观”。虽然
龙应台宣称“价值认同”高过“家国认同”,但在“价值”与“家国”之下的深处,还有
一套“世界观”,是他自己或许都没能反省的。
这个世界观,就是所谓“台派”总是撕裂社会的元凶。
这个世界观是从80年代开始的,杨孟轩在《逃离中国》中写到,外省族群面对80年代台湾
政治的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听到本省人喊著“台湾人出头天”,经常感到“担忧和
敌视”。他们的担忧和敌视,是来自于担心所谓的出头天,就是要排挤外省人。在这个关
口,一些外省人就开始认为,所谓的台派,就是在分裂社会,更具体来说,就是在迫害外
省人。
杨孟轩写到,虽然本土化对本省人来说是“修复式正义”,但对外省人来说“却成了抹黑
行动,是对外省人历史、记忆和主体性的全盘否定”。杨孟轩和中研院的王甫昌等研究者
都提过,当外省人听到“党外人士”说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就感觉到台派也把他们当
作“外人”,当成蒋介石的殖民帮凶。
在90年代,一些事态的发展更成为指标性事件,加深了这样的不信任:1993年,时任总统
的李登辉受访时,提到“生为台湾人的悲哀”,看待国民党政权如同外来殖民政权,引起
外省人一片譁然。1994年,由外省菁英为主干的新党,几名党籍候选人到高雄造势,当地
民进党支持者举起“中国猪滚回去”的布条,更坐实了这样的指控(顺带一提,“中国猪
”指的很可能是本省籍的统派朱高正,未必真的是外省人)。选举期间,更出现耳语,宣
称民进党如果当选,外省人都要被推下海。1996年的台海飞弹危机,更加深了许多外省人
的恐惧:果然,冒进的本省人政权,不但造成分裂,也会造成战火。
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外省作家朱天心才会在小说《古都》的开头说:“难道,你的记忆都
不算数……”说的就是本来在主流位置的人,突然被贬为外来者的心情。这也实际体现在
日常生活中,比如李广均、马一龙(Mahlon Meyer)和杨孟轩等人都提到,很多外省二代
在此时开始会掩饰自己的家庭背景,不敢承认自己是外省人。
因此,政治文化的本土化,台独的政治立场,以及民进党的政治人物(加上李登辉),在
一些外省人眼中,成为排挤、撕裂而且挑衅的三合一元凶,既对内造成分裂,又对外造成
战火──是不是很熟悉?这不就是龙应台这篇新文章的论调?
不只是龙应台,一些老一辈的人,现在还会说“谈二二八在撕裂族群”,又或者侯孝贤、
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在倒扁期间创立的联盟,居然叫做“族群平等行动联盟”,这些也
都是这个世界观的例子。当然,这样的世界观并不只在第二代外省人中间有市场,随着外
省知识分子的传播,一些本省人也有类似的世界观。
很多跟我同辈的朋友会转传1994年陈水扁与赵少康的台北市长辩论,但未必知道赵少康当
年为什么会说民进党是“义和团”,会一直拿(现在根本没人听过的)“全民出租车行暴
力事件”来说,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本土,台独,民进党,就是撕裂社会的乱
源。
5
我想,第二代外省知识分子抱持并传播的这种世界观,才是龙应台这类论调及其支持者立
场的根源。你越说他们“不爱台湾”、“宁愿被统一”,在他们心中越是坐实了他们的看
法,甚至是他们的恐惧──你看,本土、台独、民进党,就是这样,撕裂并且挑衅。
这也是为什么,龙应台即使看到中国的飞弹与战机,即使知道是中共想并吞台湾,即使在
价值上连胡锦涛主政的中共都不认同,都认为“不好好对话”和“挑衅”的责任在备战派
,造成社会分裂的也是备战派。
在他们眼中,备战派就是新的“本土、台独、民进党”,他们用80、90年代那种外省危机
感与恐惧感所形塑的世界观,理解当前台湾面对的威胁。
怎么与这种世界观对话?我不知道。但我想,在众多的讨论中,指出这种世界观的历史根
源,可能还是第一步吧。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应该这样子说
他们已经是精神分裂
过往的秋海棠已经不存在
能躲的地方又不满
犹如阮越清笔下流亡美国的越南难民
失去权力地位只能在美国打杂送外卖
便开始歇斯底里痛恨一切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