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投书】从清末的语言认知战,看台湾当下

楼主: vikk33 (陈V)   2023-04-19 13:09:40
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13530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独立评论@天下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近来某出版商生物教材,以中国用语“土豆”指称马铃薯,再度引发认知战争议。巧的是
,清末中国也打过一场很类似的语言认知战,交战双方是严复等人所创的“本土”翻译名
词和外来“和制汉语”。而结果又尴尬,又值得借鉴。
如今提起严复,一般都尊为翻译大家,然而他在这场认知战里却是丢盔弃甲。熊月之《西
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便提到:“严复冥思苦索、刻意创立的名词……绝大多数都竞争不过
从日本转译的新名词。”
黄克武《惟适之安》于上引文句外,还举了好些当时人的尴尬实例,其中多数都和张之洞
有关。一个是张之洞的门生出国前来访,说是“手续”办妥便启程。张之洞觉得“手续”
一词很刺耳,嘱咐门生不要使用类似的“新名词”。门生笑着回答:“‘新名词’三个字
也是‘新名词’。”另一个例子:“凡奏疏公牍有用新名词者,〔张之洞〕辄以笔抹之。
且书其上云:‘日本名词!’后悟‘名词’两字即‘新名词’,乃改称‘日本土话’。”
重点是,中文,或说华文,难道因此败坏灭亡了吗?又或者,中国是否因为这样的文化“
侵略”而最终于政治上选择与日本合并呢?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黄克武归结整场晚清认
知战时说:“论者以为它们〔和制汉语〕成为汉语外来词汇中‘主要来源之一,甚至可以
说是最大的来源’,而且这些词汇的流行‘不仅使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同时也为科学
技术输入中国,带来很大的便利。此一论断应无疑义。”
该禁用哪些“中国”语汇?
当然,历史虽然会重复,但每次重复总有不同。笔者并不认为当下台湾的语言认知战会走
至一面倒的局面,更不主张不加区辨套用语汇。但那种因为意识形态作祟而自打嘴巴(或
说“打脸”)的情况竟出奇相似。
原因在于,主张禁用中国语汇的人其实都无法清楚定义要禁的到底是怎样的语汇,只能笼
统贴上“中国”标签。于是,在人人自由心证下,随各人语感及语言知识有别,不免产生
历史倒错的谬误。也就是一人所认定的“中国”语汇,也许在另一人或另一族群的经验里
,已在台湾行之有年,又或是历史悠久,早就成为华语通用词汇。
即使将须禁的“中国语汇”宽松定义成中国晚近流行用语,也会像张之洞的例子所呈现的
,若语汇因种种主客观因素而普遍为使用者接受,并于文化中扎根,那么高筑意识形态壁
垒只能是徒劳无功。反之,若只是一时风尚,大张旗鼓严禁就成了庸人自扰。
话说回来,“禁用中国语汇”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正是因为并非理性论述,而
是诉诸人们对中国崛起的非理性恐惧,以及对中国打压台湾的厌恶与愤怒。否则,真的理
性贯彻起“禁用中国语汇”,在台湾的华人就几乎无法沟通了,除非是改以外语,或法令
明文归为国家语言的原住民语,以及手语。
而且,不仅无从以华语沟通,台语何尝不然。没错,台语有“字”,但这些所谓“正字”
越是古奥,岂不越接近传统中国?纵然将台语全改成拼音表记,语汇内涵也有一大部分源
于中国。毕竟,再怎么否定“闽南”、“福佬”等用语,都改变不了身为中国移民后裔的
事实。必须强调,在文化发展上,根源与流变并重,而流变也会形成新的根源。然而,硬
要藉切割中国元素来包装源于台湾的假象,容易流于掩耳盗铃,无法让台湾文化“更加丰
富”,更无助于台湾文化的健全发展。
一言堂无助于多元的台湾社会
笔者出身语文科系,相当清楚语言并非中性的工具,而是实实在在制约著使用者。但纵然
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看,要从语汇选择过渡到政治认同与政治体制的改变,乃至生活方方
面面的转换,那是极大的跨越。真有一天走到这一步,那么以土豆指称马铃薯只会是小之
又小的因素。最大的问题绝对是“台湾”作为共同体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力量。
而最须警醒的是,以认知战为名,行自由心证式的排除与切割,只是制造不必要的内耗,
削弱台湾共同体的根基。这不是打认知战,这是不战自败。
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汇在晚清中国流行起来的时候,有不少人大肆挞伐,认为东洋用语不
“雅驯”。但服部宇之吉以玄奘自铸译词为例,说明词语雅俗其实是习惯问题:“玄奘等
所创作之语,在当时未必皆雅驯,而今人则不复问其雅驯与否。由是观之,语之雅驯与否
,毕竟不过惯与不惯而已。”当前的语言认知战,在语用层面,说到底也是习惯问题,“
毕竟不过惯与不惯而已”。现在有多少人会回头学严复那样用“常住母财”、“无遮通商
”等语来对译“fixed capital”和“free trade”呢?
而在政治层面,最要紧的是以民主巩固共同体,让原住民、早期移民,和来台时序又晚一
些的陆配、香港人,及各种群体的新住民都能在台湾寻得安心的发展空间,不会在一言堂
氛围下连用语习惯都动辄得咎。已故学者余英时引朱熹“硬相守底的道理”强调民主精神
的重要性。斯人渐远,通达的睿智却总教人怀念。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其实拿清末和制汉语与严复翻译的历史类比并不恰当
首先
清末当时是要接受吸收原本中国并不存在的概念
但是严复的翻译不是直接音译就是太文言
例如nerve,和制汉语神经,严复翻译涅伏
unit,和制汉语单位,严复翻译夭匿
其他如经济称计学,社会称群,生理称内景...等等
最后是简单好用的一方胜出
而今,支语问题是已有的概念被另一种更低俗甚至不友善的说法取代
才会有认知作战一说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