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reurl.cc/Q4OKmp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upmedia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4月2日,马英九在中国湖南大学演讲时,说了个据说是他在初中时读到的故事,且多次引
用去谈两岸统合。坦白说,听完马英九的叙述,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喜欢那个小故事
,以及为什么曾有30多个国家将它当成爱国教育教材。不过,找到故事读完后,就理解了
。
小故事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于187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最后
一课》(La Dernière Classe)。故事背景是“普法战争”(1870~1871)后,在割让
给德国的亚尔萨斯(Alsace)。故事重点大致如下:
当老师告诉小男孩,今天是最后一次以法文上课,他后悔过去浪费时间,没有好好学习,
现在几乎不会书写法文,连背诵都有困难。老师则对他说教,也是对着全班同学和坐在教
室后面的村民们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亚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结果就是德
国人有理由对我们说,自称是法国人,却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也不会写。”最后,老
师勉励全班学生:“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永远不应该忘记,因为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这样的故事,的确能当成励志的爱国教育教材,尤其,19世纪后半的欧洲,是许多民族追
求独立建国的时代。根据维基百科的资讯,1912年,胡适翻译了这个故事,但译名为《割
地》,“商务印书馆”在1920年收入在中学教科书。这也不难理解,即使“辛亥革命”成
功,建立民国,中国仍面临内忧外患,苦苦挣扎的中国,需要民族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
那么,过了一个世纪后的现在,马英九在湖南大学说《最后一课》这个爱国故事的目的为
何?
在湖南大学说完《最后一课》这个故事后,马英九感性地表示,德国与法国是世仇,不同
文不同种、也不曾是同一个国家,但最后在1963年签署合作条约,透过交换学生的方式去
增进双方关系,既是同文又同种、都坚持一个中国立场的两岸,也应(像德国和法国)让
年轻人从年轻阶段就开始有真诚的交流,我们这世代年纪已大,需要有新力军来传承与推
动。换句话说,法国与德国结束好几世纪的敌意与冲突的方式,是马英九想借用来解决两
岸敌对现状的模式。不过,如果看看德法如何慢慢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会发现,马英九
早在总统任内就已开始行动。
1957年,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和西德签署了《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亦称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让德法两国的和解终于迈出了第一步。(马英九任内,2010年,
与中国签署了双边经济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简称为ECFA。)
隔年,法国总统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邀请西德总理艾德诺(Konrad Adenauer)
到他的私人别墅讨论国际政策问题,包括:欧洲共同体的组织、苏联的威胁、德国的分裂
,以及跨大西洋关系。(2015年马习会,谈了台湾的地位问题、两岸历史文化和经贸合作
。)
1962年,戴高乐与艾德诺出席在法国“汉斯主教座堂”(Reims Cathedral)所举行的“
和解弥撒”。隔年,法国和德国在巴黎“爱丽舍宫”(Élysée Palace)签署《爱丽舍
条约》(Élysée Treaty)。条约要求包括:高阶政府官员定期举行峰会,对国防、外
交和青年问题定期进行磋商。“法德青年办公室”(FGYO)就是根据《爱丽舍条约》成立
的首批机构之一,自成立以来,已有两国数百万儿童和青少年参与了几十万个交流项目。
在庆祝友好合作 40 周年时,则创建共同的法德历史教育课程,提供两国使用,培养共同
的历史观。
上个月底,马英九展开“溯源+交流”之旅,带着30位台湾年轻学子到中国,回台前的送
行宴,中国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宋涛表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两岸同胞要
相向而行、携手并进“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荣光”,这席话颇
有1962年的德法“和解弥撒”气氛,所以,这趟“溯源+交流”之旅是预告中国国民党若
在2024总统大选拿回执政权,会签署亚洲版的《爱丽舍条约》吗?
不过,《爱丽舍条约》的起始目的并不全然只为了“德法友好”,戴高乐也希望以此让西
德不再当美国的附庸,防止西德与英美结盟来反对法国。在《爱丽舍条约》签署的前一个
礼拜,戴高乐在“爱丽舍宫”召开记者会就表示,反对让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盟前身),因为欧洲大陆和英国的经济利益不相容,认为这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以上
,像不像4月6日宋涛在上海送行宴中所说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家里面的事
”决不能让外人插手,决不能容忍“台独”分裂行径,勾连外部势力搞台独“注定失败”
,或是台湾一些人说的──不要做强国的棋子?
回到马英九喜爱的故事《最后一课》,故事中的亚尔萨斯地区,当地大多数人的母语其实
是阿尔萨斯语,为德语的一种方言,当年才会被德国民族主义者认为必须与德国统一,也
因此被法国强迫学习法语。然而,亚尔萨斯人只想做为法国人,用自己的母语说话,过自
己想过的生活,有法国,也有德国之独特的亚尔萨斯生活。这其实也是大多数台湾人的想
望,但,在台湾住了至少70年的马英九,似乎看不到也听不到,只是坚持着19世纪后半盛
行的民族主义思维,活在20世纪初的悲壮中国情怀里,和追求多元文化、尊重个人/人民
意愿的21世纪,格格不入。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就是一批
活在梁启超1901年用一知半解从教科书上看来的东西虚构"中华民族"之中
然而122年过去了
依然是一群毫无长进的费拉
不回中国就舍弃金门送他们定居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