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战时管制媒体网络,有错吗?

楼主: m82 (消脂努力中)   2023-02-28 11:19:39
1.新闻网址︰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66879
2.新闻来源︰
上报
3.完整新闻标题
战时管制媒体网络,有错吗?
4.完整新闻内容︰
媒体报称国防部欲修“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法”,战时将管制媒体与网络,在野党痛批这是
“军管戒严”,国防部则说这是战时必要,以防范假讯息散播,且有区分动员前、后,一
如“灾害防救法”及“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
战时媒体管制的通则
我相信国防部的说明,大多数人看不懂,其实可以讲得更明白一点。整个“全民防卫动员
准备法”,所有的动员准备工作,平时仅止于“调查、统计、编组”。要等到总统依宪法
发布“紧急命令”,宣布“全国动员或局部动员”,才会启动战时征用或管制机制。所以
国防部发稿否认,并没有错。
但国防部的否认也不是没有问题。请问,如果真进入战争状态,紧急命令发布,不需要进
入“军管戒严”吗?即使在乌克兰,现在也是有相当程度的媒体与网络管制的,乌军每天
在推特上发俄军的伤亡战报,但绝口不提乌军自己的伤亡数字,那不是一种战时新闻管制
吗?乌克兰媒体能进行的报导,几乎全是安排过的,网络报导也多是过滤过的,这是现今
战争时期媒体报导的通则。
现今战时媒体管制的通则,大约是在1991年波湾战争时期美军建立的。美军经历越战惨痛
教训后,深觉以往那种让记者自由进出战区采访的惯例,会对战时讯息及舆论造成不可控
的伤害。于是波湾战争时,各国记者只能蹲在后方总部的新闻中心内,接收军方新闻官提
供的画面与讯息。记者可以提出采访要求或问题需求,但仍需经过新闻官安排,或由其提
供画面、资料。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战斧导弹在墙上打个洞,下一枚从那个洞穿过
去的画面,都是美军刻意提供的。美军当时从未完整公开80号死亡公路的攻击画面,媒体
只能拍到或找到事后一片狼籍的惨状。
过往英勇出入战区第一线那种“战地记者”,几乎已成绝响,因为现代战争多半是远远的
看见黑影就开枪,谁看得见记者身上防弹背心上的“Press”字样?况且,记者扛台摄影
机在肩上,远远看来就像个火箭筒。乌克兰战争之初,BBC记者曾勇闯战区,结果车子马
上被机枪扫成蜂窝,四、五人躲到建筑物中等待救援,反给前线部队增加麻烦。
战时没有新闻自由
所以,各方贤达可不可以不要闹了?现在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让战区中保有完整的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仅存于无战争状态的后方和平地区。一旦台海发生战争,台湾全岛立
马成为战区,可能连通讯、网络都会全面中断,那还有名嘴网红发挥的空间?国防部对于
战时新闻管制的概念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事不该由国防部来提。当总统发布紧急命令,行
政院各部会同样要进入战时机制,讯息与通讯管制是NCC的业务,该怎么规范?怎么管制
?当由NCC来提。
更根本的问题在于两个:一是我国的各级行政部门,普遍缺乏战备动员的思想准备,一听
到“战争”二字,就全部丢给国防部,现下连救灾也是。二是国防部本身的战时动员概念
,仍停留在一战时期鲁顿道夫“总体战”的阶段,战时一切民力物力都要由军方管起来,
全部为军事服务。我们的“民防法”,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产物,战时台铁、台电、台水
、高铁、县市政府等关键基础设施人员,皆应成立“特种防护团”,请问,他们既没枪,
又没弹,受过完整军训的多半是四、五十岁半百老翁,他们是要怎么“防护”?
“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法”虽然好一点,纳入了各部会担任主管机关。但这些主管机关要做
什么?负责那部份任务?需要如何编组?与军方的窗口放在那里?却一点概念都没有。举
例来说,该法的精神动员由教育部负责,但教育部只管得到学校,管不到舆论,文化部则
完全不在此法动员工作之列,即使列进来,文化部也管不住舆论。第14条讲精神动员,要
主管机关(教育部)“应结合学校教育并透过大众传播媒体,培养爱国意志,增进国防知
识,坚定参与防卫国家安全之意识。”教育部何时管得到大众媒体了?大概已发现有问题
,第3项又补列了“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应会同文化部订定动员实施阶段大众传播事业及
从业人员管制办法。”但这两个机关并非精神动员主管机关,凡事还要先报教育部核可,
这样对吗?这回新闻报称国防部要修法增列管制媒体,其实原本法令就有条文了,只是位
阶较低而已。
其次,法令应用上,各部会也习惯甩锅国防部,但国防部却没有那个位阶叫得动各部会,
于是动员准备工作甩成一滩烂泥。民间自主编了全民防卫手册,官方也要编,却丢给国防
部去编。国防部又叫不动经济部建置水、电报修窗口,叫不动内政部建置各村里或韧性社
区APP单一服务机制,民防单位归警政署管,实际救灾防灾专业却是消防署管,于是只有
把大家的电话都填上去就算了事。这本手册的主编单位,依法应该是行政院副院长主持的
“行政院动员会报”,该单位的秘书虽是国防部,但起码可以让文化部或内政部来协助编
辑吧?至少易读易懂一点。结果就是,国防部承揽了太多非其战训本务工作,什么都想管
,都得管,却什么也管不住,结果自然惨不忍睹。
台湾各部会缺乏战时动员概念
各部会自己完全缺乏战时动员概念,一遇异常便手足无措,是更大的问题。疫情期间,医
疗人力不足、运载车辆不足、隔离住宿空间不足、疫苗施打速度不足,都是典型的“战时
状况”,可以用“战时征召”机制来填补人力物力不足问题,但各部会一律的手忙脚乱,
哀鸿遍野。最后,医疗人力不足问题是用征召退职医护填补次要工作;隔离住宿问题则是
与旅馆公会协商,弄出防疫旅馆;疫苗施打则靠大型施打站补强…。这些都是战时机制的
应用,大型施打站还是从美军那边抄来的。
更根本的问题,是“全民防卫动员准备法”系按现有行政体制分配主管业务,却没有战时
任务的分项编组与运作机制。举例来说,再来一次纳莉风灾,台北市堆满垃圾山,砂石车
可以请交通部调,但怪手要找谁调?装满垃圾的车子要开去那里倒?现在已无小巨蛋预定
地可以倒了,去山猪窟吗?这是环保局的业务。这些事全都甩锅给地方政府,中央部会叉
着手讲废话不管事吗?或是叫军方来运垃圾吗?
军事任务也是一样。民间有许多高手,各有职能专长,内政部虽然负责人力动员,但军方
不给它派任务、列项目,他去那里找那些人都不知道?怎么做好人力动员?挖战壕可以调
小山猫,堆沙墙可以找水利工程公司调沙肠和太空包,拉水电、焊铁条、搭钢骨、灌水泥
、铺柏油、修马路、修车辆、修通讯、搞网络…,都有产业公会或职业工会可以支援,但
这些工作项目得要军方或动员会报列出来,各单位才能事先连系,战时有效动员。战时人
力的征募,不见得全是上前线拿枪硬拼的。在现代战争中,后方军事支援的人力需求,远
大于前方拿枪硬拼的战斗需求,更多的是后方民众的安置,与各种的后勤补给需求。善用
各种专技人力协助完成军事任务及民防任务,才能提供一个高效率的作战支援系统。君不
见,基辅马路被俄罗斯飞弹炸了个大洞,隔天就铺平了,我们建立了这种高效能的民防支
援系统吗?
因此,诚心建议,军方与府院高层,换一套思维系统来应对现代战争中的民防与后勤需求
,而其核心概念就是“用参与取代管制,用志愿取代征召”。其根本原因,是我们身处一
个民主社会,不是那种叫你干嘛就干嘛,不听话就打死你的威权社会。管制与强迫征召,
那是计划经济与威权系统的产物,在自由社会中,光是统计、登记就会搞死主管机关,做
得离离落落。与其任其互相甩锅,还不如由军方及行政院,列出战时必要的任务需求,然
后组建各行各业的“志愿军”,征募各类专技人员报名组训,以其专长协助各类军事勤务
及民防任务的进行。在平时,这些“志愿军”可以形成军事协作与民防协作的骨干,配合
各种演习,战时则能成为基层专技指挥系统,有效推动工作落实。
举例来说,无人机飞手早有协会,何不组建“无人机志愿军”,协助军方侦搜?怪手、砂
石车、营建工人则组成“工程工兵志愿军”,协助战时阵地布设。运输卡车、越野车队、
全地形车队、物流业者,则可协助运输、侦搜、及终端运补。货柜及室内装潢业者,则可
调来修建临时营舍与难民组合屋。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业者、水电师傅,则可协助架
设弱电与储电设备,因应主力水电设施毁损…。凡此种种,均可以在平日组成各类“志愿
军”,与军中政战系统或相关单位建立对口,战时“志愿为主,征召为辅”,协助各类军
事勤务与民防任务的推动,有效率的开展全民动员。
总而言之,在民主社会中,“管制”与“征召”这种强迫性作为,一定是不讨喜的。但“
参与”及“志愿”,可以找到有意愿主动参加任务的热心人员,既较少抱怨,也可承受更
高强度的任务需求及训练要求。国军已不是当年那种要靠“拉伕”和拆门板来过活的部队
,台湾人民愿意参与社会服务,贡献一己之力救人救己的数量也不在少,军方与行政院,
应该已更开放的态度,更进步的观念与办法,来应对一场现代战争的军事及民防需求。而
且,参与是化解许多民怨的最好办法,当老爸老妈都下去当志愿军了,小朋友会觉得战争
与救灾,根本不关我的事吗?
※作者为前亲民党文宣部副主任、专栏作家
5.附注、心得、想法︰
整串推文看下来,吴昆玉迟早也要跟于北辰一样被打成绿营侧翼了
从88风灾的民间越野车救难队,到八仙尘爆时自发投入伤患转运的小黄/9人座司机大哥
就可以看到,台湾社会碰到大型灾难时绝对不缺热心又有专长、专用设备的乡民投入救
援行列,如果能将这些热心的民间专业人士以志愿的方式先行编组、演练兼吃吃喝喝陪
养感情,不管是战争或其他大型复合式灾难(地震、台风、核灾等),就能马上有一批有
专长、有默契的救灾后勤队伍进入现场,对于疏散、救难、维持秩序跟灾后复原都大有
帮助
民主体制可贵之处之一,就是民间自由集会结社的权力没有被剥夺,这些自发性的小团
体,在灾难时能维持在地秩序及基本民生需求,在战时能组织民众稳定民心,相较于极
权国家的流沙社会更有韧性,更能减少损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