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40年,苏联入侵芬兰,爆发惨烈的“冬季战争”,虽然芬兰超乎想像地顽强抵抗,
但“曼纳海姆防线”最后仍被苏联军突破,最终以苏联惨胜收场(苏联伤亡32万人,芬兰
伤亡7万人)。1940年双方签署《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11%领土和30%资产给苏联
,保住了主权。
战后,芬兰的总统巴席基维(Juho Paasikivi)与凯科宁(Urho Kekkonen)逆转了战前
忽视苏联的政策,开始与苏联各级官员展开对话,以赢取苏联的信任。苏联基于地缘政治
对芬兰充满疑虑,担心西方世界经由芬兰湾侵略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因此芬兰理解,
只要让苏联在这部分保有安全感,那么芬兰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巴席基维与凯科宁先后
与史达林、赫鲁雪夫、布里兹涅夫先后建立信任关系,甚至曾有人问史达林,为何对付芬
兰不采取东欧模式,操纵共产党在芬兰境内夺权?史达林回说:“有了巴席基维,为何还
需要芬兰共产党?”
巴席基维亦表示:“经验告诉我们,小国不允许在外交政策参杂情感,不论是同情或反感
。现实的外交政策要基于对国际政治基本因素的认知,亦即国家利益和各国之间的权力关
系。”
结果是,苏联没有再入侵芬兰,也没有策动芬兰共产党夺权,并且容许芬兰增加与西方国
家的贸易、减少对苏联的贸易、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EEC)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
芬兰人仍然积极备战,男性须服一年的义务役,女性可自愿入伍,训练严格,一年之后,
每个人每隔几年都需服预备役,直到年龄届满30~35岁以上。
贾德.戴蒙评论:“为什么芬兰必须比美国和德国更屈从于历史的必然性,原因很明显:
芬兰国家小,又与俄罗斯接壤,而美国、德国则没有。谴责‘芬兰化’的评论家认为芬兰
应该用什么作法来取代原本的作法?──不顾苏联反应,冒着让苏联再度入侵的风险?”
以上参考贾德.戴蒙,《动荡:国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转型?》,第二章。
读完芬兰的经验,就想到台湾同样是与超级强权中国,只隔着一条台湾海峡,近几年确实
兵凶战危。台湾人爱好和平,对“抗中保台”产生怀疑,但仍想维持现状,是否能参考“
芬兰模式”呢?
若台湾采取“芬兰模式”,取代“抗中保台”,也就是在较低程度的主权国家前提下,与
中国重启谈判,全面展开经济交流,取得中国信任及安全感,降低中国对台湾在军事上“
联美抗中”的疑虑。亦即,让渡些许外交权力,承认“一个中国框架”,接受在中国在国
际上的矮化,但保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及国防的实质独立,纯以经济实力,换取更高
的国防预算,更刺猬化的“隐形抗中”:依然积极备战,持续采购先进武器,国舰国造…
…等,绝不放弃武装力量,以防备中国的军事入侵。
换言之,台湾就是向中国表示,即便在修习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下,中美终须
一战,仍是与台湾无关的事情:“台湾并非美军的航空母舰。要打,去南中国海打!”
以上“芬兰模式”是否有可行性呢?欢迎蓝、绿粉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