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馆直接终止出版导览专书 中研院学者与作者群要求说明决策过程
〔自由记者吴书纬/台北报导〕本报2日独家报导国家人权博物馆损坏已故政治受难者陈孟
和所制作的模型,知情者提及馆内争议另有导览专书因故中止出版;人权馆回应,不出版专
书因“涉及多元诠释视角之差异性,部分历史考证有待商榷”。专书审稿人、中研院研究员
黄丞仪今与作者群发声明,质疑人权馆以不透明甚至不合理的方式改变出版计画,应正视不
只是出版问题,并公开决策过程。
针对导览专书终止出版,人权馆2日回应,4月委请历史学者办理再次审校,后考量本书文稿
内容涉及多元诠释视角之差异性,部分历史考证有待商榷,且出版后或作为校园教材及提供
老师制作教案运用,为慎重起见,于6月研议确认专书暂不出版,相关内容并规划纳入教育
推广。
对书中呈现“多元视角之差异性”有所顾忌,也应由馆方与作者讨论,做出妥适的安排。专
书的形成过程即为人权实践的过程,借由彼此讨论并修正,提出引领议题讨论的观点,正是
这本书的意义。
作者群、原审稿人,从未收到来自人权馆任何的正式通知,暂不出版的理由也是辗转透过11
月2日的声明得知。事实上,本书自2021年定稿后,作者群、原审稿人均不清楚出版进度,
亦不明白馆方收到审查意见后,内部基于什么样的行政考量,选择不修改内容,直接终止出
版。若仅依外部审查意见终止出版,则人权馆应公开审查意见,让社会大众知悉到底哪些意
见无从修改。
专书的基础是景美园区主题展,篇章均依循展览架构,内容也都由人权馆历次展览脚本会议
的问题意识出发。若认为专书不够严谨,则主题展是否也有相同的问题?从人权、政治、法
律、社会科学的观点切入转型正义,是否不符合当前人权馆对于史料及历史的细致考究?这
是单一个案,还是人权馆有意调整政策方向?人权馆正式成立后,彰显我国对于人权及转型
正义赋予国家级的重视,人力、资源虽然未能一步到位,也陆续看到多年累积的成果在国内
外获得肯定。人权馆在专书出版的作为,以不透明甚至不合理的方式改变整个出版计画,作
者群、原审稿人期待人权馆正视该问题不只是书籍出版的问题,应公开说明决策经过,给予
外界了解的机会。
作者群:何友伦、林传凯、林运鸿、林靖豪、孙世铎、高毅、陈冠玮、张维修、黄龄萱
原审稿人:黄丞仪
https://reurl.cc/x1GK4L
人权馆回应,不出版专书因“涉及多元诠释视角之差异性,部分历史考证有待商榷”。可是
现代不是崇尚多元吗?史观应该不用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