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烂戏拍得多、拍更多,才有戏剧产业

楼主: derrickx (猪头翔)   2022-02-01 11:08:46
韩剧《鱿鱼游戏》登上了网飞(Netflix)全球热播排行的第一名,照例国内又开始有“
韩国行,为什么我们不行”的讨论之声,连之前国内收视极高的《斯卡罗》都被拿出来鞭

当然不是说国产剧就不能批评,《斯卡罗》在拍摄、编剧、导演上是不是有所缺失,都可
以讨论,不过扯到题材太过本地,只能拍来自爽就有点差太多了,因为……各位啊,《鱿
鱼游戏》的关键背景设定也是韩国本地才知道的童戏,一点都没有“去国界”,一样可以
成为国际ott上的世界热播第一。
复制成功经验?别忘了运气因素无法复制
当然错误的反面不代表正确,“去国界”不必定就可以走向国际,加强本地色彩就可以吗
?当然不是这样,防弹少年团(BTS)的音乐可以走向国际,攻占美国告示牌(Billboard
)冠军宝座,可不是靠整天穿韩服唱阿里郎、展现韩国在地风情,相反地,许多韩国偶像
团体都很努力地寻求与全球顶尖艺人合作。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怎么做才能和韩剧、K-pop一样迈向世界呢?关键其实就在,根本
没有一个照抄就可以成功的简单模式存在。
撰写《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的诺贝尔奖得主康纳曼(Daniel
Kahneman)就曾经写道:我们解释过去与预测未来时,聚焦在技能的因果作用,忽略运气
扮演的角色。分析《鱿鱼游戏》和防弹少年团的成功,当然能得到很多的启示和原因,但
即使我们将这些要素都完全复制,还是未必可以获得相同的成功,因为其中的“运气”因
素是无法复制的。
找来聪明睿智超越凡众的人(就假设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好了),分析成功者的特质完全复
制,在汇集社会的资源找出有天份的人以此办法训练的“菁英组队法”,一直是很多领域
的人都相信可以做成的成功之道,不管是过去荣工、华兴、美和时代的棒球,现在文化部
和文策院的各种戏剧推进计画,甚至是“两兆双星”之类的产业计画,基本上都是以这种
思考模式发展出的策略。
文化部和文策院的各种戏剧推进计画还是现在进行式,但将菁英小球员集中在荣工、华兴
、美和集中训练的棒球生态(日本每年春夏两季的青棒联赛,却有数以百计的高中球队参
与),虽然在三四十年前职棒球员不参与业余比赛的情况下,一度让台湾有世界棒球5强
的幻象可以自夸。但到球员有机会放洋挑战外国职棒、且我们自己有职棒找来外籍洋将之
后,台湾棒球实力和棒球先进国家的差距马上就可以看出来。而当年“两兆双星”的产业
计画,更是以惨败收场。
数量,关键就在数量
当我们深入观察那些在某些团体竞技,例如棒球、足球真正强盛的国家,会发现共同特色
是基层球队一大堆,不管是美国的三级+大学棒球队,巴西的学生足球队,或是英国的俱
乐部足球队,都是数以千计甚至万计。
戏剧在所有“说故事”的手段当中,也属于“团体竞技”,比起小说、漫画、电子游戏、
广播剧、说书……等等,戏剧一直是最昂贵的一种“说故事”方式,而且这个昂贵的程度
还不断地在推高当中。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在1977年推出《星际大战:曙光乍现
》(Star Wars: A New Hope)时,制作预算1100万美元在当年已属高价,但到迪士尼收
购卢卡斯影业制作《星际大战:天行者的崛起》(Star Wars: The Rise of Skywalker)
时,这部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制作预算已经来到2.75亿美元,即使考虑通膨因素,都是可
怕的成长幅度。
在成本预算这么高昂的状况下,要在戏剧使用“菁英组队模式”,集中整个产业的资源于
一个团队、少数人,可以想像的是,一旦赌错恐怕整个产业都会完蛋。……问题是,在任
何一个产业、任何一种消费产品,失败的机率总是高出成功太多太多。
台湾的八点档“粗制滥造”是被很多“戏剧有志青年”所诟病的,在这些习惯“菁英组队
模式”的人心中,总认为那些烂八点档占走太多资源,如果那些资源都拿来投资他们内心
的“好戏”,台湾要追上中国、追上日本、追上韩国,甚至追上好莱坞都有机会。
先不说这种联考世代特有的“追上”心态,觉得任何事物都可以按照好坏分数排列顺序,
而排在第一的必定是最好、最多人想要的想法根本和事实不符。就举台湾职棒为例,大概
没有认真的球迷会觉得台湾职棒的竞技强度会超过美日职棒,但台湾职棒在台湾的转播收
视率,还是远胜美日职棒,球迷观赏球赛,除了球员能力和球赛竞争强度之外,还有许多
其他因素,这些因素都让球迷不会挑“世界第一”、而去挑本地的球赛欣赏。
“自己爽”又如何?可以创造产业就是好事
当然对于习惯争第一的“联考粉”球迷来说,这种心态造就了进步牛步的职棒联盟和职棒
球员,简直是让他们无法得到一个世界第一职棒联盟的万恶渊薮。
问题是在这些“自己爽”的球迷支持下,台湾职棒跌跌撞撞也经营了30多年了,因为有本
地职棒当出路,让更多小球员可以将“加入职棒”当成自己的出路,让电视台借由转播本
地职棒赚到钱、感受到球迷观众的分量,而可以去争取更多竞技强度的各国职棒联盟比赛
来播出,而更多的比赛转播也让更多的退休球员可以以球评甚至主播为目标,寻求自己的
职涯第二春。更不要说巨量的职业球赛(台湾职棒一年起码举办数百场比赛,而业余成棒
每年各种杯赛加起来也很难超越百场,更何况这些业余杯赛并不会被职棒排挤而会照样举
行),创造出多少工作机会,养活多少人了。
被“文艺青年”、“有志青年”批评为粗制滥造、一播几百集的七点档、八点档,事实上
都是每天“稳定产出”时数的“产品”。这种“稳定产出”的特性,让演员、编剧、剪辑
、摄影、灯光、音响、道具、场记等等等等,一大票剧组人员可以借此磨练技艺,更重要
的是,获得稳定收入,可以放心地以此为业,才有机会变“专业”。
搞死台湾电影的“圆梦”模式
在台湾电影新浪潮时代,养成了一堆迷信“菁英组队模式”,认为戏剧制作应该怀着艺术
创作的虔敬心情,视进入八点档剧组就业是对自己艺术的羞辱,平常就各行各业赚钱筹资
,甚至想办法从政府弄辅导金,辅导金不够就指望伙伴中有人有房子车子可以抵押,正式
开始拍摄就靠大家无酬贡献自己技艺互相帮忙圆梦,最后如果有幸在钱烧完之前把戏杀青
,却得不到观众支持进戏院观看(大概99%都是这种结果),大家只好扛着一堆债务回到
自己的职业赚钱维生。(换句话说,这些圆梦小组成员不管自视多高,客观地描述他们就
是一群业余的爱好会成员)
这种自认为最不被商业污染、得以成就自己艺术的“圆梦”搞法,先不提他们心中的艺术
有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了不起,但很明显的是剧组人员都是平常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业余
”人员。电影或电视、网络戏剧剧组,除了可能比较接近艺术创作的编导摄影,还需要很
多“专业”技艺者,例如灯光、例如场记、例如音响、例如道具、例如现在几乎是戏剧必
备的电脑影像处理,而这些技艺是要靠不断地操作去磨练才能精进的,而为艺术奉献的“
圆梦”“菁英组队模式”,往往拍了一部就不知道下一部在哪,技艺根本无从演练熟悉而
专业化。
当然这种连本业工作人员都供养不起的剧组,更别说能找来专业的法务人员帮忙搞定演员
和剧组人员的合约以及其他法律问题,找来专业的财务人员来优化控制预算和成本,找来
专业的行销发行人员来帮忙戏剧杀青后的上映相关宣传问题了。而那个“大圆梦”时代的
台湾电影,就这样恶性循环地走入死亡,直到魏德圣拍摄《海角七号》取得5.3亿元票房
,才把影迷唤回看国片。(顺带一提,《海角七号》跌破众人眼镜的天量票房,其实也证
明票房不是可以“计画”、“规画”出来的,有太多的原因会让《海角七号》只是国片死
亡期的其中一个泡沫,这部电影的票房那么成功,运气成分实在占太大的比率)
台湾要发展戏剧产业去征服国际市场,老实说先天的竞争劣势一大堆──当然不是“市场
太小不去中国会死”那种人云亦云的问题,过去当过亚洲流行音乐王国、经济仍不断在成
长的台湾,喜欢听歌看戏、有娱乐需求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不会减少。
台湾进军戏剧产业最明显的先天竞争劣势之一,是台湾的“廉价”的故事底层建筑如小说
、漫画发展得相当差(尤其是和美日韩港相比),戏剧的故事没有先用较低的成本呈现,
经过市场的测试,花大钱拍的戏没人要看的风险大增。(更可悲的是,把戏剧当成实践自
己艺术手段的文青,还会觉得把故事先写出来画出来,先测试市场接受度是对他的污辱)
戏拍得多,剧组人员才有收入稳定的安心
但即使把目标放在和本土职棒一样的国内市场,因为(不管好戏烂戏)总制作时数太少无
法产业化,导致养得起的演员太少、工作人员太少、工作人员专业程度不够、吸引不到其
他产业厂商来做专业支援,也没办法用数量创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总之一句就是无法创
造完整的产业链。
台湾真要拍出征服世界的《鱿鱼游戏》、《爱的迫降》,该做的不是淘汰劣质戏剧,只拍
某些人认定的“优质戏剧”,而是要想办法拍出更多更多的戏剧──不管是好戏或是某些
人心中的“烂戏”,让产业链成形,让在这个产业工作的人可以有稳定的工作机会带来稳
定的收入,可以安心磨练自己的技艺,让更多人愿意来投入这个产业。拍的戏多,想在众
多竞争者脱颖而出的剧组和投资人,就必须去尝试更多元的题材(而不是老是去质问制作
公司为什么不敢拍那样的题材、为什么不敢拍这样的题材),自然就有些戏有机会跑出来
变成我们的《鱿鱼游戏》。
背后支撑韩国产出《鱿鱼游戏》的,是三大无线台(KBS、MBC、SBS)每年数百小时的婆
妈剧(十多年前让接在在台湾收视挫败《还珠格格3》后面时段,让琼瑶气到大骂“我们
要观众相信爱情,电视台却在后面接《背叛爱情》”的韩剧《背叛爱情》,就是一拍247
集的韩国婆妈剧,而这样的婆妈肥皂剧如今在韩国还是非常重要的剧种)、是有线无线电
视台每年十数档收视率一趴甚至零点几趴的“惨烈教训”。
2021年光上半年,韩国就有徐玄振、金东旭、庭沼珉、金路云、李民基、林珍儿等过去戏
剧收视表现不差的韩流明星,新戏上档收视惨败,甚至连大满贯影帝影后黄晸玟、全道嬿
,视帝池珍熙的新剧收视都惨遭滑铁卢。
换句话说,韩国戏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剧组也还没摸索出那个收视必胜的模式,甚至
连位居全球戏剧产业之巅的好莱坞,每年也是一堆被寄予厚望的高成本影集演不到一季就
惨遭腰斩。但当你拍的戏够多,这些损失就能靠“规模经济”而降低,而其中只要有一部
成功跑出来,就能弥补这些损失。过去城邦出版集团的掌门人詹宏志,就是用“杂志海”
的策略,成为国内出版界的杂志霸主。
台湾政府相关单位、戏剧圈工作者乃至剧迷影迷,别在整天想望靠“菁英组队模式”,来
集气拍出一出超韩赶美得第一的好剧证明台湾文化底蕴这种“圆梦”计画了,先把产业链
建立起来、产业建立起来,拍得戏多,自然会有好戏的。迷信“戏的品质够好就能走进世
界”而搞孤注一掷的“菁英组队”来挑战“完整产业的产品”,最后失败绝对是可以预测
的。
作者: lazycat5 (phoenix)   2022-02-01 11:10:00
羡慕别人的优秀,忘记失败的烂戏是成功之母
作者: elainakuo (黑黑)   2022-02-01 11:10:00
斯卡罗的美术道具造型都ok 剧本呃...
作者: lazycat5 (phoenix)   2022-02-01 11:11:00
好莱坞败家烂戏更是数不完
作者: cblade (cblade)   2022-02-01 11:13:00
台湾长青的都是八点档本土剧,万年玩游戏的综艺,想量产还没人想看,国外影视订阅都这么方便了
作者: chewie (北极熊)   2022-02-01 11:14:00
任何产业都需要时间成长 如果台积电只看初期良率就决定生死早就收起来了 给点时间吧
作者: Landius (原来我是漆原派啊)   2022-02-01 11:14:00
简单讲就是任何产业要强都要经过堆尸这个步骤,问题是不想堆尸的那种心态...
作者: tamama000 (肥肥宅2.0 花天狂肥肉中)   2022-02-01 11:15:00
没办法 八点档的演技平均就是赢偶像剧啊面瘫的帅哥一大堆
作者: cblade (cblade)   2022-02-01 11:17:00
八点档还培养了不少演员出来 要赚钱才是真的
作者: somehog (低进)   2022-02-01 11:23:00
这种诺曼地抢滩,血溅上甘岭式的片海战术确实是大国市场的玩法,但台湾的池子就这点大,没几个金主扛得住这样烧,啊郭董的百亿电影资金落实了没?
作者: urgrandpa (林邹公)   2022-02-01 11:23:00
好莱屋一堆都小说改编,台湾连小说都写不出来,不要说拍成电影
作者: tsgd   2022-02-01 11:26:00
一部白银帝国就不敢再败了
作者: hinew167 (hinew)   2022-02-01 11:28:00
要拍好本来就是要一直试错,韩国也是一堆烂戏啊
作者: jixiang   2022-02-01 11:47:00
不是八点档不好,是这样的质量要输出到国外有难度
作者: bomda (蹦大)   2022-02-01 11:48:00
写得不错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