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统一后迈向全民均富有何不好?

楼主: loser1 (拍嘎爪得白酱)   2021-09-07 10:55:27
※ 引述《hittler (西斯特)》之铭言:
: 大陆最近开始对艺人和富人开刀,目的缩减贫富差距
: 达到孙中山先生的均富社会
: 反观弯弯不敢对付财团,贫富差距扩大
: 是不是该让习大大帮台湾一把
: 统一后开始整顿财团和金流
: 让老百姓贫富差距改善
: 这不是很好吗
: 空有民主还是穷有屁用
: 还是统一缩小贫富差距迈向均富比较靠普吧
: 大家说是不是?
中国共产党已经玩过一次均富卡,你忘记了是吧?
中国共产党式的均富就是悲剧,死人可以上千万上亿的。
鼓吹中国共产党式的均富的人应予剥皮抹盐吊在太阳下曝晒至死。
中国共产党革命所想要的“均富”,就是合作化运动,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公有由无产阶级
(照中国共产党的说法就是中国共产党)统一分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B0%91%E5%85%AC%E7%A4%BE
人民公社
时间表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农业生产合作社联合而成,一般一乡建立一社。1958年6
月,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成为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11]。
1958年8月,毛泽东视察河北、河南、山东时,提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
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之后,农民公社在中国大陆迅速推广、
兴盛。[2][3][5]
1958年9月,蚂蚁岛人民公社成立[12]。195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
次全体会议在武汉召开,决定把决策中心由公社转回到生产一级,作为核算、收税和分配
收入的基本单位,不再强调吃饭不要钱,工资重新按劳动量和所挣工分支付。
1960年,农业危机加剧,公社权力又进一步分散到平均20-40户组成的生产队,作为基本
单位。自留地发还,食堂解散。到1962年,因为规模缩小,公社数目从大约24000个增加
到74000个。[13]
1962年起,实行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组织所有,以生产队的集体
所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制度。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按照各人所得劳动工分取得劳动报酬。此外,社员可种植少量自留地和经营少量家庭副业

"实验失败、改革开放"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改变人民公社制度下存在的平均主义和社员缺少
经营自主权的状况,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负面影响
农民工作过度:人民公社使农民都工作过度,筋疲力尽。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即按需计
酬,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挫低劳动积极性:由于没有直接反馈,集体化生产挫低了人们的积极性,管理不善,归于
失败。
导致食品短缺:人民食堂需要将农民私有的粮食全部收缴,统一烹调之后再按需分配给所
有公社社员。有人将之形象化地称为吃大锅饭。然而,由于大量浪费,公社食堂有限的粮
食储备被迅速消耗完毕,导致了随后的食品短缺。
经济倒退: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后,经济倒退,工业停顿,交通运输瘫痪,1960年的国
民生产总值可能下降了1/3,普遍营养不良,有人饿死。[18]
贫富差距依照与权力中心的距离而产生。
由于农民所得并不直接与个人付出成正比,出现所谓“平均主义”的风气。
类似于苏联农业集体化后的产量下降。耕种公地的结果是农民们没有直接的责任感,生产
积极性不高,发生了社会懈怠现象[19]。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工作已湮没在团体之中,就会
在团体中懈怠下来[19]。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实行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