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bit.ly/3mjbNLI
2.新闻来源︰
中央社
3.完整新闻标题
※ 请完整转载标题 请勿修改与编排 ※
英国学者热推台语电影 烧肉粽串起立陶宛台湾交流
4.完整新闻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中央社记者陈韵聿伦敦22日专电)英国电影学者裴开瑞在欧洲推广经典台语片,去年秋天首
度前进立陶宛。他说,立陶宛观众对台湾历史境遇的领悟力非常高;他筹画的巡回放映活动
,仅立陶宛在商业戏院播台语片。
台湾的国家电影中心2016至2019年曾修复一批经典台语片,部分影片2017及2020年曾在英国
及欧洲大陆巡回放映,幕后灵魂人物就是裴开瑞(Chirs Berry)。
受全球疫情影响,巡回放映去年在许多欧洲城市被迫延后至今年、甚至取消,但9月在立陶
宛的场次仍正常举行。
在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泰山与宝藏”、“五月十三伤心夜”、“六个嫌疑犯”、
“三八新娘憨女婿”、“烧肉粽”等5部台语电影在当地历史最悠久的电影院Skalvija放映
。特别的是,在维尔纽斯的放映数量不仅居各巡回城市之冠,且台语片短短5天就在当地引
发“口碑传播”现象,部分观众不但自己连续出席数场,还介绍亲朋好友一同前往。
裴开瑞告诉中央社记者,立陶宛场地可容纳120人,前两个场次分别来了不到30名观众,但
最后3场几乎满座。同样令人惊喜的是,相较于其他欧洲国家,立陶宛观众似乎更容易对经
典台语片的情境“心领神会”、“一点就通”。
裴开瑞说,他与巡回影展的合作伙伴透过为每一部电影撰写导读、举行座谈等方式,试图在
各地观众与台语片之间搭起桥梁,包括说明冷战对台湾与中国关系的影响。据他观察,立陶
宛观众对“老大哥邻居”、族群分歧等议题很容易产生共鸣。
裴开瑞是英国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是知名华语电影研究学者,
曾是2017金马影展决选评审团成员。
现年62岁的他受访时说,他在1980年代开始研究华语电影,当时台湾“新浪潮”艺术电影十
分吸引国际目光,1960至1970年代的台湾电影则往往连台湾人自己都看不上眼,将它们简化
为党国宣传和商业垃圾片两大类型;其中,台语片的能见度又特别低。
在好奇心驱使下,裴开瑞开始多方探索,这才发现原来有许多生龙活虎、大胆创新的台语商
业电影可谓沧海遗珠。
驻英国代表处文化组组长陈斌全曾在2016至2019年担任国影中心执行长,领导经典台语片数
位化及修复工作。
1950至1970年代是台语片鼎盛时期。陈斌全受访时说,当时总计有近2000部台语片问世,但
因未获妥善保存,目前仅存约200部。若将台语片放在世界电影史脉络检视,它们的影像美
学及历史文化价值可以不逊于西方黑白电影,但提升台语片能见度及讨论品质的先决条件是
修复和改善保存、呈现方式。
裴开瑞说,因为有国影中心的修复和字幕翻译工作,他才有条件规画在英国和欧陆的聚焦19
60年代台语片放映活动。
他2017年先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蔡明烨教授合作,在英
国与斯洛文尼亚选映10部台语片;接着在2020年,放映国家总数暴增至12国,选映11部影片
,活动统筹策划团队也新增研究台湾电影的法国学者柯汉东(Corrado Neri)及倪娃法(Wa
fa Ghermani)。
裴开瑞说,他的目标是让欧洲爱好电影或对东亚有兴趣的人士正视台语片的存在。他指出,
影迷早已不只关注所谓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技术、美学也吸引他们,尤其是在预算极有限
的情况下,台语片制作团队往往必须大胆发挥创意,例如“三凤震武林”(1968)的夜间武
打戏就用车灯代替专业灯光。
预算限制也让多数台语片的拍摄场景必须“就地取材”、有什么就拍什么。裴开瑞指出,这
是台语片另一珍贵之处:让外国观众得以一窥台湾戒严时期的真实样貌。
至于未来一、两年是否还会有台语片巡回放映英国和欧洲,裴开瑞说,他当然想做得更多,
但目前还很难说。陈斌全则透露,由于观众反应热烈,他希望最快今年秋天就能在立陶宛举
办台语片“口碑回归场”,并引介在当地尚未放映过的经典台语电影。(编辑:曹宇帆)11
00823
5.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糟了,台湾的小秘密:台语被曝光了,这些外国人看了台语发音的电影后,会有对台语有兴
趣的人来学,未来不能用台语传小秘密了,因为他们听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