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oanbeh (昔年朱弓壁上空悬)》之铭言:
: 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新龙头?
: Is China Emerging as the Global Leader in AI?
: 哈佛商业评论 2021/7/15 Daitian Li , Tony W. Tong , Yangao Xiao
: https://www.hbrtaiwan.com/images/articles_images/AR0010553.jpg
: IvancoVlad / Getty Images
: 中国早就甩开生产廉价产品的“山寨国”名声,逐渐走向科技大国的地位,尤其在人工
: 智慧研究的领域,发展速度正在急速逼近目前仍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但作者分析,虽
: 然这样的“中国速度”令人吃惊,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推动中国高速发展人工智能
: 的种种因素,其实也是一把双面刃,可能会在某种层面上,变成阻碍发展的高墙。
: 十年前,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AI)研究上,存在巨大的落差。美国的公共机构与私
: 部门对相关研究的投入持续成长之时,中国仍在进行全球制造方面的低附加价值活动。
: 但这段期间以来,中国已急起直追。从研究的观点来看,中国已成为人工智能文献发表
: 和专利的全球领导者。这股趋势显示,中国也已蓄势待发,可望成为AI赋能事业的领导
: 者,例如语音与影像辨识应用等事业。
: 中国的AI发展成绩斐然。根据早期的研究〔也就是本文作者之一(李代田)协助开创的
: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China AI Development Report 2018)专案〕,以及
: 一项针对AI技术对经济和社会所造成影响的持续研究显示,中国有惊人的进步。中国在
: AI领域发表的研究报告在全球的占比,从1997年的4.26%(1,086篇),增加到2017年
的
: 27.68%(37,343篇),超越全球任何其他国家,包括原本一直独占鳌头的美国。中国
的
: AI专利申请数,也一样超越其他各国。截至2019年3月,中国AI企业的家数已达到1,189
: 家,仅次于美国,美国的AI企业活跃家数超过两千家。相较于海外的同侪企业,中国的
: AI企业更多聚焦在语音(例如,语音辨识、语音合成),以及影像(图片辨识、影片辨
: 识)。
: 人工智能新研究的来源
: https://www.hbrtaiwan.com/images/articles_images/AR0010553_1.jpg
: 这些成绩尽管看起来辉煌,却不一定能转化为AI创新的强劲优势,也无法保证未来一定
: 会成为全球领导者。矛盾的是,协助中国迎头赶上的那些条件,在中国抵达创新的最前
: 线之际,可能反而构成它未来在AI发展的挑战。为解释原因何在,并做为早前研究的延
: 续,我们实地访谈了15家AI相关、不同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政府
: 单位),并运用“追赶周期”(catch-up cycle)的概念;追赶周期是一种理论架构,
: 用来解释国家在产业领导地位的更迭。
: 中国如何迎头赶上
: 中国如何能以“跳级超越”(leapfrog)的方式,越过那些已投入AI科技的时间更久得
: 多的国家,并在区区二十年内,建立领先世界的AI研究基础设施?
: 在这里,“追赶周期”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基本上,追赶周期架构是
: 指,在某些环境下,科技、市场状况和政策环境的变动,可以让后进者和先行者或多或
: 少站在同等的立足点。根据这个架构,这些变动可以迅速削弱既有业者的优势,借此为
: 后进者开启机会之窗;例如,Android系统的智慧型手机就属于这类科技变动,它的出
现
: ,铲平了市场领导者诺基亚(Nokia)的优势,让三星、华为等动作迅速的厂商得以取
而
: 代之。这个架构也帮助我们理解,后进者何时与为何会取代既有业者。
: 在中国如何设法迎头赶上的故事里,这个架构点出几个重要因素:AI研究的本质,意味
: 著领导者的科技优势不会特别稳固;中国广大的市场,特别有利于AI的改良;中国友善
: 的法规环境,特别能促进AI的投资和采用。
: 在AI领域,研究无法提供可长可久的优势。
: AI与其他科技有几个重大的差异。尽管研究推动了这个领域前进,但研究通常会公开分
: 享,专利研究的收益较不重要,而改良的来源,通常是生成数据的使用者,与根据从那
: 些数据所得见解来改良产品的公司之间的良性循环。
: AI是开放的科学,这点不同于电脑硬件或药物开发。在知识和技术方面,AI领域有许多
: 基本的算法已成为公共知识,可以从已发表的论文和研讨会公报里取得。“当今,每
: 个人都对发表AI研究的结果感到自豪,”专精AI算法和AI芯片的新创公司NISE
: Intelligent Technology一名主管告诉我们:“一般来说,如果你发表一篇论文,在这
: 个行业,别人要推论出编码并执行,并不是太难的事。”
: AI的开放科学本质,是后进者赶上先行者的重要因素,因为它让后进者能在短时间内,
: 弭平与先行者之间的知识差距。
: AI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第二个差异,在于创新能创造获利之处。简单来说,数据和人才胜
: 于AI研究的专利。在传统产业,像是医药或行动通讯,专利在确保公司地位与保护获利
: 流方面,扮演关键角色。AI的开放科学本质,则意味着公司的竞争优势,通常来自公司
: 能否比其他公司更快速建置大型数据库,并开发领域专属知识或针对数据库的应用。
: 这表示AI时代的关键资产有二:一是数据,二是电脑科学与工程的人才。这两项资产,
: 中国刚好都相当丰富。中国庞大的人口,赋予它在生成、利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而它
: 推动科技与工程的数十年努力,让它有丰沛供给的高素质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
: 最后,我们今日发展的“弱AI”,也就是解决定义狭隘的问题所用的AI,需要领域专属
: 知识和使用者生成的数据,才能改善这种AI。例如,AI通常需要针对特定商业情境进行
: 客制化。首先,你做出产品(例如声音辨识)。然后,你吸引许多使用者,而这些使用
: 者会生成数据。最后,你运用机器学习,以数据来改善产品。产品就透过这个良性循环
: 来改善。
: 中国有活络的市场,可接纳这些以AI为基础的新产品,而中国企业引进AI产品和服务进
: 入市场的速度,也相对快速。中国消费者采用这类产品和服务的速度也快。如此形成的
: 环境,能支持AI科技与AI驱动产品快速精进。
: 中国市场有利于AI的采用和改善。
: 大型数据集对AI的创新很重要,因此我们不难明白,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有助于解释
: 它何以能在AI领域快速追赶。这个市场的量,提供中国企业一个建置大型数据库的独特
: 机会。以中国版优步(Uber)、当今全世界最大的共乘平台公司“滴滴出行”为例:它
: 的执行长柳青表示,滴滴出行每天处理超过70 TB的数据,也就是一天要规画九十亿条
路
: 线、每秒钟有一千笔叫车单。
: 中国庞大的市场不只提供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也让企业有强烈的经济诱因,去解决技术
: 挑战。比方说,虽然芯片组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资讯与通讯科技(information and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弱点,但中国企业近来在拉近AI芯片组的落后缺
口
: 上,突飞猛进。名列全球前几大ICT公司的中兴通讯,有位高阶主管告诉我们:“中国
在
: AI芯片的发展相对快速……只要有市场,企业就有动力(开发AI芯片)。”中国庞大的
: 市场,为ICT产业带来很大的规模经济,这表示推动这项科技的投资,能很快获得报酬
。
: 除了庞大的规模,中国市场也展现多样的种类,而且变动迅速。这为新创公司及老牌企
: 业都创造了多采多姿的机会,可以在不同的市场区隔里,快速地探索不同的AI应用。早
: 期的研究显示,这些类型的市场动态发展,通常有助于后进者追赶,促使产生新产品和
: 新事业。
: 中国有强劲的AI促进政策,薄弱的隐私法规。
: 最后一根支柱,与政策环境有关。中国近年来订定许多政策,以推动AI的发展。这类政
: 策包括但不限于“中国制造2025”“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
: 规画”等。这些政策对创业者、投资人,甚至研究人员等不同的AI利害关系人,传达一
: 个清楚的讯号,就是AI是有政府支持、值得投资的领域。
: 中国在隐私权之类的领域,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规,这点可以解释它怎么能在某些AI应
: 用领域,有如此惊人的追赶速度。例如,在中国无所不在的监视摄影机,为专精于影像
: 和脸部辨识的AI公司,创造了庞大的市场。若是在隐私法规更严密的其他国家,这个市
: 场不会成长得如此快速。NISE Intelligent Technology的一名专案领导人告诉我们,
中
: 国宽松的隐私法规,是部分中国国内AI企业的关键优势。
: 挑战与未来的展望
: 从许多指标来看,以AI的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来说,中国现在正站在全球AI发展的最前
: 线。在新兴AI产业里,中国企业面临技术、市场、政策的独特环境,为它们打开机会之
: 窗,迅速赶上全球领导者。
: 但矛盾的是,尽管中国以破纪录的时间追赶上,但让它得以做到这一点的各项条件,可
: 能会阻碍它在AI领域进一步发展。
: 例如,由于AI的开放科学本质,以及当个迅速跟进者所享有的优势,中国企业常缺乏强
: 烈诱因,去投资开发核心的AI技术。在西方已开发经济体里,AI专利的主要持有人是企
: 业,但在中国,AI的专利大多数是由政府或赞助人提出申请的。但在中国,大学与产业
: 之间的关系相对薄弱,技术移转仍然相当有限。整体来说,虽然中国在AI研究的总体产
: 出(例如,科学文献发表、专利)迅速增加,却缺乏真正原创的构想,以及突破性的技
: 术。
: 此外,中国充满不确定性的企业经营环境,加上AI产品的庞大市场,以及中国消费者对
: 采用AI产品的热中,在在都导致企业与投资人偏好能快速变现的应用型AI研究,而不是
: 可望产生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在更根本的层次,就像许多研究人员强调的,中国的研
: 究文化需要大幅改进。
: 在政策面,宽松的法规环境已证明是一把两面刃。尽管有些企业能大胆利用这种环境,
: 积极在市场推出不同的AI应用,但还是有些企业感到气馁,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它
: 们不知道什么是合乎规定、可以做的。苏州蓝珀医疗科技董事长就感叹说,这种不确定
: 性,让他的公司决定不要触及任何可能落入灰色地带的数据(例如,为了其他商业目的
: ,而使用个人健康数据)。“我们目前的想法是,如果我们能不碰数据,就不要碰……
: 但如果我们不碰数据,(那些数据)很大一部分的价值就无法实现。因此,从我们公司
: 的观点来看,确实希望政府能尽早让法规变得更明确。”
: 今日,全球的经营与科技环境,面临一系列的政治不确定性,包括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 以及对智慧财产权升高的冲突、去全球化运动、保护主义升高等。这些挑战,会立即冲
: 击到中国进一步的AI追赶之路,但它们对中国AI创新的速度和方向有什么影响,仍有待
: 观察。在这段期间,无论是否有这些不确定性,中美在AI领域的竞合关系仍将持续多年
: 。
: (周宜芳译)
: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10553.html
: 中国科技崛起 人工智能领域大赶超美国
: 引领人类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 就在中国
: 井蛙觉青还在做着 中国产业崩溃的美梦
曾经在一个电视财经节目看到主持人问台积电前研发处处长、柏克莱电机博士的中芯独董
杨光磊。
问他说你留学美国,又在两岸待过,觉得中国的科技水准如何? 他说一般中国老百姓都会
觉得自己科技了不起,侃侃而谈支付宝,大数据,AI人工智能,....
他说那只是用人口红利所堆叠出来的应用端。基础的科技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先进的积体
电路,那些技术只是空谈而已。以他在台积电和中芯都任职过。他说两岸差距有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