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真的假的?确诊数“校正回归”很正常,

楼主: purue (purue)   2021-05-27 07:01:42
报导者
真的假的?确诊数“校正回归”很正常,但一次回补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断失准?
5月2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首度坦承因通报程序“塞车”,导致新增400病例需“校正
回归”,列入5月16日至21日的确诊数。自此之后,每日约公布回补100~200多例不等。有
人提出,校正回归必然发生,确实回补资料能让疫情数字更贴近真实;也有人认为,此举会
让防疫手段错失介入良机。
究竟,“校正回归”是什么?流行病学中,又有哪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疫情趋势?怎么
判断疫情趋缓或恶化?
“校正回归”指“回补病例数”,意义在于准确判断警戒是否需升级
当疾病发生时,一般会用发病日或诊断确定日,来统计每日的病例数。指挥中心原本都选择
以确诊日作为指标,这次社区大爆发后,通报过程因遇到行政程序让确诊作业塞车,未能当
日处理完所有通报,才出现当日确诊、却没办法即时统计完成的病例数据。“校正回归”就
是把这些延迟确诊的病例,填补回到原本的确诊日期去,以呈现当日真正确诊的人数。
不过,这并非学术专有名词、也与统计学的“回归”分析无关,是指挥中心为了与大众沟通
而创造的新名词。
在急性传染病的发生期间,“即刻回补”病例数的意义在于,让决策者得以根据准确的确诊
资讯,判断要让多大程度的行政介入防疫(如是否警戒升级)。但回补的病例数愈多,也代
表疫情风险愈高:
代表决策单位原先对于疫情规模的研判可能轻忽、失准;
代表许多民众可能很晚才得知自己确诊,不知染病下,未能及早隔离或加强防护,也可能再
将病毒传播出去。
一口气至多回溯1~2天,才能让疫情判断更准确
目前指挥中心为了解决塞车的问题,简化PCR筛检登录的程序,将通报字段从20多项缩减到8
项,是即时改善的因应。在急性传染病流行期,通报模式确实不应太复杂,让周延性牺牲了
时效性。
但是,通报程序改了之后,回补的间隔时间也最好固定,至多差1~2天;如这次于5月22日
一次回补了前6天(5月16日~5月21日)的资料,间隔时间太长,恐让第一波社区感染的疫
情规模判断严重失准。
此外,5月22日以来每日确诊约300~400多例,每日公布的回补数量也高达100~200多例,
回归到各日后,甚至可达原确诊数的二分之一,这也代表原本筛检登录的塞车问题可能很严
重。
疫情高原期后,可仿照国外采“移动平均线”
目前要推估台湾疫情状况,“确诊数”是最重要的指标。因为COVID-19病毒传染力很强,如
果每日确诊数都很高,代表仍有不少地方正发生群聚感染。像现在每日都维持百人以上确诊
,表示社区仍存在爆发流行的风险,亦即流行病学所称之“限界密度(Threshold density
)”仍很高;再加上无症状带原者的存在,社区群聚感染很可能随时在发生。
一旦有疫情进入社区感染、且引发社区大流行,达到疫情高原期后,每天的确诊人数即使会
随筛检量变动,但若只有些微差距,对疫情判断已不具备太大意义,此时便无法光以每日确
诊数据来进行疫情后续预测。
所以有些国家的经验是,当持续发生社区感染时,卫生单位不见得会即刻回补确诊数,而是
会采取将一段时期内的确诊数加以平均、将不同时间的平均值连接起来,形成“移动平均线
(moving average)”──也就是说,是采用疫情确诊人数的“波动曲线”来预测疫情的走
向,而不只看确诊病例数字增减;比如可能以5~7天的移动平均线来观察疫情恶化、或趋缓

除了整体确诊人数之外,非疫情热区的确诊人数趋势也是观察疫情状况的重点,可窥知疫情
是否仍持续往外扩散中。双北以外的县市如基隆、桃园、台中、彰化每日都有5人以上确诊
、多则20多人,处于持续攀升中,这代表各地都可能有病毒外溢造成群聚感染。
流行爆发后的筛检阳性率,已无法反映实际疫情
为尽快掌控疫情,目前指挥中心也开设多处社区筛检站,同时会公布各筛检站每日的“阳性
筛检率”(test positivity)。这是指在所有的检验数中,验出阳性检验结果的百分比。
不过,阳性率的数字只能在疫情刚开始时,用来判断传染链是否集中、有没有热区──如台
北市万华筛检站在第一周的阳性率超过10%,代表病毒已在万华造成流行;但在社区流行之
后再看阳性率,意义已经不大,也无法借此判断疫情走势。原因有二:
第一,若非普筛,此时筛检者选样有偏差,有症状、高危险者的人都已去筛检;无症状、轻
症者依然没有行动意识,代表冰山一角看得很清楚,冰山下面却愈来愈模糊。
第二,随着疫情升温,低风险、非感染者的民众也可能因为焦虑而前往筛检,因此阳性率会
有下降的趋势,但这也不能代表社区的流行状况控制或趋缓,只是反映民众的筛检行为改变

至于死亡人数的变化,反映出的则是感染者的特性差异,而非病毒本身变化或流行增加而致
。台湾在去年疫情初期,个案几乎都是境外移入,确诊者多为年轻族群、因此死亡率也不高
。但随着这波疫情进入社区,尤其在台北巿万华和新北巿,中高龄者被感染的人数大幅增加
,这些人原本就是重症高危险群,因而死亡人数也跟着上升,不能直接解释为“COVID-19死
亡率变高”。
升三级警戒有效吗?14天内确诊数是否趋缓是重点
传染病从感染到发病,会有一段“传染代隔”(Generation Time),即人从受到感染,到
产生最大感染力的时间,目前推估约是5~10天左右、取中位值约7天。也就是说,现在看到
的确诊个案,大概都是5~10天前被感染的。
要观察防疫作为有没有用,通常会看2个“传染时间”、即14天的变化。以台湾这波社区感
染为例,本土病例从5月15日~17日进入高峰期,指挥中心在当时立刻做出防疫介入措施(
如双北进入三级警戒等),假设民众在行为上有立即改变,使得传染链受到阻隔,在超过10
天疫情还居高不下的递延效应后,这周(5月24日~30日)将是关键观察期。如果双北确诊
数慢慢降到过去3~5日平均确诊人数以下、且维持好几天,代表防疫手段有效;但如果没有
,代表病毒可能从双北热区,另辟战场到其他行政区域了。
另外一个观察点,是5月19日全台实施三级警戒的措施(今日宣布延长至6月14日),约莫在
6月2日~9日可以判断防疫是否有效。万一确诊病例仍没有趋缓,疫情将会变成漫漫长路,
无症状、轻症者仍在社区中活动,这时就得用更具效率的手段,如四级警戒或全面施打疫苗
,才能全面阻止流行蔓延。
阻断社区传播链,每一个人都是关键
疫苗还没大量接种之前,为了阻断社区传播,防疫策略可以分成个人和群体。个人防护就是
确实让所有人都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群聚,让可能被感染的人数接触率大幅下降。
群体防疫在目前多数民众都还未能施打疫苗的状况下,则是以分散风险为原则,要求大家不
要再聚在一起,降低每一个群体可被病毒感染宿主的规模。所以学校远距教学、公司居家办
公等,都是下降群体可感染宿主人数、降低接触率的方式,这些都是现阶段民众应该具体实
践、落实防疫的方法。
咨询专家/长庚大学副校长、医务管理学系特聘教授、台湾流行病学学会理事长许光宏
https://www.twreporter.org/a/mini-reporter-data-revision
是说 术业有专攻
现在台面上似乎都是牙医 急重症医生
怎么不找流行病学出生的来领导呢
作者: yoshilin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   2021-05-27 07:04:00
趋势向下:支持率
作者: ayaneru (ayaneru)   2021-05-27 07:21:00
本来就很正常啊 数据本来就会有这种情形就是有些人抓这一点骂 真怀疑他们有没有做过实验
作者: biopdm (ming)   2021-05-27 07:25:00
有想过为什么一直校正回归吗?要怎改善吗?
作者: humour   2021-05-27 07:31:00
骗傻子的,嘻嘻
作者: liuyc888 (志)   2021-05-27 07:32:00
医生怎么当的,盖牌啊
作者: oceanman (随便)   2021-05-27 07:37:00
本来就正常,但一般人听不懂
作者: jerrychlin (老飞机)   2021-05-27 07:45:00
玩数字游戏 欺骗大众最会
作者: ketrobo (猫萝卜)   2021-05-27 08:02:00
表示检验能量不够,堆积的检验结果来不及反应的防疫措施效果
作者: yesfay   2021-05-27 08:16:00
说正常的没看内文
作者: yfhao (刀开不完)   2021-05-27 08:18:00
写得真好 网站上一堆半调子美化校正回归
作者: cactusho (大肚子把拔)   2021-05-27 08:28:00
某些人就只看标题,选择自己想看想听的,花点时间看看内文吧
作者: zegale (真红的圣痕)   2021-05-27 08:31:00
柯P不会不知道做数据调整是正常的,但还是挑那四个字来嘴,遇到dpp就一副政客嘴脸,失去初衷了
作者: picasa226   2021-05-27 08:56:00
民进党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