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发病日”真校正回归 示警:万华板桥以外扩散中
110/05/23 邱宜君 台北报导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昨根据“研判日”将新增的400例“校正回归”分批填充回过去的六
天,引起社群网络上公卫专业人员热议,其中有人提醒,其实根据“发病日”进行回补,所
得的趋势图才最能反映疫情现况,也有人赞声说,这才是“真・校正回归”。公卫学者及感
染症专家都表示认同,感染症专家更进一步示警,万华与板桥以外的区域近两周发病人数增
加很快,显示疫情正在扩散。
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台大医院急诊部临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以“发病日”观察趋势,
可避免采检时间及行政流程的影响,是能贴近疫情实况、较领先的指标,也可以更精准往前
往后,匡出个案发生感染、带来传播的时间区间。
李建璋表示,公共卫生所讨论的两大重要指标,就是“盛行”和“发病”,前者是用来代表
全部的现有案例,后者是代表新发生的案例,因此发病率是比较领先的指标。由于各人去筛
检的时间不同,有人症状一开始就筛,有人后来才筛,所以如果用采检或诊断的时间去推论
,会抓不准社区疫情扩散的时区,如果用每个人都以出现症状的“发病日”作为标准,就能
排除个人行为与行政流程的影响。
李建璋表示,根据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资料,接触病毒后,平均潜伏期五天会出现症状,因
此从发病日往前回推五天,就是可能发生危险接触的时间,放宽一点回推,潜伏三到14天也
有可能。感染后大约有14天时间具有传染力,这段时间内个案生活圈就存在着疫情传播的风
险。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名誉理事长、台大儿童医院院长黄立民表示,能用发病日去看流行曲线是
最好,可即时反映当下真实情况、判断疫情走向。指挥中心为了发布最新资料,每天公布的
人数混入了不同发病时间的人,在刚开始人不多的时候,问题不大,但现在确诊人数很大,
就会发生问题。建议以要根据发病日、诊断日两个日期为主,不要一直强调什么研判时间。
记者根据疾管署“传染病统计资料查询系统”,以发病日及分布区域进行条件搜寻,呈现每
周发病人数,还原公卫学者所说的疫情现况。结果发现,在过去四周内,全国发病人数从29
例变92例,后两周则是1224例。分析小区域发现,万华及板桥之发病人数,在前三周都占全
国发病人数的75%到90%,万华及板桥以外其他区域之发病人数只占10%,但到了上周,其他
区域所占比例已经上升到15%。黄立民说,这代表疫情正在以板桥和万华为中心,不断往外
扩,而且并没有控制下来。
李建璋建议,各地方政府都要从确诊者的生活圈去设定疫情热区,并且在“筛得够、有症状
有暴露者都出来筛”的两大前提下,持续监测该区阳性率。在两大前提下,阳性率在积极筛
检后会慢慢达到高峰,后续转折往下走,这时候才能说疫情正在受控、趋于稳定。
https://tinyurl.com/4zahucy3
有意见怎么不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