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苹中信:真的,我们需要万年的促转会(

楼主: vikk33 (陈V)   2021-05-04 20:07:38
1.转录网址︰
※ 网址超过一行 请缩网址 ※
https://reurl.cc/MZloeL
2.转录来源︰
※ FB公众人物、FB粉丝团名称、其他来源 ※
苹果
3.转录内容︰
※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
王浩威/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兼执行长
中国大陆流亡作家王一梁,因食道癌晚期,在今年(2021年)1月4日去世于泰国北部边城
美赛,终年58岁。而更早两年,曾经主编《同时代人:刘晓波纪念诗集》的中国流亡诗人
孟浪,也在2018年2月在香港国际机场因肺癌恶化昏迷,迟延送医后,12月12日病逝于香
港,享年57岁。
流亡,为著自己的坚持而被迫离开故乡,永远都是一个美好的事物。只是,所有的事物都
有着它的阴影,是没有人可以看到的,连当事人自己也没有察觉,顶多只是在类似偶尔午
夜梦回这一类的状况时,才能隐约感觉到的领域。
被迫脱离原位致一生扭曲
这些年,非洲、地中海东岸,一直到中亚地带,随着战争和天灾不断地存在,被迫成为难
民的人数一直是有增无减。在欧洲有一些心理专业人员这些年来持续投入在难民救援工作
,特别是心理创伤与心理发展这些议题。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心理社会与心理分
析系教授、也是荣格分析师的帕帕多普罗斯(Renos K. Papadopoulos),将他参与这些
工作以后,发觉心理学理论的不足,因此发展出的看法写成了书《被迫脱离原位》(
Involuntary Dislocation)。对他来说,包括长期的囚禁、政治难民、被迫迁徙、难民
身分……,这些都是被迫脱离了原来的位置,都有着一样的伤痛,甚至影响了一生发展的
历程。
当然,对于这个议题,索性就定义什么是“原来的位置”,也就是什么是“家”。
九零年代对于犹太人文化的讨论里,流离失所(diaspora)这个字在当时的使用里,未免
有太多后现代过度理想的美化了。这让我们忽略了,犹太人的历史里虽然是被迫迁徙,但
其实他们大多数的人还是带着自己的文化和社群关系的。新儒家大师唐君毅先生,即便在
香港成立新亚书院继续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香火,但也不免形单影孤,甚至有后继无人的
感叹,不免以比“流离失所”更凄惨的字眼:“花果飘零”,来形容他晚年的感触。
至于那些没办法维持自己的文化,没办法形成自己的社群,这样情况下的被迫离家,所造
成的伤害,恐怕是更深入生命的底层。
台湾当然也都发生过。
在17世纪汉人开始迁徙到台湾的过程里,当时原本在西岸平原文明相当发达的平埔族,如
今焉在?而这逐渐不被看到的过程,又经历了多少身心折磨?也许这太遥远了,我们实在
不晓得怎么去理解。但是六零年代台湾经济起飞以后,大量的原住民被迫离开家乡,离开
他们的文化和社群,为了越来越昂贵的生活成本,开始在都市里成为失去了几乎是所有原
来关系的一个人状态,也就是帕帕多普罗斯所谓的“被迫脱离原位”。
而现在,台湾社会老化,照顾人力大量短缺,许多外籍人士因此而离开家乡到了这块岛屿
。他们偶尔有机会的聚会场所,却不能完全的自由:汉人所控制的清真寺、三不五时就有
人要去驱逐的台北火车站大厅……,都是我们社会因为自己的需要,还持续著某一种隐形
的强迫方式来逼迫别人脱离原来家园。
这样的伤害,不是只有几年的心理疾病而已,更不是身体最后被摧残而早早去世的事实而
已,更多的时候是一生的扭曲,甚至可以造成好几代的伤害。
王一梁流亡居住在泰国北部清迈等地时,或者更早以前,他开始着迷于荣格有关的阅读和
翻译。他的一生用“放浪形骸”来形容并不为过。有熟悉的朋友,用荣格的理论说他是“
永恒少年”,就是永远长不大的男人。而引用荣格分析师莫瑞史丹的话说:“生活的每个
阶段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如果这些任务没有在适当的生命阶段完成,以后迟早还是必须完
成的。……如果你不遵循自己的自性化进程,它可能会杀死你。它会让你生病,可能导致
无意识地启动自杀行为。”
转型正义问题在范围不足
只是,对于流亡中的人,他们很可能没办法进入到下一个社会里,不同的语言、文化、人
际脉络等等,只好永远活在自己回不去的那个家,也就永远维持在离开自己社会的那一个
年纪。的确,是永恒的少年,但这个永恒没长大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与原来位置完全脱离
的他,再也没有任何时间流动的参考点,也就没有长大的可能。
王一梁的母亲2016年2月23日在上海病逝,当时身在香港的王一梁专程前往中国外交部驻
香港公署申请入境签证,但遭到拒绝,令他悲痛至极,情绪陷入低谷 。他向自由亚洲电
台表示:“……我们还有这么一批人,如六四的,他们的父母亲年龄都很大了。”同样都
回不去了。
而台湾的情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一想小说家施明正,施明德的大哥,不只是曾经坐过
5年的政治牢,也因为政治犯的身分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这样的一辈子一直在抑郁中
,只能酗酒解忧,53岁就去世了。还有画家吴耀忠,曾经是画家李梅树最得意的门生,因
为左派读书会而入狱7年,出来以后很容易就一蹶不振了,最后也是淹死在酒精里,享年
50岁。
今年4月,由于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的任务将在5月到期,主委杨翠表示,转型正义不能中
断,所以向行政院报请延任1年。外界不分蓝绿质疑促转会一再延任,而杨翠则强调:“
我们不会变成万年促转会。”
其实,杨翠应该说,我们需要一个万年的促转会!所有这些社会的不公不义,让人脱离了
他的生命原来的位置而造成的各种创伤,原来就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可以解决的。转型正义
的问题不是在于时间的延长,而是在于范围的不足。
创伤的代间传递仍需疗愈
想想看那些因为国共内战而被迫离开家乡的人,他们在年轻时就被连根拔起,再也没有真
正的成长,甚至还有更多说不出来的创伤,可曾被促转会纳入考虑的范围吗?而创伤的代
间传递,已经被现代的心理学所一再证明了。我们看到他们的下一代,对父亲故乡的无限
美化,对任何太激进的台湾独立意识感觉到被排挤,不也是残留下来的症状,也就是创造
的代间传递吗?
至于那些急着独立的,对中国的任何一切,包括文化,包括他们的人民,甚至连中国字都
排斥的人,是不是也是当年蒋介石压迫下的创伤,一代又一代的传递了下来,而有了这样
的激烈反应。更不用说,原住民身上已经将创伤成为本质的可能性,以及台湾这个社会对
原住民各种正向和负向的过度反应了。
这一切,促转会都没有好好去涵盖,好好去研究。因为这一切,我们需要一万年,只有一
万年这么长的时间,才能让这些创伤有机会慢慢地疗愈,慢慢地创造出一个终于摆脱这些
阴影的社会。
4.附注、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备注 ※
党国戒严
深入社会各角落
制造出来的精神心理问题
不知凡几
应该
对加害者抄家来赔医药费
※ “Live”、“新闻”、“转录”此类文章每日发文数总上限为3篇,
自删与板主删除,同样计入额度 ※
作者: y1896547 (巴斯)   2021-05-04 20:09:00
促转会有领薪水吗?
作者: pups914702 (想不起帐号由来)   2021-05-04 20:11:00
你还是去看看真促会的网站,少看这些卖弄情感的文章
作者: whitenoise (钢铁牧师)   2021-05-04 20:18:00
说真的,那都是过去式了,年轻人根本无感
作者: iamalam2005 (山风)   2021-05-04 20:23:00
这篇很糟,各种意义上都是
作者: scott0104   2021-05-04 22:02:00
万年的酬庸组织
作者: afishlun ( fish)   2021-05-04 23:20:00
看到标题就知病入膏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