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录网址︰https://www.facebook.com/271822024303031
2.转录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257064937
3.转录内容︰
#211国际女性科学日
#科学界还很性别不平等
#推动制度化改革
今天是除夕,也是国际女性科学日!2021年,我们一起#牛转歧视#平权前行!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Tim Hunt公开说:“实验室雇用女孩有三个麻烦:你
会爱上她们,她们会爱上你,以及你批评她们时她们会哭。”他甚至坦承自己是沙文主义
者,支持实验室应该只有单一性别,男性女性分开做研究。
2019年,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功臣女科学家Katie Bouman遭网友围剿,说另一位男性科学家
Andrew Chael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后来Chael自己跳出来澄清,表示许多网用挪用他的
名字和照片来满足自己的性别偏见,还说:“身为出柜的男同志科学家,其实我也是科学
、技术、工程及数学(STEM)领域中被统计学忽略的那群人。”他由衷希望Bouman的事蹟
能激励更多女性投身电波天文学领域。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全世界只有29.3%的科学家为女性;亚太地区更
低,只有23.9%。而台湾,总体研发人力只有26.72%为女性,STEM领域的大学专任教师更
只有15.5%为女性。
科学界的性别不平等,直到近年,没有消散。
这从联合国2015年“还需要”(或是直到2015年“才想到”?)订定“国际女性科学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可看出来。211女科日用意在鼓
励更多女性投入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领域、争
取参与科学相关工作的权利。
科学界的性别不平等,早已有专家研究指出,是后天社会、家庭、学校环境的影响下的结
果。从学习过程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到社会对女性生产及家庭照顾的期待;科技与工程领
域的女性比例,随着大学、硕士、博士、研究机构或业界这一路走来,比例渐渐下滑,不
断从研究领域流失,这个现象称为科技女性的 #管漏现象。
根据科技部统计,2018年我国高教部门研发人力中,女性研究人数已占36%,但同年女性
计画主持人占比只有25%。对此科技部“性别平等推动计画(108至111年)”设定的绩效
目标仅为每年成长不到0.2%,需要再50年才能达到目前女性占比的36%。
科技部还有“鼓励女性从事科学及技术研究专案计画”,但是2018、2019年审定率偏低,
2019年申请件数开始减少;2020年还引发女学者组织反弹,指出计画执行方式及申请限制
,难以实质协助女性科研发展,还会造成贴女性负面标签的效果。
进到立法院后,我非常关心这个议题,跟科技部、教育部多次质询与讨论。(可参考
https://www.facebook.com/4059139787449290、
https://www.facebook.com/3426800020683273)
很高兴,科技部的#林敏聪次长也非常关心这个议题,上个月来我办公室报告与讨论,目
前规划的协助女性科技研究人员的各项方案,以下举例其中几项:
-对于因生产或育婴假之女性计画主持人,研议友善补助机制,例如生产前6个月到小孩3
岁前多核给1位博士级研究助理。(但是我要提醒,男性主持人也可能会请育婴假,这个
补助,不应该只针对女性。)
-遴选学门召集人及复审委员,应考量学术专业及性别衡平。
-科技部及所属担位增设公共教保服务场域。
其中,我认为有一个重大的变革,是科技部和所属的4大学术司,将成立女性工作小组,
这个平台,会类似企业端推行已久的“女性导师制度”,能够协助女性科学研究人才彼此
间的辅导、传承、分享及交流,针对科研生涯共同的生命经验,发展更适切的需求与协助
方案。
科学界的性别不平等,到现在还存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
在#女性科学日 的这一天,邀请各位女性科学家或是了解这个议题的大家,跟我分享妳在
从事科学研究这条路上,曾经遭遇过的困境、不平等或歧视经验(当然,如果有美好的经
验,也很欢迎)。
我会持续和科技部一起推动#让女性科研人才留在职场 ,能够堵住漏水的水管#停止女性
人才流失 的各项政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