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刘铭传是“台湾铁道支付”

楼主: vikk33 (陈V)   2020-07-24 13:19:54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刘铭传是“台湾铁道支付”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07/21/072102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voicetank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历经16年整修筹备的“国立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终于在2020年7月6日正式开幕。园
区开幕是台湾铁道文化与历史资产保存的里程碑,纪录了台湾从满清初建、日本纵贯铁道
开通、到今天台铁营运的历史,也重现了大台北铁道的产业聚落风华。
但开幕一个礼拜之后,园区内的解说将纵贯铁路的总工程师“长谷川谨介”介绍为“台湾
铁道之父”,因为一则脸书贴文,被统派挑出来批评,例如张方远和蔡正元等人,就认为
台湾第一个推动铁道建设的人应该是刘铭传,所以“铁道之父”的尊称怎么能给日本人呢

这个话题本来是小事,管仁健很早以前就写过一篇完整的文章〈台湾的中国教育与日本铁
路〉。网络上也有很多历史文章可以参考,大致上来说,就是:刘铭传来台湾当巡抚之后
,深感铁路的重要,所以希望盖一条铁路,但满清政府说没有钱,请刘铭传自己去群众募
资吧!
刘铭传只好自己找钱,省吃俭用开始盖铁路。他一开始是找德国人Becker探勘跟英国人
H.C. Matheson当总工程师(前后换了不少团队),但建设工人的部份,因为没钱就只好
派士兵充任。可是满清政府没有现代官僚系统,所以运作起来非常艰难,建设过程中莫名
其妙的事情一堆,到最后铁路盖得不是很好,仅仅堪用而已,甚至有时候还会抛锚,乘客
要下来推火车。可能搭轿子都还比搭火车快(日本教育家伊泽修二亲身见证)。
所以我们可以说,刘铭传在台湾的洋务运动上非常用心,他去弄群众募资(间接引发彰化
的施九缎起义事件),一心一意要在台湾推动现代化。可惜现代化不能只依赖一两个有远
见的长官,也要有现代化的官僚制度配合才行。这就是刘铭传做不到,而日本的台湾民政
长官后藤新平做得到的原因——透过现代的官僚制度、任用专业的技术人材,施作严谨的
工程,如此而已。
所以铁道之父的荣衔会落在日本总工程师长谷川谨介身上,实在没必要意外,也没必要不
满。只是因为刘铭传盖的铁路很不好,整个被砍掉重练,而长谷川谨介盖的铁路让我们顺
利使用到今天而已。所以我们会觉得长谷川谨介贡献比较大,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当然,刘铭传为了筹款尽心尽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应该也可以当“台湾铁道支付
”。
统派应该先放下中华民族自尊心,想想为什么日本帝国可以现代化,而满清帝国为什么不
行?也可以再想想为什么台湾人经过日本统治五十年后,为什么国民党战后接收之后,台
湾人对中国突然失去了“现代性想像”?(意思是战后台湾人感觉国民党接收的官僚与军
队很“前现代”)。
但是这个话题,却被有心人士大作文章,特别是出版《台湾史基本读本》及《台湾岛史记
》的蔡正元(没错就是那个当过“自己人”的前国民党立委蔡正元)。
为什么统派这么在意谁是台湾铁道之父?蔡正元跟统派大将张亚中(拱洪秀柱选总统的学
者)最近很积极在推动他们统战版本的台湾史,一方面担心中华正统史观会衰落,另一方
面伺机推动统派史观到中学历史课本里面。
最明显的,就是张亚中等人成立了“史记文化事业”,专门编辑中学教科书,特别是历史
课本。要把一些观念塞进中学历史课里面。这个在2014年课纲运动里面有提到,大家可以
参考《民报》〈史记文化推手张亚中 誓将教科书卖到各学校〉及周婉窈教授的脸书文章

总之,蔡正元出来,就是代表统派要纠正台湾目前谈论历史的方式。他们希望把台湾历史
恢复到以前中华民国正统史观的样貌,甚至是可以衔接未来中国统一的战略,强化台湾的
中国之间的历史连带。简单一句话说,就是为“统一之后的历史教材”做准备啦。
但以上的史观,都是政治立场上的争议。但笔者真正想谈的,是我们如何去看待台湾历史
的问题:
台湾本土史学从以前被国民党打压,解严之后逐渐萌芽发展,于今已经数十年了,很多历
史在自由开放的研究讨论之下,逐渐呈现明朗且多元的视角,再也不是以前为了纪念什么
民族英雄而编造的历史。例如说我们今天看郑成功,也不会只是说他一心反清复明,我们
也会去讨论他家族在大航海时代的海商(海盗)角色,以及侵袭原住民部落的史实,这样
才会比较客观。
而且我们现在看日本时代的历史,也不会说就是把他讲成一无是处的殖民侵略,当然也不
是要歌功颂德。例如嘉南大圳的工程师八田与一,曾经是日台交流的重要精神象征,但统
派就很讨厌他,还偷偷跑去乌山头把他铜像的头砍掉。
笔者当时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嘉南大圳与台湾农民〉,讨论嘉南大圳虽然为嘉南平原带
来水利上的便利,但当时台湾的中小地主及佃农却是非常厌恶大圳,一方面是大圳压缩了
农民种稻的时间(半强迫农民种植甘蔗),另一方面大圳的修筑费跟水租都要农民分摊,
当时的穷困人家付不出钱,只好鬻田卖子维生,所以嘉南大圳在经济上的好处,是建立在
农民的血汗之上的。这是我们应该认识的历史观点。
在看台湾殖民历史上,现在史学界也都有一个基础的共识,就是“殖民性”与“现代性”
是同时发生、量子纠缠的。所谓现代性,不仅是科技的,更多还包括观念的、制度的部分

就拿铁路来说,一般我们搭铁路都要看时间吧,如果今天我们要从台北搭火车到高雄,我
问售票人员说火车几点开?售票人员回说:“天气好加上司机有来的话,明天日出后看好
时辰就会发车”,这样子的铁路是没办法营运的。
铁路要营运一定要有准确的时间观念,所以“时间感”的精准化,就成为了“现代性”的
必要条件之一。而时间感是要透过由上而下的身体支配,去强迫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时间感
的人民配合。所以通常现代性的过程中,都由殖民性在背后用暴力来推动。
现代性还有很多特征,例如空间感的诞生。像是满清政府使用的地图都非常“写意”,像
是山水画一样优美,但仅能粗略理解其中的相对位置,类似鱼鳞图那样,如果我们用清代
的地图来叫X猫送餐,可能餐点两天后才会送达,不精确也不细致。
可是我们看到台湾第一张最详细的地图《台湾堡图》是1904年,由日本总督府所测绘的,
比例尺为两万分之一,现在已经可以到“台湾历史地图”网站对照。这张《台湾堡图》,
源自于日本人在军事及内政上各种“科学管理”的需求,也就是在空间感上,为了殖民的
需要,超级精确的现代化地图就出现了。
详细的台湾堡图,呈现20世纪初台北城的面貌。图片来源:中研院台湾历史地图网站
既然我们知道台湾的殖民性跟现代性一同出现,是多重叠加的状态(其他殖民地并不一定
),所以我们就是可以客观去看待日本人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出纵贯铁路这个事实了
,你可以批判日本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盖这条铁路,也可以赞扬日本人的工程技术确实
先进,但如果只偏颇地讨论一个方向,那就是蓄意为政治服务的历史叙事,并不是很好的
讨论历史的方式。
最后,我们也要用一个观点,所谓“XX之父”,其实根本没有这么重要。历史的成就,绝
对是集合多方面众人的力量而成。就像刘铭传是巡抚,负责筹备跟募款,真正铁道的建设
工程师是Becker跟H.C. Matheson,所以统派一定要把荣衔给某个长官来挂名,这种思维
本身就很“前现代”。难怪国民党到今天还是跟70年前一模一样的国民党。
我们谈到兴建纵贯铁路,会把荣衔归给工程师长谷川谨介,而非儿玉源太郎;谈到嘉南大
圳,会把荣衔归给八田与一,而非明石元二郎(明石总督是台湾第一位全心致力公务、死
于任内并埋骨台湾的外来最高首长)。就是知道现代社会的技术分工非常细腻,日本人就
是尊重这些工程技师,所以才能推动这些现代工程(而刘铭传不行)。
历史虽然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前人的经验,但国民党及统派一直想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压
在历史之上,这样反而什么都学不到,只是重蹈1949年后的覆辙而已。
4.附注、心得、想法︰
其实就是一群
毫无任何能耐与智能
只能舔食
外部秩序资源然后沾光
的费拉
继续崩溃的闹剧
如此而已
应该一起陷在大洪水中
等待印度的征服沦为dalit
作者: slimak (shady)   2020-07-24 13:33:00
支付宝
作者: coollonger (转角遇到旺~)   2020-07-24 13:39:00
想到以前唸的历史地理就一肚子火
作者: rayven (掷筊才是真正云端运算)   2020-07-24 14:04:00
XX之父、YY之光这些词真他x的有够恶烂
作者: njnjy (邱若男我要干死妳)   2020-07-24 16:08:00
刘铭传还被台湾乡民殴打过
作者: moslaa (万变蛾)   2020-07-24 18:36:00
这种历史话题关心的人很少,看一下,果然是历史版老屁股哈哈Y
作者: fw190a (las)   2020-07-24 20:53:00
看小故事学历史,猜猜伊藤修二搭的是不是占领期间被破坏然后临时抢修的铁路,还是正常运行下的铁路。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