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otZu (良牙)
2020-06-21 02:13:39※ 引述《Fant1408 ( )》之铭言:
: 从地图上来看
: 南港可用腹地只有一点点
: 两侧被山夹住
: 再往北就是汐止
: 信义计画区在山脚下已经有点勉强
: 怎么会想往山里开发?
: 台北市正确规划法
: 是大幅降低松山中山大同区危老建筑认定标准
: 做超大规模都更
: 台北是不是走到错误的都市规划之路?
话也不是这么说的吧。
不过你这一篇害我去查了好多东西。
你说的往山发展,腹地不大,这是说得没有错,
可是台北市不是往山发展,而是往港口发展,往基隆发展。
这还是有一点点原因的啦。
首先一件事,台北与松山,原本不是一个城市,是两个城市;
如同桃园市与中坜市是所谓双子城;
但是如今桃园市与中坜市的中间地带并没有连成一片,
而台北与松山之间的地带如今已经是同样的一个连续地带。
这是不同之处。
原本在台北和松山之间是有水路以及农业灌溉的湖泊。
对,农业。我说农业……。
现在的东区,在以前是稻田之类的,然后是有地表水体。
这多久以前是这个情形呢?大约我猜是 1960、1970 年代都还是吧。
请想想看“顶好商圈”会被称为东区,
就是因为它当时被认为是市区的东部地带。
请想像一个没有忠孝东路那么多段的年代。
或许你会说:以现在的观点,盖一个台北港,然后直接往西发展不是更好。
是没错啦,以现在的想法来看的话。
可是台北港盖出来也是 1990 年代的事啊。
而且最初台北港原本盖下去也不是想要做成商港用途,
是盖了之后,想想也不错,干脆把它弄成一个商港。
所以当时台北市往东发展的想法,可能就是可以取得基隆港这个大商港吧?
把松山和台北的城内连成一气。这想法应该不是不能理解吧。
那么把台北和松山之间的地表水体填掉这想法怎么来的?
可能就是基隆河整治吧。基隆河整治发生过两次。
一次就是把士林那边的基隆河河道改了。
如今的基河路,就是当时的旧河道。
那么为什么会有把士林的河道改一改的想法咧?
就淹水。
或许你会问淹水有什么大不了,有一整条这么大的河在那边,
这么大的水道、河道在那边,怎么不会淹水呢。
可是老蒋那时候住士林吔。
所以就是基隆河整治了。
自从那次截弯取直之后,大家可能理解到,原来河道是可以把它变直的。
以后又有了 1990 年代的第二次截弯取直。
第二次截弯取直之后,就多了很多土地出来。
本来是河道的,现在变建地。
本来是会淹水的地方,现在不会淹水。
如果大家是想要台北市东区不开发,那就让它淹水就好了啊,
只要台北市东区会淹水,自然就不会有开发。
所以东区门户计画其实也是很自然的事,
因为你已经先投入了很多钱搞那个基隆河,
把一条弯弯的河都把它给弄得直直的了。
政府先前就已经投下这么多重本了,
所以台北市当然就会往东发展,而不是往西发展。
但是还是要回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何非基隆不可?
大家知道一府、二鹿、三艋舺,里面基隆港根本就排不上前三,
为何说到港口就一定要基隆?
大家知道府、鹿、艋就是遇到一个天然问题,港口淤积就没了,
可是为什么不是轮到淡水、八里,而是基隆?
当时淡水港的排名应该还比基隆前面?
是这样,基隆有产煤。
所以台湾很多地方都可以设港口,过去可能也有港口,
可是为何基隆会变成大商港,而且是国际商港,
因为洋人来可以在此补充煤,这对国际商船是超重要的。
更别说日后还发现基隆有金矿。
金块!名副其实的金矿!真正的金子吔!
有煤、金这两大矿,就是基隆可以压过北部其他港口的一大因素。
所以在当时基隆就是台北的主要港口的情况下,
好像往东发展看起来真的也不是那么的离奇吧。
不过说到这个问题啦,我又想到电影《电流大战》之中,
爱迪生和西屋公司的 Westinghouse 在那边争夺芝加哥世界博览会的电力建设,
双方准备要在 1893 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大大宣传,
并且把芝加哥打造成一个各街区都有电力的光之城市……。
回头来看看,我们的台北城已经建城 130 多年了,
我们台北城是在 1884 年建城,然后那时候已经官府有电灯了。
哇!这年代对照,这……。会不会太先进了一点,世界级的先进啊。
当然台北城那时候的电灯,不是最佳的种类,
是你在电影《电流大战》中也可见到旧的那种弧光灯,
是比较原始,能量消耗比率也较差的灯泡,
不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种白炽灯灯泡,
所谓的“爱迪生发明的”这种白炽灯。
白炽灯被发明之后,旧的那种弧光灯,比较不适合居家照明使用,就失败了,
但是弧光灯也被拿去当成电影的放映机。
虽然台北城那时候的是弧光灯,但是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东西了。
要宣传的话,干脆把《电流大战》的年代穿插同时期台北建城。
大家一定吓一跳,爱迪生那时想把芝加哥打造成光之城市的时候台北城在盖了。
说真的还是蛮威的啦,这是很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