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评论】宗族制和科举制:中国乃“病梅馆

楼主: vikk33 (陈V)   2020-03-02 09:15:44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评论】宗族制和科举制:中国乃“病梅馆”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oLzzbq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六都春秋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文/余杰
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落实到政治权力和社会结构上,其如同飞鸟的两翼般不可或缺
的就是宗族制和科举制。
宗族的事业,是祭祀祖先神灵、繁衍宗族子嗣。因此,把宗族这个理念推广普及的理学家
朱熹,就等于中国的孟德维尔(Mandeville):宗族的自私自利,能够为国家与社会带来
公益。[1]
朝廷对进一步发展家族组织似乎具有很大的兴趣。朝廷感兴趣的是家族组织的集体性——
这种集体性将排斥那种以家庭为最小的单位的制度。具有基本的均平嗜好的君主力图利用
这种绝对团结一致——亦即无等级意识的家族思想,来限制最基层的社会分裂。[2]而儒
家的“五伦”学说正好成为宗族制的组织原则。
宗族就是地方社会与国家整合的一种产物。自十六世纪开始普及的理学,其关于王朝国家
的理论,把祭祀祖先奉为圭臬,视祭祀祖先为王朝权力与地方社会的纽带。地方社会通过
儒家礼仪,把祖先作为地缘关系的基础,也就分享了王朝的权力。因此,地方社会与王朝
共谋,把宗族作为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宗族社会对于王朝国家,对于地方社会,都是个
方便的建构。宗族代表着一种信仰,至多也不过是对于现实的大概的模拟,在大多数时候
,大多数地方,宗族更只不过是一种盼望。[3]
宗族制的核心是祖先崇拜——一个人首先必须是某个祖先的子孙,才能够以宗族成员的身
份祭祀这个祖先。而这宗族成员的身份,既必须靠记忆和仪式来追踪的,也必须靠书面记
录来追踪的。[4]宗族制的生活压抑和戕害了正常而健康的人性,剥夺了人的自由与尊严
,其杀人不见血的恐怖残忍,从五四时代小说家巴金的《家》、《春》、《秋》,以及中
国当代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和陈忠实的《白鹿原》中都可见一斑。
作为一种次宗教或准宗教的祖先崇拜,是儒家强调的“孝道”的体现。孝道不能成为平等
与正义的基础,却强调敬畏与责任。在中国的宗族制阴影下,如果少数有异端思想的学者
既不满意于从王朝到宗族的一以贯之的专横,有不满意于临时发明并往往幼稚的民间宗教
习俗,则方便之门,就是独自修炼,以冀求精神的平安。这也算是一种个人主义,但绝对
无法发展出政治上的或者经济上的个人主义。[5]
与宗族制几乎同步发展完善的是科举制。家族组织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创造更广泛的接受
教育的机会,从而使更多的社会有用之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6]汉代以后,一套重视教
育与学问的意识形态不断强化,这套推崇学者及其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进而渗透到全社会
。[7]
科举制表现了儒家生存的最本质特性。[8]科举制度在唐朝初年初步定型。为了巩固国家
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唐太宗重开科举,后经高宗、武则天、玄宗三朝不断增补,科举制
成为中华帝国除了皇帝独裁之外的第二大特征。
唐太宗曾经在端门之上接见新科进士,见到新中举的进士们个个弹冠相庆,唐太宗喜不自
胜的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然而,天下的士子争相往皇帝的“圈套”内钻,
不仅毫无怨言,而且乐此不疲。唐武宗时期的进士赵嘏写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
英雄尽白头。”。“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
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成了士子们心中的梦想,正如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
中所说:
从社会结构与功能方面看,从汉到清两千年间,“士”在文化与政治方面所占据的中心位
置是和科举制度分不开的。通过科举考试,“士”就直接进入了权力世界的大门。
而科举制不仅仅是一种类似现代公务员选拔的考试制度,也不仅仅如艾森斯塔德所说的“
统治者以此垄断官僚职位的任命,并尽可能地任命忠实于自己和具有位执行其任务所需必
要资格的那些人们”[9],它更是成为帝国政治体制及孔庙祭祀系统的一部分。比如,关
于奉祀孔庙的朝廷辩论,直接影响科举并被纳入到科举考试的预备课程中。那些通过科举
考试的人,往往在朝廷和文官系统中占据要职。因此崇祀孔子、科举考试以及官员任命,
在明清时代形成了权力关系。通过科举考试和孔庙祭祀,王朝使正统信仰得到了制度化推
行,延续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提出的一贯主张。[10]
宗族制与科举制,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儒家思想,让中国成了一个两千年不变的“病梅馆”
。在这个“病梅馆”当中,种植梅花的人“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
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以满足顾客病态的审美标准“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
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尤其到了明清两代,宗族和科举制,以及奠基
其上的皇权专制,成为束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三道壕沟。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清末谴
责小说的出现,预示著政治体制与观念秩序即将崩解。
[1]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页8。
[2]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页193。
[3]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页13。
[4]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页11。
[5]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页13。
[6]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页194。
[7] 科大卫:《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页8。
[8] 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页195。
[9] 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页14。
[10] 戴梅可、魏伟森:《幻化之龙:两千年治国历史变迁中的孔子》,页207。
(本文仅代表作者意见,若有任何指教,欢迎来稿)
4.附注、心得、想法︰
然而今天
在台湾
无数的费拉依然试图延续这一套
把大家搞得苦不堪言
只好清洗殆尽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