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口罩抢购背后的市场机制

楼主: iamalam2005 (山风)   2020-02-01 02:11:53
口罩抢购背后的市场机制:要避免囤货,找店成本越低越好
source: 郑绍钰FB(台大经济所硕士班)https://reurl.cc/NaWkXn
心得先写在前面:基本上这篇文章谈了目前口罩管制策略的功能,用经济学的分析告诉你
为什么这样的政策是有效的,又有什么可能的副作用。我倒是很好奇,这篇文章竟然出来
三四天了还没被转录。PTT真的是没落了啊。
正文:
谈罩抢购背后的市场机制:要避免囤货,找店成本越低越好
可能因为认识我的人都只知道我一个人在研究产业组织、产业政策,所以有朋友要我谈一
下这次政府口罩政策,到底是在搞什么,所以我集中回在这里,而且我只是一名学生,没
有什么政治压力,大可以讲一下我的观察。
基本上,这次口罩市场的管制政策一下来,政府不免又要被我不少师长们骂个满头包,老
师们是对的,因为基本上一个心理健康的民众永远不要相信你的政府,政府很容易搞砸事
情,官僚习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是常态,起因是政府不像市场上的厂商,厂商搞砸事情
,市场有很多机制可以惩罚他们(股价、上下游、员工离职、甚至倒闭等等),而民众要
惩罚政府并不容易,但就像A桑跟J桑这次的新书《自由的窄廊》所言,政府当然会搞砸事
情,但政府也可能做到很多市场做不到的事,社会越能够监督政府,效能自然会发挥出来
。至少我们有选举,这次政府办不好,执政党下次选举还是有压力。
我先定义本文所谈的政府效能:达成政策目的之余,尽可能减其他民间组织的负担(
如公司、市场等)。这次口罩政策大概分成两部份,一是口罩禁止出口,二是政府释出口
罩到7-11等通路,并微幅调整价格(一片8块)并限购3片。
先说结论:这次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进口替代”,但我个人觉得政府目标的方向是可行
的,至少对消费者有好处,主要是让民众“Consumption Smoothing”,但一片8块可能太
便宜了,应该跟7-11等通路单位确认一下销售状况,估计囤货的人一口气都买几片,再重
新跟所有通路调整定价(uniform pricing)。但进口替代的政策对那几间口罩公司有长
期的伤害,这到文末再谈。
先谈抢购现象。如果说这抢购是出于预期心理就太Low了。所有的市场都有预期心理,但
未必会造成抢购,预期心理只是necessary condition,并不充份。这抢购本质上是有两
者组成的:“到店临柜的结帐方式”跟“找店买口罩的搜寻成本”,者英文叫Over
the Counter,后者则是(Spatial) Search Friction,如果你熟悉张五常或寇斯那一
的话,你可以化约这两者为一种特别的交易成本。
前者牵涉到的是类似挤兑(Bank Runs)的“短缺”,而后者则进一步让“短缺”变成了囤
货。
先谈集中市场跟分散市场
首先是,假设台湾一天口罩生产量是180万片,如果市场的运作是像卖花的拍卖市场那样
,你敢出高价我就敢卖,价高者得,一箱口罩标价到200万元,基本上不会有挤兑的现象
。这是集中市场的强项。但集中市场的运作很困难,第一他要不然是在网络上拍卖的产品
,不然就要所有人齐聚一堂,但大部份的日用都难以用集中市场来配销物资。
一般来,民生用品的零售可以视作是一种“分散市场”,但并不只有实体店面是“分
散市场”,但其实就像eBay等电商可以做到“集中市场”,但大部份的电商并不愿意,为
何?因为配销是一件固定成本(或你要说进入成本、上头成本)很高的生意,厂商需
要庞大的盈余(或要Markup或rent)来运作物流中心、基础建设等等,如果是像“
集中市场”那样完全由价格主导,厂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太强,厂商不易有盈余,也就不可
能配销,也就是,许多市场的经营,天生有“避免价格战”的倾向。但不是价格主导,自
然就会有许多经济学家眼中的怪现象(但对生意人来,这是市场生态。)
分散市场到“口罩挤兑”
实体通路的特色就是“到店临柜”,消费者去店上结帐。回到180万片,假设全台有100家
(这当然是低估很多,实际上派口罩的所有通路应该有超1万家)的门市可以配销这
180万片口罩,平均一间门市分到18000片口罩(如果是用10000家店算,那就剩180片LOL)

假设一间店平均服务2000人(超级低估),照理来,每个人可以分到9片,但问题是“
每个人可以分到”不是这市场的运作方式,这种“到店临柜”的市场的特色就是两个:奖
励有钱跟有闲的人。你可能很有钱,你一到第一个店家,发现这间店有剩10000片口罩,
你就:“咱全买了”,然后再送到对岸这样。第二则是有闲。你可能比较有空,所以
赶在大户买10000片之前到了店里面,所以就抢到了两盒。而这种市场机制下,预期心理
才开始发挥它的破坏力,市场惩罚的没钱又没空的人:就是一般的上班族、劳工,也就是
普通人。(但大家可以想一下,“到店临柜”平时其实是为了服务普通人而诞生的。这就
是Douglas W. Diamond 银行挤兑时所发现的Puzzle的一个诠释:促进效率的因素本身有
创造挤兑的潜力。)
自然而然等你到第一间店的时候,如果你是一般庶民,你发现口罩没货了。这时候“找店
的搜寻成本”就开始影响到你的行为了。假设全台只有100间店有卖口罩,你进第一家店
扑空,你就会找第二家店,这时间跟空间的消耗越高,你就会开始想“万一第二家店扑空
,我就要去第三家店”,又想到万一下周又要再出门找一次,实在麻烦,你就会在第n间
店时,一口气买多一点口罩,以减省下次在出门排队、搜寻的成本。这其实跟张五常提出
的“上河定律”是类似的。我这边用比较正式的说法来定义:此时囤货量是搜寻成本的递
增函数。
让我们比较去“脑补”一下口罩市场发生了什么事:因为刚好撞到过年,市面上补货不及
,有少数的大户出于有钱,一口气扫货,这量不用很高,家有四口,要保一年所需,买个
1000片很自然,只要有1000个大户这样想,1天就有一百万的口罩从市场上消失了。也就
变成了剩下所有人要抢市场上余下的80万片,有些有闲的人先排队买到了一下,假设有闲
的人有1万个,每个人买50片(一袋5片,买10袋)好了,那就剩下的所有“没钱、没闲”
的正常人,抢剩下的30万片。剩下的人又会再抢,因为每一次扑空,都加剧了你下一次要
多买几盒的决心,你虽然没钱、没闲,你也加入了囤货的行列。于是明明市场是够所有人
戴口罩的,从少数人的抢购在“到店临柜、找店困难”的条件下,可以引爆成可能半数以
上消费者无从消费的困境。
好,讲到这里,我的数字都是保守估计,那我们可以开始谈政策了。
1.出口管制是避免市场过度有利“有钱”: 出口管制的本意就是减大户。如果可以进
口口罩的话,出口管制当然不必要。但问题是去年全球口罩的产量概5.6亿片(这数字
可能不准),只要一个大户买1000片,只要56万个大户就可以买全球的口罩买光了。这数
字我个人觉得保守:全球的有钱人少于56万人吗?我还没算上全球的大型组织、公司行
号的团体购买。而台湾未必可以在国际上买到口罩。 另一方面,台湾如果是出口国,代
表厂商要面对全球大户(包括灾区中国),只要多1万个大户来买台湾口罩,基本上台湾
的单子就全倒出去了,而余下国内按照上面的逻辑,“口罩挤兑”现象只会更严重。出口
管制本质上是避免零售市场过度奖励“有钱”。
2.跟7-11等通路合作释出口罩是减少“找店成本”:现在全台7-11大概有5千4百间,加
上其他便利超商,这些超商的特色是够密集,平均你到一间超商的距离不会超过一公里,
刚刚已经提到,“囤货量是搜寻成本的递增函数。”只要减少搜寻成本,就可以减少市场
上囤货的总量。你愿意多出门找,你就不会没事多囤。(作为一个Empirical IO的研究者
,我告诉你如何估计这个函数:如果7-11择一日随机关店100间,我们又有少数人i-Cash
或悠游卡的购物数据,我就可以把“囤货量是搜寻成本的递增函数”的这函数测量出
来给你。或今天有停电随机100间的话,我们也可以取得一样的资讯。)
3.微幅均一涨价
行文下来,我们可以知道,囤货的主力分两群人:大户跟一般人。大户囤货是出于一种“
老子有钱先扫货”的心态,他们并不怕未来买不到,因为一个口罩200万他们未来还是买
得下去的。微幅涨价其实是告诉一般人不要囤货。用常识就可以知道,一般人搞囤货,对
价格很敏感,这实证研究很多了。我们可以想像,万一政府脑弱,还“调降每片口罩价格
2元”,那100片就少200元,那许多一般人囤的口罩量可能是现在的5-10倍不夸张。反过
来,透调涨价格,可以劝退许多信念不坚的一般人,调高2元,买100片就多200元
,我们不清楚现在口罩的价格弹性如何,通常是往下调会爆增消费量,微上调只会减
一些。最理想的是跟7-11合作作随机实验去理解上调的弹性为何,特别是囤货的弹性系数
的估计方法要考虑到动态模型,这我老板的老板之一美国经济学家Nevo有提供方法来估算

常理来,囤货行为比一般消费行为来,有较高的价格弹性,也就是对价格更为敏感
,这也是为何我认为可以再调高一点,但一定要所有门市一起调高,不然人们会为不
同店之间的高低价差去搜寻,又回到“囤货量是搜寻成本的递增函数”这一条,就可
能反过头来又加剧囤货。
回头论“代价”
这些政策的代价,自然是厂商不能出口,而且失去了把口罩以高额价金卖给国外大户的机
会。这很可能不利于口罩厂商的信用(不能出口对他们在国外借贷会有影响,我记得有口
罩厂商有提到这件事),另一方面,这次口罩销售一空的国际狂欢,搞不好会促进口罩制
程的技术,因为我国厂商“闭门造口罩”,没办法学到这些最新的技术,搞不好等“进口
替代”结束之后,反而被其他国家的口罩厂商得稀巴烂,这些代价,目前政府看起来
是没有要处理。
以日本战前的汽车制造业为例,因为战时需求,所以都转而帮军方制造军用车,就无法在
国际上跟其他大厂偷师、学技术,导致战后日本的汽车业有10年以上的惨痛期,所幸日本
战后汽车制造业反对政府实施“进口替代”类的保护政策,直到1970年石油危机,总算在
国际上找到破,扳回一城。口罩跟汽车比起来当然是轻之又轻,但国际贸易会促进学
习跟竞争力的铁律是重之又重。不期待政府明白这些事,但我想从口罩厂商的发言来看,
厂商内部已经有很多心理准备。简单来说,还是看中国疫情的控制程度,如果台湾可以恢
复到在国际上大量进口口罩时,就应该立即中止“出口管制”,让厂商可以去修复这段时
间破损的人脉跟国际市场地位,厂商可能不长进,索性要求政府长期补贴不搞竞争,那政
府要知道要听听就好,适可而止。
(按一:当然我说的东西可能是错的,但我的说法是可以被验证的,只要有资料,就可以
来检证我的说法是真是假,或是不是有什么是我漏掉的环节。我们还是用科学的态度来理
解市场的运作吧。)
(按二:前面有些地方的数字有敲错,有重算,如还有错请再告知)
一方面为推广新知,另一方面要表示我言有所本,还是开一些指定阅读好了(几乎都是
Econ top journal,知识的品质相对可靠,QJE, AER, Econometrica,JPE,AEJ:micro也
是top field journal,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来看:
-谈政府跟社会的关系:
艾塞默鲁与罗宾森,《自由的窄廊》,卫城出版社,2020年一月(已可买)
-谈囤货的弹性估计:
Gal Hendel and Aviv Nevo, "Meas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ales and Consumer
Inventory Behavior," 2006, Econometrica.
-谈零售厂商为何要(或不应该要)uniform pricing(有两篇)
Adams, Brian, and Kevin R. Williams. 2019. "Zone Pricing in Retail
Oligopoly."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11 (1): 124-56.
Stefano DellaVigna, Matthew Gentzkow, Uniform Pricing in U.S. Retail Chain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34, Issue 4, November 2019, Pages
2011–2084
-谈出可以促进厂商学习(有两篇)
Michael J Dickstein, Eduardo Morales, What do Exporters Know?,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ume 133, Issue 4, November 2018, Pages 1753–1801
De Loecker, Jan. 2013. "Detecting Learning by Exporting."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5 (3): 1-21.
-谈OTC market跟银行挤兑
Diamond DW, Dybvig PH (1983). "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id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1 (3): 401–419.
-谈电商为何也要像实体零售一样,避开集中市场式的价格竞争
Dinerstein, Michael, Liran Einav, Jonathan Levin, and Neel Sundaresan. 2018.
"Consumer Price Search and Platform Design in Internet Commer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8 (7): 1820-59.
-上河定律:(google 上河定律 张五常)
-囤货量是搜寻成本的递增函数: 这是我想的,你有资料的话欢迎找我作研究。你可以挂
Co-author。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