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北投威灵顿山庄的美国往事 作者洪德青

楼主: AsamiImai (今井麻美)   2019-12-15 21:03:24
北投威灵顿山庄的美国往事 作者洪德青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0/article/8827
威灵顿山庄,念起来有种老派的发音。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曾祖父曾是挑夫,靠脚吃饭,100年前他挑着扁担,从草屯步行到埔里,走遍了中彰投,所以我也喜欢走路,还走到西贡河与波多马克河。如今往来于水磨坑溪与磺港溪之间,北投靠山,不愁没路可走。
到离家最近的Ubike租车,沿着捷运旁的铁丝网小路,遥想当年的北淡线,遇大业路右转直行,到三合街左转到底,穿过近年来主推大坪数的奇岩豪宅重划区,车停好后,信步公馆路,附近有种时光停留的小镇情怀,路窄窄的,房矮矮的。取道崇仰一路那栋绿色磁砖楼面,上面拼贴著像是大船图案的白字写着WELLINGTON HEIGHTS,攀著山壁的苔藓与藤蔓,就在右手边,夏天路过时觉得一阵沁凉,往上一直走,登高望远,这就是威灵顿山庄的序曲。
美国人心底的台湾童年
之前写《华府跫音》时,为了找资料曾找到一位退休的驻台美军Taipei Air Station部落格,透过这个部落格我才知道,至今有一小群美国人深深怀念台湾。他们的部落格或脸书有好多画质清晰、取景颇优的台湾老照片,记录了1960到70他们跟着台湾一起呼吸的青春年代。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位退役的驻台美军部落格或脸书,都是同样的“爱台”风格。有趣的是当我浏览当年他们在台湾的足迹时,发现天母对他们来说其实没有想像中的重要,反倒是北投的威灵顿山庄,几乎是必提的地点。如此说来,老一辈的美国人对威灵顿的回忆还比天母深。
北投人都知道,威灵顿山庄以前是美军住的地方。但,是哪一种美军呢?关于这个社区的资料,我能找到的并不多,目前有的都是房地产广告的豪宅话术。而我从这些美国老兵的部落格里,看到了威灵顿山庄的片段往事,也让人想到北投长期以来都被温泉形象垄断,好像只有日式风格,只有泡汤文化,忘了它曾有非常洋派美式的一面。
威灵顿山庄约建于1960年代,这里200多栋、每栋100~200坪、红瓦白墙、家家有壁炉的美式社区,全盛时期总人口将近千人。住在这里的美国人,都是总部位于华府的美国国际开发总署(USAID)派驻越南的家眷,爸爸们平常都在越南上班,有的在西贡,有的在岘港,有的在芽庄,每隔6周才能休假飞来台湾,再驱车上威灵顿山庄与家人团聚。所以早年的威灵顿山庄其实是个妇幼特区,男人并不多见。
当年住在这里的美国小鬼,如今都成了中年阿桑,直到今日,还是有人不断在网络上怀念威灵顿山庄,也算是另一款的美国版湾生。每当有人回到台湾,走访童年故居拍照时,大家就会争相回味:
“小时候常爬到对面岩石裸露的狗头山(Doghead mountain,今日军舰岩)看台湾人拍古装片,好想再回去爬一次……”
“雨天时,我们在警卫室前方那两个日本陆军留下的马蹄型洞口躲雨(现已被水泥封起),等待台北美国学校的校车来接……”
“13岁时爸妈带我去麦考利海滩(McCauley Beach,今日新北万里),我在那里学会了冲浪,我在台湾度过美好的童年……”
“我们几个小鬼曾跟当地警察借摩托车,从陡坡往下冲的闯祸举动,非常难忘……”
“捏面人小贩时常推着脚踏车进入社区,是最受欢迎的台湾文化活动……”
“台风与地震把我们威灵顿家的阳台都毁了,房子倒了一半,记忆深刻……”
“我们位于崇仰九路的家地点最高,视野辽阔,曾借给电影公司当场景……”
“爸妈雇用了一对台湾夫妻帮佣,还有园丁,最神奇的是有一位没有什么缝不出来的女红……”
“我记得以前威灵顿山庄并没有游泳池,现在回去游泳池倒成为台湾人必备的室外家具……”
离开黄金年代之后
1979年台美断交后,美国人撤出,威灵顿山庄的黄金年代也宣告结束。后来,这里变成派驻台湾的外籍人士或台湾上市柜公司大老板们喜爱的高级住宅区。我从绿意盎然的崇仰一路慢慢爬到最高的崇仰九路,俯瞰整个山庄,在俗称情人庙的照明寺歇脚喝水,不少日本人在寺里的小木牌上写字祈祝,其中也有台越情侣的爱情留言。
必须说,威灵顿山庄的大环境真的不错,望向军舰岩、观音山、关渡平原,可以想见夜景必定是钻石级的璀璨美丽。但小环境部分,社区建筑风格已不似当年红瓦白墙的一致美感,有些房子还散发一种“随人顾性命”的感慨,连续高升的陡坡与转弯,即便驾著名车,想必也让日常进出时不易放松。
下次你从捷运奇岩站往山上的方向看,一大片的威灵顿山庄就在那里,它见证了半世纪前台湾、越南、美国的紧密关系,而我的移动与书写,刚好横跨了这三个国度,因为这份巧合,所以在这里特别写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