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从台湾的第三势力焦虑,看柯文哲“绿蓝

楼主: vikk33 (陈V)   2019-11-29 10:50:23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从台湾的第三势力焦虑,看柯文哲“绿蓝转换”的策略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xDoyA5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关键评论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文:江昺仑(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生)
柯文哲为了拯救他的民众党选情,近期砲火全开,跟民进党、时代力量及亲民党隔空驳火
。但根据数据分析,柯文哲研制的原子弹并没有发生预期效果,网络声量持续走低。
柯文哲从五年前台北市长选举开始,一度成为绿营与中间选民的明日之星。但这几年却选
择跟绿营全面开战,而其言辞大走偏锋,也逐渐失去中间选民的支持。最后民众党不分区
名单出来后,甚至还被吴敦义认证为泛蓝政党。
柯文哲这一路走来,战略究竟为何?逐渐往泛蓝靠拢,是否是政治判断上的失误?
其实不然,柯文哲的盘算并没有走钟,扣掉他失控暴走的发言不管,战略可以说是十分理
智。甚至可以说,柯文哲以及民众党的战略,是精算了未来五年的盘势,所做出的精准操
作,只是时局变化很快,他自己调整不过来而已。
为何如此,这此我们就要逐步分析并解构所谓的“白色力量”。
(一)台湾的第三势力焦虑
台湾过去只有国民党一党独大,其他小党都是花瓶。但自从八〇年代社会运动蠭起之后,
反国民党势力于1986年组成了部落联盟——民进党之后,台湾政坛就逐渐形成了两党竞争
的型态。过程中虽然有新党、亲民党及台联等政党诞生,但始终无法壮大,甚至经常出现
被边缘化的危机。
手机品牌喻两党 宋楚瑜:我是iPhone
Photo Credit: 中央社
会出现稳固的两大党竞争,最大的因素就是政治制度。台湾是总统由选举产生(行政院长
由总统直接指定,所以是具有台湾特色的半总统制)。总统选举的门槛非常高,非政党推
荐要28万份连署书(选举人数1.5%),还要缴100万保证金,连署过关还要再缴交1500万
保证金,所以像是吕秀莲就挑战失败。
而又因为台湾总统跟国会选举是合在一起的(美国是分开),小党及无党籍的总统候选人
,也一定要确定能跟多数国会立委合作,否则可能陷入政治僵局。再加上国会选举是单一
选区两票制,加上2004年宪改国会席次减半,国会只有113席(区域73、不分区34、原民6
),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总统及国会选举几乎都会形成两大党之间的竞争关系,小党空间
非常有限。
当然目前修宪非常困难,先不谈内阁制或国会席次等改革议题,光是开会门槛就一定要有
四分之三以上的立委出席,也就是说只要29席立委就能否决修宪议案。所以台湾的政治制
度,目前要依靠修宪来改革,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这样的政治环境,很容易引起民众反感,因为台湾的政治光谱很纷杂,有性别、阶
级、族群及统独主权等的诸多象限,分歧非常大,两大政党很难兼容选民的诉求;另外就
是选民总是容易对执政党不满,所以国民党及民进党轮流执政后,社会大众对这两党都不
够满意后,就会出现“蓝绿一样烂”的想法。
所以一直以来,政坛菁英都有过组织“第三势力”的尝试。以泛绿阵营为例,就是不断拆
分出对特定议题有强烈主张的小党,诸如从环境议题起家的绿党(王浩宇掌舵前)、以台
独为首要目标的基进党、重视分配问题的社民党、及台联等等政党,但这些政党都有自己
的政治议程,希望跟民进党做出区隔。
在此做个小整理,部份台湾人认为需要第三势力的理由:
不满两大党执政成果,认为大党的结构僵化,希望有个可以制衡的新势力
特定议题上不满两大党,希望可以有代表特定议题的势力,如环保或性别等
对于两大党失望、冷感或不熟悉的选民,希望可以有比较“中立”或“清新”的势力出来
(二)白色力量的诞生
台湾社会自从民主化之后,许多非两大党的政治人物都有过“领导第三势力”的梦想。第
一次最接近的是宋楚瑜的亲民党,最多曾经拿下国会两成的席次(2001),但亲民党受限
于宋楚瑜的发展,以及其路线跟国民党难以做出差异化,所以逐渐衰弱。
而正式以“第三势力”为理念的,是2008年的“第三社会党”,由周奕成、杨伟中、林为
洲及江宜桦等少壮派人士组成,以超越统独与族群隔阂为号召。但或许成员偏向菁英份子
,竞选过程也比较类似社运模式,所以最终没有获得国会席次,政党后来也停止运作。
亲民党跟第三社会党可以做一个研究:前者是具有群众魅力的宋楚瑜出来组党,却没有突
出的理念价值,所以开高走低;后者是由一群少壮政治菁英,因理念相同而合作组党,却
缺乏有群众魅力的领导人,所以连票都开不出来。
这里可看出一个大略的趋势是:要成为有影响力的第三势力,先决条件就是要有一位具有
群众魅力的领导人。而价值理念虽是次要,却能确保票源不致流失。
亲民党跟第三社会党相继失败后,2014年,因为马英九执政晚期发生三一八运动等纷扰,
重挫了国民党的声势,此时柯文哲以“政治素人”形象横空出世,在年底击败了连战之子
连胜文,以57%的支持度获选台北市长。
j7z6gngphsgnjharkkm85ciiavg140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回顾柯文哲参政历程,他是在2011年卷入台大医院爱滋病器官捐赠事件,被卫生署及监察
院指控为有“严重管理疏失”,引起柯文哲强烈的不满,认为政府在追杀他,他当时说:
“马政府不要逼我失业,如果让我失业,我就去选台北市长。”一开始像是玩笑话,但
2014年1月柯文哲真的以无党籍身份宣布参选,该年3月到4月发生三一八运动,9月爆发香
港雨伞运动,外部的政治局势,加上他个人独特的“白目”魅力,加上一时之间成为了全
台最受欢迎的政治新星。
柯文哲之所以成为明星,甚至引起外溢效应,就是基于上述民众“期待第三势力”的理由
。台北市的选民对于执政党(国民党)已经非常厌倦,加上国民党提名的是连胜文,叠加
引发民众对于权贵的反感,更难得的是,柯文哲并不是民进党提名。虽然当时柯文哲跟民
进党合作密切,民进党也放弃提名,礼让柯文哲,更派遣许多幕僚暗助选举。但柯文哲的
竞选招牌毕竟没有民进党的徽章,这就提供了台北市的泛蓝、中间选民一个“投得下票”
的理由。
另外由于柯文哲是医生,台湾人素来对于医生白袍形象非常有好感,一方面柯阵营又强调
自己不属于蓝绿任何政党,所以就以“白色力量”来包装,而白色,也就一时成了台湾第
三势力的代表色(时代力量当时尚未成军)。
(三)蒋经国与他的白色年代
柯文哲一开始是以墨绿形象登台,但他为了向中间选民表示善意,在2014年9月第一次发
表“蒋经国是台湾的政治典范”的言论,当时有些绿营支持者开始产生迷惑:“究竟柯文
哲的价值立场是否与绿营接近?”可说是柯文哲要摆脱墨绿形象的开端。
后来,柯文哲在高票当选台北市长之后,发现到中国国民党因为本身结构的僵化,势力已
经逐渐萎缩,而多数对国民党失望的民众,并不会因此倒向民进党,反而形成一股游离的
“中间选票”,人数可能将近三成到四成,可能是未来选举的关键族群。
简单来说,国民党正在走下坡,白色力量就是要去抢从国民党脱离出来的选票,以及对于
生活不满的浅绿选票。所以柯文哲就渐渐与过去的“墨绿”选民切割,要成为中间选民的
共主。
为了取得主流中坚人士的支持,柯文哲就打出了蒋经国牌。
为什么是蒋经国?因为台湾主流社会普遍对蒋经国都有好感,特别是那些大约在50到70岁
左右的“战后婴儿潮世代”。这个群体目前是台湾社会的中坚阶层,在财富及社会资本方
面,都占据了非常关键的位置。
这个世代的人并没有受过日本时代教育,也没有战争经验,从小就是在贫苦的战后复苏社
会下长大,接受的是蒋介石控制台湾最严厉的时期的国家教育。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忠贞爱党的部份外省人之外,一般台湾大众对于蒋介石好感度并
没有这么高。因为蒋介石主政时代(主要是1950年到1972年),除了是战后最贫困的时期
外,更是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蒋介石的统治风格非常强势,将内战状态强加在全国人
民身上,加上战后二二八等新仇旧恨,导致社会气氛非常低迷。
AP4111191120 蒋介石与蒋经国
Photo Credit: AP/达志影像
可是到了蒋经国1972年当上行政院长之后,国民党局势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蒋经国开始
改变他父亲的政策。首先废除肥料换谷,减轻国民负担;接着推出十大建设,代表国民党
已经将重心从“反攻大陆”暗自转移到“建设台湾”。这是很重要的转向,因为国民党原
本的政策都是为了配合内战状态所制定,所以并没有把太多资源投入到基础建设,对于农
村农民也是采取内部掠夺的一个方式。蒋经国让台湾脱离高压的战时体制,得以将投资重
心移到工商业部门上面。
所以蒋经国的本土化政策,可以说确保了国民党在1970到80年代对内的稳固地位,由于经
济快速发展,稀释及转移了台湾人在政治上的不满,主流大众对于国民党政府仍然抱持支
持的态度。
这段期间,也是战后世代成家立业的的时代,他们从小时候住在土角厝、三餐吃蕃薯签粥
、打赤脚上学,进入到一个开始能购买电视机、电冰箱,甚至开始住进水泥楼房的时代,
从劳工到军公教的收入都连年飙涨,这一切经济上的转变,都让他们感到自豪,对于“白
手起家神话”及“努力就有收获的谬误”深信不疑,甚至产生了“极权带来社会稳定,也
带来经济发展”的不当想像。
所以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学校教育是苍白的。学生不被允许拥有自主思考的能力,脑
袋除了塞课本内容外,其余是一片空白,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合作教育、多元史观、性别教
育、族群平等相关的教育。联考就是优胜劣败、弱肉强食,其余价值体系(美学及体育等
等)毫无意义。
柯文哲是那个时代长大的,就是当时苍白教育下最成功的典范。所以柯文哲经常出现对于
女性、对于其他族群的偏见,以及对于社会运动的下意识排斥,认为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国
人,都是来自于当时的社会氛围。
柯文哲其实不是个案,他只是反映了该世代台湾人,对于蒋经国时代一往情深的普遍情怀

所以柯文哲要吸收国民党衰颓之后的票源,甚至要取代国民党成为与中共对话的窗口,最
理性的战略就是走蒋经国路线。这一点,我们发现柯文哲立场从2014年到2019年变化无常
,但支持蒋经国的观点是从来没有变过的,他甚至在今年8月19日回应香港局势的时候,
说出“建议习近平学学蒋经国”,用“蒋经国”来模糊焦点,杰出的一手。(备注:“世
代因素”只是对主流进行粗略的描述,并非每个战后世代的台湾人都会这样,还是会从教
育背景、个人反思及社会身份有着不同的差异)
(四)天下大乱,情势大好?
柯文哲的战略其实一开始非常正确,他虽然踩在蓝绿之间,奉行蒋经国价值,但透过新兴
的媒介技术,仍然可以取得社会不同阶层的认同。所以不仅是中间选民对于柯文哲有所期
待,连相对不关心政治的年轻族群都被“圈粉”。
例如2017年台北世大运期间,柯文哲和许多网络热门“YouTuber”(网红)合作,拍了一
系列短片,成功获得年轻族群认同。有次柯文哲在田径赛道上试跑跌倒,成为热门的网络
“迷因”(meme);还有在脸书上呛“你和那些反年改团体”为王八蛋,更是引发网络热
议,声势达到高峰。
特别当时是在蔡英文执政前中期,因为年金改革、婚姻平权、劳基法修法等事件,民进党
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不仅保守派与中小企业主不满,连劳工及知识分子都怨声载道
。柯文哲此时保持冷眼旁观,时而插科打诨,成功吸收了游离中间选民以及浅绿的选票。
如果柯这一盘棋局稳当地下手,说不定很有机会直接挑战2020总统宝座。
不过2016到2018年的北农事件,却先打乱了柯文哲的布局,首先是柯文哲与与云林张派的
韩国瑜私下合作,打算卡住北农总经理宝座,于是爆发争议。当时韩国瑜先后与王世坚、
段宜康及陈吉仲等人舌战,刁钻油滑的言论变成关注焦点,也就是“韩国瑜风潮”的起始
点。而柯文哲一开始力挺的韩国瑜,在2018年却变成抢走柯文哲风采的天王,也拉抬了国
民党的选情,抢走柯文哲的中间票源,这是柯文哲始料未及的。
韩国瑜推荐嘉义县市立委参选人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而北农总座原本是新系要推蒋玉麟上台,与柯文哲周旋后破局,最后双方共识推派争议较
小的吴音宁。但从此柯文哲与新系就出现龃龉,自此双方裂痕越来越大,在2018年的吴音
宁事件当中,柯文哲对吴音宁的强硬态度,也让民进党支持者大感不满,加上“两岸一家
亲”言论,于是民进党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自推人选,造成柯文哲与民进党正式决裂,让绿
营的基本盘回归。
2018年台北市长,丁守中拿到40.82%的选票,可看成台北市的国民党基本盘,柯文哲拿到
41.07%,是浅绿及中间选民,姚文智17.28%,是民进党的铁票盘。所以柯文哲选完会如此
气急败坏,他没想到韩国瑜让国民党的支持者回流,而绿营基本教义派又扯他后腿,让他
差一点翻船。
2019年的开局,柯文哲推断民进党可能无法连任,所以不愿和蔡英文和谈,他盘算如果将
蔡英文困在基本盘里,他继续抢攻国民党的选票,如果国民党提名朱立伦或吴敦义(当时
韩国瑜说不选),那么他抢攻总统宝座的机会非常大。
可是柯文哲发生第二次失策,他没预料2019年年初习近平一国两制谈话,蔡英文强硬反驳
,转守为攻,苏贞昌的行政院团队找回执政节奏,加上香港爆发反修例运动,让蓝绿局势
逆转,让柯文哲的“Plan A”失效,他只好紧急用“Plan B”、“Plan CDE”来因应,原
本年初第三势力的空间很大,但在内忧外患之下,柯文哲的空间被限缩,组党后的民意也
远不如预期,最后竟然沦为要跟黄国昌争不分区选票的地步。
总结来说,天下大乱,对于“白色力量”并不太好,特别是柯文哲原本想打出“统独假议
题、蓝绿一样烂”的牌,但中美白热化的冲突,以及台湾人对于一国两制的焦虑,让柯文
哲的策略全盘失效。
(五)小结
虽然柯文哲嘴巴上说:2020选举只剩垃圾时间,但白色力量会就此罢休吗?其实柯文哲退
出本次的总统选举,只留不分区的盘,而且依旧不断对民进党发动攻势,企图拉回中间选
票,我们就可以看出柯文哲还是希望保有实力,以待四年后再战的。所以民众党的主色,
并不是白色力量的白色,而是主攻“蓝绿色”的“Tiffany蓝”(恰好民进党也换上中间
温和的“湖水绿”)。
首先,柯文哲要继续找到2022年台北市长的接班人,可以继续与他合作,保他2024上位。
黄国昌或许是个人选,很符合第三势力与白色力量的战略考量,但黄国昌与时代力量的不
确定性太高,所以这部份先按下不表。其次就是柯文哲看准韩国瑜如果这次惨败,或许已
难再战,下一次的国民党可能就推派侯友宜或郭台铭,这两人的群众魅力都不强,有足够
机会可以抢回中间选票。民进党的部分,如果是偏基本教义派的赖清德,那就比较容易对
决。
所以简单说,柯文哲就是要利用未来这几年的时间,把国民党的票拉回来,未来如果能接
收奄奄一息整组的国民党更好。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柯文哲一直都有理性的操作,逢低
大量买进国民党概念股是正确的,只是他操盘的速度跟不上局势变化而已。
所以吴敦义故意放一枪说,台湾民众党也是“泛蓝”的,就是要把民众党变成“小蓝”,
确保柯文哲挖不走太多墙脚。
吴敦义:不分区名单绝对公正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讨论到这里,柯文哲的“不蓝不绿”已证明是失效的战略,组成“第三势力共主”的梦想
暂时也是无法如愿以偿的。未来如果中国因素更加严峻,那么柯文哲将会被推到更靠近泛
蓝阵营的一边去,届时也很难避免被边缘化的命运。
跳脱出来,对于台湾而言,比较理想的趋势是:假设泛蓝势力衰退,民进党温和派和左派
等等路线的矛盾就会扩大,届时由绿党、社民党及基进党承接本土左派的角色,而民进党
就变成如日本自民党一样保守稳健的亲美政党,与诸多小党保持开放的竞争关系,或许会
是比较健康的发展。
4.附注、心得、想法︰
其实柯
只是脱离不掉自己只是个被戒严跟联考驯化的人格而已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