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Ming-sho Ho

楼主: vikk33 (陈V)   2019-07-31 11:34:54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Ming-sho Ho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www.facebook.com/mingshoho/posts/10219311324204170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fb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认同研究]
为什么离开了台湾,才越觉得自己是台湾人?
在离开波士顿前两个月,我访谈近三十位年轻的台湾人,关于他们旅居、移居国外的想法
与经验。
先讲结论:在年轻世代,你大概不会遇到自称是Chinese的台湾人,但是变得主流化的台
湾人认同,并不意味着支持台独等特定的政治立场。
明报的文章有paywall,我将原先的初稿附贴如下:
在晚近的反送中运动,移居国外的香港人积极串连,在6月9日总计有12国29城发起了同步
声援活动。2014年的雨伞运动声势浩大,但是却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行动,相对地,同一
年的台湾太阳花运动,则是在3月30日出现了17国49城的全球接力声援。与香港相比,台
湾的移民人数较多,长期戒严统治带来了较为沈重的政治打压,也因此旅居海外的台湾人
早在六○、七○年代就组织了各地的联谊性质的同乡会,与从事政治倡议的台独组织。
移民是重大的生命历程转折,在陌生的环境展开人生的新页本来就要面临各式各样挑战,
因此,移民成立互助团体,甚至演变成为自成一格的族裔社区与经济,本来就是常见的现
象。然而,比较特别的是有些移民团体仍是心系原生地,他们不只是试图保持原先的生活
方式与文化,更积极关心母国的政治局势,从事各种倡议取向的社会运动。研究民族主义
的大师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创造了“远距民族主义”(long-distance
nationalism),来描述这一类的由海外移民发起的政治活动。在过往历史,美国的爱尔兰
人、南非的印度人、散居日本、美国、欧洲的台湾人都发起了这种远距民族主义的活动。
老移民、新移民
战后台湾的移民形态很多元,有些甚至不是出自于自愿,或者根本不自认为台湾人。二二
八事件之后,有些人为了逃避国民党的追捕,被迫移居冲绳或其他地方。有些逃离共产革
命的外省人跟随国民政府来到台湾,原本没有久居的打算,也不相信这个风雨飘摇政权能
持续下去,因此很快就将全家搬离台湾。相对于这些较少见的案例,台湾人开始以较有规
模的方式移民海外始自于六○年代,尤其是前往美国的留学生。在当时冷战东西方阵营对
峙的结构下,台湾人容易在美国求学与就业,再加上台湾的政治前途不明,工业化仍处于
起步阶段,因此,很多年轻人就持着单程机票走上离乡背井的道路。
早期留学生通常有这样共同的经验,他们得提防国民党布建海外的职业学生,因为某些言
论或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就被列入黑名单,许多人甚至在父母过世时,无法返乡奔丧
。也由于呼吸到自由的空气,他们获得了政治启蒙,看破了国民党的“反攻大陆”神话,
更加强化自己的台湾人认同。有些人特意在家不讲中文,他们下一代的台语与英语是一样
流利。尽管台湾早旧已经历了本土化与民主化,有些老移民坚持不与台湾政府的驻外单位
合作办活动,因为他们仍记得过往的迫害经验。
八○年代以后出生的千禧世代成长环境不同,在移民之前,他们所认识到的国民党已经不
再是具威权镇压性格,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也不再是外来政权的象征。然而,也由于长
期的“国语政策”,年轻的移民即使怀抱强烈的本土认同,他们的台语通常不太流利。世
代尽管有差异,却有个共同的移民经验,越是离开台湾,才越是重视自己的台湾人身份,
更会积极强调自己不是中国人。
在离开台湾之前,日常生活的情境鲜少有机会促成自身认同的讨论或反思,因为台湾人的
身份是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少台湾人厌恶蓝绿恶斗,这些人倾向认为讨论台湾的主体性
或主权就是涉及统独,是政治议题。但是一旦跨出国门,面对各种关于签证、移民审查、
入学、保险等规定,即使再怎么不关心政治的台湾人,也肯定会在国籍字段填上“台湾”
;“中华民国”通常是不存在的选项,如果动手填入,反而自找麻烦,还要花费一番工夫
来解释。
国际社会的运作机制原先就是默认“一边一国”,没有清楚认同的台湾人必得很快熟悉这
套游戏规则。此外,尽管台湾已经有不少的陆配、陆生、陆客,但是台湾人到了海外,才
有更多的近身接触机会,他们才更加意识到原来自己与他们有所不同。一个常被提到的经
验即是,当海外台湾留学生不经意地提到“你们中国”、“我们台湾”,原先与中国同学
建立的友谊就濒临破碎。有些台湾留学生更曾面对不友善、甚至具有攻击性的言论。有些
中国学生反而是基于善意,他们自发认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将台湾人当成自己的同胞。
无论是具有敌意的挑衅,亦或是软性的“吃豆腐”,遇到这样的不愉快,大部分的台湾留
学生通常是选择了保持距离、避免深谈的因应策略。
“让世界看见台湾”
年长一代的台湾移民面临的国民党政权的打压,他们长期投入海外民主运动,出钱出力,
毫无怨言;然而,年轻的移民更是更深刻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于台湾国际地位的打压,因此
,“让世界看见台湾”成为了海外台湾年轻人的共同心声。王建民、陈伟殷等表现杰出的
运动员成为“台湾之光”,吸引了广大的支持球迷,即是呈现了这样渴望被承认的集体心
态。
在晚近,同性婚姻成为台湾十分受到关注的议题,支持婚姻平权呈现巨大的世代差异。二
十几岁的台湾人有近八成是采取支持的态度,年龄越大,态度则是越趋于保守。因此,对
于海外的台湾年轻人而言,参与旅居各地的同志骄傲游行,也俨然成为他们表达自身的认
同的重要管道。在这几年来,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巴尔的摩等同志骄傲游行开
始出现了台湾人组团参加。尤其是今年五月,台湾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正式成为“亚洲
第一”,这份光荣感更成为了台湾认同的重要成份之一。
此外,移民组织的运作形态也随时间有所改变。老派的社团招募新成员或干部,是透过“
照顾”新来移民的方式,例如提供安顿的建议、或是在感恩节准备丰盛的餐点,款待无法
家人团聚的留学生。这情充满人情味的作法随着个人主义价值的兴起,越来越少见了,新
一代的台湾人不想缴交会费,成为正式的会员,他们仿佛认为会员身份就是一种拘束。新
兴的海外台湾人社团都功能性或专业性为主,例如以电子产业或是生医产业为主的结社。
“哲学星期五”是约十年前在台北所兴起的一场演讲活动,讲题非常多元包括了政经时事
亦或是人文议题,主事者是一群协助联系、宣传、纪录的志工,讲者通常不会收取费用。
“哲五”活动鼓励听众的参与和讨论,而不是讲者的单向呈现,也因此在这十年来拓展了
公共思辨的空间,许多晚近台湾公民运动的参与者也是在哲五的场合受到思想的启蒙。哲
五不只是在全台湾各城市遍地开花,更延伸至海外台湾人的聚集地。相对于传统社团,哲
五活动的参与具有弹性,都是透过网络社交媒体公告,而不是打电话一一告知,就算没有
出席也不会有心理压力,如此反而形塑了一群对于公共议题有兴趣的台湾人社群。
第二代台湾人的寻根
海外出生、具有外国国籍的第二代移民也是海外台湾人社群的重要成员,与大学毕业后才
出国的留学生相比,他们的生命轨迹有明显差异。第二代移民,有时还包括号称一点五代
的“小留学生”,通常没有太深刻的台湾经验,在上大学之前,往往是忙于学业,或是融
入主流文化,因此不太会关注自己的少数族裔背景。
在大学阶段,许多第二代移民开始想要了解更多的家庭背景,有些人在选修了关于亚洲或
中国的区域研究课程,或是参加校园里的台湾同学会。通常第二代台湾人能谈的话题都是
与日常生活相关,例如美食、夜市或是周杰伦的音乐。也有些人不满意只停留这些表面的
层次,希望能知道更多的历史背景,因此他们会去阅读相关的作品,例如同样是第二代台
美人作家杨小娜(Shawna Yang Ryan)的《绿岛》(Green Island),或是以取材于真实情境
的影像作品,例如动画《幸福路上》、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第二代移民对于移
居国的理解远超过台湾,如果要提升他们进一步的兴趣,则是从当地的议题出发。举例而
言,美国这几年来也出现拆铜像的政治争议,这是与持续延烧种族问题有关,因此,如果
从美国的晚近事件来谈台湾的转型正义与白色恐怖,也较能唤起更多的共鸣。
第二代移民的中文阅读能力普遍不佳,很多时候,他们对于台湾的理解是侷限于主流英语
媒体的选择性报导。因此,一旦被问到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或是其他相关时事,他们不见
得能答得出来。有鉴于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针对第二代移民的英语媒体,例如
Ketagalan Media、New Bloom等,其报导内容特别着重于社会运动与其他进步政治的议题

更多元的台湾认同
在以往,海外的台湾人认同是具有深厚的运动性格,其人数虽然少,但却是支撑起远距民
族主义的重要力量。到了较年轻世代,台湾人认同不再带有浓厚的历史悲情,甚至不一定
是带有特定的政党倾向。我曾遇过柯文哲与郭台铭的年轻海外支持者,他们一样宣称具有
强烈的台湾人认同。
很显然,随着台湾人认同越来越主流化,其内部差异也必然随之增加,这也反映了在政治
议题态度的分歧。尽管如此,台湾人认同还是打造出不同于“中国人”的社群,这也是为
何太阳花运动、香港反送中运动等事件特别容易凝聚海外移民的向心力,因为其彰显了台
湾所共同面临的外来威胁,共同的台湾人认同能够化解、超越其他议题的差异。
4.附注、心得、想法︰
其实这就是
想像的共同体形成的一种典范阿
只有靠共产国际跟搭全球化顺风车
的中华费拉伪民族
才花一万年都搞不懂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