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民主是选贤与能吗?

楼主: vikk33 (陈V)   2019-07-19 17:08:09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民主是选贤与能吗?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yqQE2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思想坦克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前几天是解严第三十二周年纪念日。1987年的7月15日,前总统蒋经国宣布解除长达38年
又56天的戒严,这也是至今全世界最长的戒严令。
自三十二年前的这一天开始,党禁、报禁解除,“民主”、“自由”、“人权”等字眼开
始频繁进入人们视野。台湾民主化的历程,这几个词汇经常成为各项诉求中强调的核心价
值,加上台湾深受美国文化影响,不过一代的时间,“民主”好像已在台湾生根,变得跟
呼吸一样自然。
然而,你口中的民主,和家中亲族长辈口里所说的、社群媒体上热烈讨论的,是不是同样
的东西?同一个词汇,有否可能承载的是几种价值体系下,完全不同的想像?
随着公民教育的普及,以及历经多次自由选举、两次政党轮替后,多数民众已经认知到,
民主不是只有投票而已,还包括了解候选人的政见、价值观、对重大议题有独立思考的能
力,并且持续监督民选政治人物。然而,我们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一票投给谁,或一
位民选首长是否适任?
最大的误区,恐怕是所有新闻留言、论坛、社群媒体在讨论民主时,最常出现的四个字:
选贤与能。
民主就是选贤与能?
这四个字出自《礼运大同篇》,谈的是君主禅让或选择继任者的标准,与近代民主的观念
和价值毫无关系。然而,它却切中了台湾文化中,对于如何处理众人之事的理解,以及选
拔“仁德者”作为众人之事的治理者、仲裁者的期待。
西方近代民主理论奠基于为保障自身权益下,挺身对有权力者的抗争行动。因此,围绕着
民主制度与随之而生的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权力的制衡,特别是透过法治节制政府对
权力的使用。因为相信所有权力必然导致腐化,任谁坐上这个位置都一样,因此最重要的
是设计出一台能有效防弊的收银机(制度)。
在深受特定观点下的儒家观念(圣王、道统)影响的台湾,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是:选
一个对的人去坐那个位置,而什么是对的人?就是“选贤与能”。当年在国编本课本《哲
学家皇帝》(陈之藩)一文的推波助澜下,柏拉图的理想国与“选贤与能”从此深入人心
,再加上每次选举,总有候选人与媒体不断提及,仿佛这天生就是民主时代我们选择和评
估政治人物的标准。
西方近代民主理论的根基是对人性的不信任,而“贤”与“能”却正好相反:只要选出一
个对的人,问题就解决了。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文化脉络,这四个字一直被当作是民主的
要件,深信不移。换言之,很多台湾人心目中的“民主”,是“我要用选票为自己选一个
包青天、选一个对我好的父母官”。
贩卖人设还是辩论价值理念?
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二十年重要大选对候选人的各种“人设”,更可以看出这样的文化脉
络如何影响着台湾选民的选择:“马英九清廉”,“宋楚瑜爱民如子”,“韩国瑜来高雄
只带了一瓶矿泉水一碗卤肉饭”。
陈水扁当初宣传自己是三级贫户之子,要争的也是这一个“贤”,这也是为什么当他的家
人疑似收贿的新闻一出,会引爆这么大的社会怒气,因为他违反了“贤德”这样一个被认
为是统治者的必须要件。
再举一个外溢的例子,凡是被发现有婚外感情关系或性关系的公众人物,从立委议员、专
业官僚到演艺人员,都要出来向社会大众鞠躬道歉。哪怕我们明知那只是他们家的私事,
但正因儒家文化下一脉相承、对于社会或公共责任的定义与想像,私人德行决定了你是否
有为公众服务的资格。若在贤德一事上有亏,你的能力会连带被怀疑、专业会被否定。
在这个文化脉络下,宋楚瑜这样的政治人物自是又贤又能,因为他懂得怎么运用权势来“
为百姓谋福利”。选民期待的“能”并非“遵守程序正义、在法治规范下发挥自身专业所
长,以进行公共服务”,而是“突破各种框架、骂官僚电属下,以求有效解决问题”。这
个效应在不少柯粉身上是一模一样的:“他是个好人,只是不太会讲话,但会做事就够了
”。
反观蔡英文,不少政治圈工作者都曾无奈摇头说她很难“行销”,因为她“很无聊”,她
缺乏台湾人喜欢的特质。特别是身为一个未婚、没有生育的专业女性,能与贤德连结的“
好妻子、好母亲”这些人设,她通通都没有。对她最常见的攻击则是“有钱人家的大小姐
”,这个形象是骄矜的。当这个形象确立了,对许多人来说什么外交谈判能力、国家财政
改革的需求通通不重要,因为就算那些要做,也不能由一个不贤德的人来做。
近半年蔡英文的声望从谷底反弹,不只拉回了原本的支持者,还靠着对形象的翻转重新圈
粉。这些新的“人设”乍看之下是进步前卫的,但核心不脱一件事:让人觉得蔡英文也是
一个容易亲近的、有趣的人,唯有这样,民众才会相信她是一个“好人”,才有可能进一
步信任她。
这或许是政治工作者台湾迈向更健康、健全的民主之路上,不得不为的过渡,却也显示我
们离就事实和观点好好交锋的启蒙政治,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什么是“政治”?
除了“选贤”之外,我们对于政治的想像,又是如何不同呢?细看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
很多东西不尽然是世代差距,而是不同价值体系的对撞。
好比对政治人物的期待,有些选民相信选出一个“对的人”(仁德者、圣君)自然就会做
出对的事;有些选民则在意一个候选人有没有核心信念、这些信念是否是自己所认同的;
有些选民在意的是从政者的诚信问题、是否从一而终;但另一群选民可能更在意一个民选
首长有没有认错的能力、是否会从错误中反省、学习。
再次,拜三民主义与党国教育之赐,许多人深信政治就是“治理众人之事”。然而,“治
理”二字已默认著一个优序关系,正因如此,我们对政治人物才会有“贤能”的期待,我
们认为仁者自然就会公平,会为群众做出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众人之事”?
台湾人对“众人之事”的想像,首先是从家族和村里而来。
不论是因为耕作的劳力需求,还是儒家重视宗族的特性,家族和村里的长辈(过去也多半
都有亲戚关系)决定了生产顺序、资源分配,当然也要负责排解纷争。家族比较繁茂的,
德高望众的长辈就成了地方头人,兄弟分家怕长辈不公,那就把各家长辈都请来当“公亲
”。这正是许多人潜意识中对“政治”的理解,而这些公亲们,也成了他们心目中理想政
治人物的原型。
于是,政治对于很多人来说,等同于“乔事情”,越会“乔”的人,就越是政治人才、越
能成为被倚重的政治人物。然而,在民主政治理论的定义中,政治却是“一群人一起做出
决定的过程”。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原本这一切有机会透过校园民主、社团自治、社区管理委员会等小
型社会单位,去深化和扭转。然而在升学主义、一窝蜂考研究所的风气中,公民课一向只
是装饰,大学的社团也不过是个兴趣抒压之处,顶多学习一点职场所需、处理人事的“眉
角”,谈不上什么共识凝聚、协商、说服、妥协与行动。
这种对于政治的理解,也让人们将面对私领域的态度,带进现代的公共领域中。人们没兴
趣区分事实、立场、意见的不同,面对议题时,永远拿出直觉式的观感,再用现代词汇包
装一下,就成了满坑满谷、泛滥成灾的“公共讨论”。
至此,我们应该了解到,选贤与能四个字的内涵与民主无关,甚至是反民主的。当选民以
此作为原则在进行投票,甚至以此为基准来衡量政治责任的时候,就可能为民主制度的运
作带来灾难。
仍值得乐观以待
虽然至少有两个世代曾被“选贤与能”的观念洗过脑,但随着资讯开放,人们也渐渐明白
政治人物需要监督,同时也开始理解,民主也是关于各种个人自主与利益的选择。
作为民主新生儿,加上众多新兴民主国家碰到的历史因素,台湾还没站稳脚步好好走路,
就已经碰到和老牌民主国家相似的挑战。然而,我们成长的速度已是非常快速了。
不过十多年前,同志们上街游行还要戴口罩,而投票与统独已是我们对民主政治的全部理
解。但如今,我们通过了亚洲第一个同婚专法,已有不少人意识到公民监督的重要性,我
们选出了一个素质远胜上一届的国会,我们开始讨论民主是可能失效、会被侵蚀的。
历史从来不是直线,人类累积的智慧,有些可以传承,但有些就像民主一样,百年来遭遇
著各种变化与考验,而我们每一步,都必须自己经历一次、阵痛一次。
作者因家庭的基督宗教背景,决定投入台湾性别平权运动。“如果你也听说”正视性/性
别暴力写作计划共同发起人;“姝文创”共同创办人,负责艺文经纪部门。
4.附注、心得、想法︰
旗实就是一群
大中华胶
儒毒灌脑
活于威权习惯形同
笼中之鸟以为自由飞翔是一种病
失去戒严就遑遑不可终日

一群祸国老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