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市场竞争”的地方创生,就只是文青之论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s.yam.com/AG5Hq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关键评论网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很多关于地方创生的论述都有一个要旨,那就是:“地方是有情怀的,如果只从产业发展
、创造工作机会的角度来谈地方创生,那就会让家乡沦为商品,反而消灭了地方。”
我不以为然。先说个故事吧。
有一次我和中央官员、民代,去南投考察台湾地创的范例。一行人跑到车站改建的竹青庭
里头,大谈理想愿景,我有点坐不住,一个人溜到楼下。
那时日正当中,原本是候车厅的广场里,老人家三五成群,正用扑克牌玩着我也不懂的牌
戏。当然,是有赌钱的,一局输赢动辄几百上千。
楼下是土气的老人家,汗涔涔地在赌博求爽快;楼上是光鲜精致的精致食堂,大家吹着冷
气谈理想。请问,谁更能代表地方性?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你觉得老人家想不想吹吹冷气
?
我不是要抨击楼上的官员民代不食人间烟火,那都是些我敬重的前辈长官;也不是要颂扬
老人家们有多在地,快意输赢的风情多么值得捍卫。
我说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不要神圣化地方性;不要拿情怀把地方性给拱上神坛,反而逼得
大家只好怀旧给你看;不要打着捍卫地方性、珍惜多元差异的旗号,叫别人满足你对地方
性的意淫。
“地方性”不会逝去也不会消灭,他只会一直变化
有些人念兹在兹,怕外地人买走地方的资产,把地方“缙绅化”(听起来多么骇人)。但
也没谁逼地主要贱卖,是有人觉得这些资产可以利用得更好,开出的价格地主愿意接受,
你情我愿才成交的。银货两讫,旁人喊什么屈?
有些人忧心忡忡,觉得那些留在当地的人,会从此牺牲了“保持原本生活方式的权利”(
所谓的“生活权”)。但地方上生活的人们,可不是文青观光客,对街多开了间小七、年
轻人开店卖竹器、街道变新变漂亮,谁有那个闲情跟你抱怨?
就算真有那么些文青大爷,觉得今不如昔,觉得观光客不懂真正的地方性。请问我们大家
要付出多少代价来节制发展,以满足他(以及作者)对地方性的缅怀之情?
有些人担心地方性会就此消灭,我倒认为是刻舟求剑、自寻烦恼:地方性是流动变化的,
是先来后到、古往今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博弈、互动出来的。如果只想着引用段义孚“空
间与地方”理论来主张一种对地方的静态想像,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这种狗尾续貂
,段义孚知道了怕是要吐血。
有些人只盯着那些可能逝去的,说这叫地方性的消灭。怎么就没看到地方性生生不息,早
就在别的地方,长成另一个样子了呢?地方性没有那么脆弱,脆弱的是对地方一厢情愿的
认知,终将在不断变迁的现实中瓦解、徒呼负负。然而,不过是自寻烦恼。
对于地方创生,我只担心官员夹杂了太多“地方应如是”的一厢情愿,并且用由上而下的
资源分配、法规禁令来落实这些遐想,最后搞得文青巴巴、“感觉很地方”,却谁也不乐
意。至于真正的地方性,它自己会照顾自己,不用我们搭个神坛来供着它。
官员犯下的错误,就是以为有这些“东西”就能发展出生态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呢?别把它想成某些外生的、别人强加到地方的东西。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各式各样的人,不论本地外来,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就着手边已有
的资源(比方北投就是有温泉),屈从于种种现实中的限制(比方台中就是没有温泉),
彼此博弈、合作、竞争、分工,汇聚出来的。
经济发展,就是地方性。什么值得延续,什么不妨断裂,人们会透过市场告诉你。你眼中
认为不堪的现实,是奠基于人们各自的理想,包括所谓的宜兰“农地乱象”,而其实我并
不觉得那是什么乱象,它本来可以好好发展,是有人执意不许,说农地应该农用、土地不
该炒作,才把事情弄拧了。
跟政府搞新创生态系的错误如出一辙。政府看到硅谷的新创生态系里头,有育成中心、有
加速器。于是就花钱在高校建置育成中心,认为这样就能支撑新创生态系。
结果呢?是养出一堆靠补助、办活动请款的单位,里头一堆没有创业经验的教授,对创业
者夸夸其词、指指点点。更养出一堆万年新创,窝在这些育成中心里,办活动、谈理念、
参加比赛、请领补助,却不曾也不能面对市场竞争。
这些政府官员犯下的错误是,误以为有这些东西,就能发展出生态。错了,硅谷长成那个
样子,是一层层累积出来的。是资金找不到去处有了风投,风投要加强风险管控,才有发
展出辅导机制。是团队有股权管理、法遵咨询需求,种种专业自然进场。不是依样画葫芦
搞顶层设计,就会长出扎实的新创生态系。
更有甚者,这些政府补助出来的“支撑体系”,还会压缩正常产业的发展空间。公家的育
成中心免费还倒贴,创业者干嘛去跟民间育成中心谈股权分配?于是资源误置,于是大伙
和乐融融吃政府软饭。
这些政策资源,我希望是从需求端挹注,而不是从供给端挹注。让地创相关的事业体系争
取的是消费者的满意,而不是跟官员说故事;让支撑体系有动机去满足事业体系和消费者
的需求,而不是追逐官员的认可;让地创成果有人们的消费力作后盾,而不只靠政府拨款
。
这样一来,长出来的才是真的工作机会,培养的才是真实的竞争力,就算政府不再挹注,
也不至于东倒西歪。
人们不用考量成本,出一张嘴、拍脑袋设想地方需要什么的时候,这些说出来的需求是一
回事;但回到个人具体的经济决策,手边有十万块要花在哪里、一天24小时要用在什么地
方,用行动表现出来的需求,又是另一回事。
本文由真暴民的时事笔记授权转载,原文发表于此
4.附注、心得、想法︰
虽然
很多地方尤其乡村地区
根本充斥一堆费拉
满满的酱缸与封建
一靠近就知道这地方迟早完蛋
但台湾也没啥文青品味好形容
只有自以为是其实满满商业符号的幻想
但也比费拉所谓本土好一兆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