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中国的“形象焦虑症”

楼主: vikk33 (陈V)   2019-03-16 20:42:40
1.转录标题︰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中国的“形象焦虑症”
1.转录网址︰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s.yam.com/sxQai
2.转录来源︰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独立评论@天下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中国政府从邓小平时代宣布“韬光养晦”,“与国际接轨”之后,就患上了一种令自身坐
立不安的形象焦虑症。这种焦虑缘于以下原因:中国之所以“与国际接轨”,只是为了取
得加入众多国际组织入场券,并不打算真正改善国内政治与人权状态。而国际社会的中国
观察者总会发现,真相与中共的承诺、宣传完全不一样,甚至相反,因此多所批评。中国
政府于是觉得形象受损,产生了“形象焦虑症”。
媒体就是政治宣传
2009年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名称叫做Global Times,是继《中国日报》
之后问世的第二份中国官办英文报纸。《环球时报》中文版成为弘扬“全世界都嫉妒我们
中国强大”的媒体重镇,英文版则被北京赋予“对外塑造国家形象、争夺话语权”的重大
外宣使命。
这家报纸的英文版多少照顾了一点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宣传腔调软化了不少,关于同一
件事情的报导中、英文版本有些不同,中国国内媒体同行将此称为“报格分裂”。例如
2011年8月9日,在Global Times上出现一篇〈独家:艾未未打破沉默〉(Exclusive: Ai
Weiwei breaks his silence)的文章,就未曾出现在《环球时报》上。也就是说,承担
外宣使命的Global Times需要通过对艾未未的采访,向世界释放一些符合中国政府需要的
资讯,表明艾未未现在已经可以“自由发言”了,咱们中国是有言论自由的!同时又试图
借这一政府赐予的“独家资讯”,抬高Global Times在英文报界的地位。
该报中文版在2006年制造的一起以假乱真的谎言曾引起我的注意。当时德国新发布一部纪
录片,片名叫Losers and Winners,译成中文就是《失败者与胜利者》。这部纪录片我看
过,主题是比较德国工人与在德中资企业工作的中国工人的各自境况,大致意思是德国工
人权利意识强、待遇高,但却因此增加企业成本,导致企业大量外迁而失去工作。中国工
人经常加班、工资低,还要忍受极为恶劣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但却因此得到了工作。纪录
片因此发出的疑问是:中德两国工人,到底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
德国之声于2006年11月13日发文介绍这部纪录片,11月17日获《环球时报》“创造性地”
转载。德国之声这篇文章标题与片名《失败者和胜利者》相同;而《环球时报》则将标题
改为〈德国之声:中国工人的干劲让德国人震撼〉,“妙剪回春”地将一篇比较两国工人
各自身陷困境的文章,变成了德国人赞扬中国工人的题目。中国劳工在权利方面的“失败
者”形象因此一扫而光。
我就此事写过一篇〈中国媒体制造的陷阱〉(华夏电子报,2007年4月12日),在对照德
国之声与《环球时报》“转载”之文的差异后,指出《环球时报》通过剪接、断章取义及
有意曲解等手法,把一部揭露中国工人地位低下饱受盘剥的纪录片,硬生生地说成了是记
录中国工人远渡重洋到欧洲展示吃苦耐劳精神、并让老外们感动至深的片子,同时还借外
媒的口表达了中国只要凭著艰苦奋斗,就能迅速超越发达国家的概念。
是中国“没有面孔”还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真面孔?
中共政府在国内控制媒体,遮罩不利党与政府形象的资讯,禁止人们自由言说。并为外国
驻华记者设置了重重采访障碍,却还是无法控制这些记者用各种管道向外界讲述中国的真
相。对这些报导,中国政府与官方学者认为是这些外国媒体记者蒙住读者的眼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尹鸿说,“当人被蒙上眼睛的时候,他就只能依靠‘偏见
’作出判断”。并举例说,西方媒体在报导西藏2008年拉萨事件时,“所表现出的非职业
偏见,除了他们戴着的有色眼镜外,肯定与他们被蒙上了眼睛的过度反应有关”,“为了
破除西方妖魔化中国或误解心态,中国要加快实施‘走出去’工程”。
由于要引导外国人如何看中国,中国政府官员宣布,中国的外宣任务被定位成“帮助外国
人了解中国,特别是要推动外国媒体准确、客观、公正地报导中国,在国际上营造客观友
善的舆论环境”。
中国通过大外宣营造的国际形象,不是中国的真实面目,所以在对中国的认识上导致了一
些让外部观察者颇感困惑的问题。在中国的微博上,一段话广泛流传,很能说明官方控制
下的媒体与拥有一些自由言说空间的网络之区别:“电脑和电视的区别:一开电脑,就觉
得社会黑暗、官员腐败、恶势力横行、民不聊生,仿佛马上就要革命了;一开电视,就觉
得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载歌载舞、天下太平、长治久安,一百年都不会出事。在中国,
电脑是生活照,电视是婚纱照。”
中国是一个“没有面孔”的国家,这个说法来自长驻中国的记者齐福德(Rob Gifford)
,他在2007年出版的书《312号公路:一趟横贯中国、由上海到哈萨克斯坦边界的312号国道之
旅,带你见证中国的隐忧与展望》(China Road: A Journey into the Future of a
Rising Power)中提出这一说法,认为外界很难看清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其实,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本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无论从政治体制,还是从人权状
态来看,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专制独裁国家。2001年,西方世界张开臂膀迎接中国加入
WTO之后,一直希望中国由经济改革带来的市场开放,能够促使中国的政治体制以及中国
人的价值观逐渐发生改变,最终在西方国家的接触、影响与引导下融入国际社会。西方国
家之所以产生这种期盼,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庞大市场吸引了无数西方的跨国公司。从1990
年代中期以来,这些跨国公司相继进入了中国,与中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因为
不能让西方国家的人民认为本国的公司与政府为了经济利益与一个专制独裁国家保持友好
关系,因此,这些公司一直在美国政界努力说明“中国在朝向民主化的道路上迈进”。
因此,所谓“中国是一个没有面孔的国家”是由两大原因造成的。一是北京政权由于中国
真实面孔太过丑恶,因此投入巨大的外宣经费,为自己打造一个好看的面具,增加亲和力
。二是西方商界及政界出于经济利益考量,宁愿不去看中国丑恶的现实。
各方对“大外宣”效果的质疑
《中国国家形象片》投入的资金到底有多少,至今还是中国官方秘而不宣的“国家机密”
。该片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牵头,于2008年8月开始制作,目前已经完成的有《中国国家
形象片.人物篇》与《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其中长度60秒的《人物篇》在纽约时
报广场大型电子萤幕上滚动播出,据说每小时播放15次,每天共300次,至2月14日结束,
共计播放8,400次。
该片在美国播放,实在是波澜不惊,但在中国却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官方宣传大外宣工
作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引来诸多质疑,最强烈的质疑是:“为什么是这些人物代表中国
形象”?一些网友指出,代表人物非富即贵、或是行业精英,部分人还拥有外国国籍。制
作方的辩解则是“没有选官员代表国家形象已经算是进步”。听起来很无力。
但外宣品的效果,主要得依靠外宣传播之地的受众评说。该片播放结束之后,《南都周刊
》于2011年3月14日发表了一篇调查性报导,〈大国公关:解码中国形象〉,专门就“
8,000多次的形象片播放,有多少外国人真正看过?又有多少外国人借此真正了解中国?
”这两个问题采访了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人。有人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有点模糊。它
可能告诉你什么是中国人,但同时并没有说中国人有什么特别的。”还有人说,“我觉得
更像是宣传片,而且没有表现出为什么中国是个了不起的国家。……如果中国想要打动世
界,我想拿出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的姿态将更会被接纳。”在美国杜克大学任教的华人刘
康尽管对中国外宣持肯定态度,也不得不在他为CNN写的一篇评论里提到,《华尔街日报
》的部落客称中国形象广告“与美国观众脱节”,并且援引一位美方企业高管的话说,“
广告令人恐惧,胜过友善”。
有官方背景的察哈尔外交学会委托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孔庆勤与该会联合研究《中国国家形
象片.人物篇》的传播效果。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孔庆勤的团队开始对美国、英国、澳
洲等3个国家做问卷调查,每个国家选取的样本是400名,三国加在一起一共有1,200名受
访者。调查结果是:《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播出后,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
国人数量反而有所上升,形象片试图改变受众观点,易导致其不快,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很多人说,“看了这个广告很紧张,第一个想法是:中国人来了,而且来了这么多。”
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由谁决定?
中国政府在“形象焦虑症”的驱迫之下,试图通过推广大外宣计划,其中包括电视、电台
、媒体、国家形象广告、孔子学院等多种传播手段,引导国际社会按照中国政府自我塑造
的“大国形象”去认识中国,但其努力方向却是完全错误的。
第一,中国媒体的价值理念始终与西方媒体的价值理念相悖。中国政府至今还坚持认为媒
体的功能就是做政治宣传,即“媒体是党的喉舌”,这一点导致中国媒体丧失了公信力。
在“喉舌论”主导下,中国的媒体至今还保持“报喜不报忧”的报导传统风格,对“事实
”的报导往往服从于政治需要。在对外宣传中,北京坚持这一媒体管制的传统。比如新华
社的英语电视和《环球时报》英文版虽然在文字和版面上作了较大改变,但是其中的说教
味道仍然很浓,与西方国家注重平衡、中立、不替某一个政党说话的距离还是很远,容易
让受众觉得这些报导在试图改变与控制受众的思维。
第二,内政始终是决定一个国家形象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由其国内政治与社会
状况决定的。中国每年发生的十多万起社会反抗事件,与经常发生的侵犯人权事件,无时
无刻都在提醒外界,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形象。而中国国内人民现在也很懂得如何通过外
国驻华媒体来告诉世界,中国政府是如何恶劣地剥夺人民的生存权。一个剥夺人民土地、
腐败且使用暴力镇压人民反抗的政府,不可能在国际社会树立好形象。
第三,“金钱外交+大外宣”不是国家软实力。北京一直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对
中国的批评是出于对中国的偏见。只要中国通过“大外宣”塑造出一个国家形象,就能够
改变国际观感。但其实,这种中国特色的“软实力”只能收效于一时。中国政府至今还没
有意识到:试图让文化形态各异、各种政治体制并存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有一个统一的形象
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荒谬的想法。比如非洲的津巴布韦、南美古巴、亚洲北韩等国赞
许认同的“中国形象”,正好是西方国家如美国等厌恶的“中国形象”。既想受到专制国
家拥戴,又想受到民主国家欢迎的“中国形象”,事实上不存在,更不可能通过“大外宣
”塑造。
“中国模式”上涂抹的金粉褪色之后,显露的原形无非就是“经济巨人+政治专制+社会
不公+文化抄袭+道德缺失”。中国在GDP总量上成为世界第二,确实是个经济巨人;但
这巨人是泥足巨人,因为它已经丧失了国内民意的支持,官方媒体在政府操控下的赞美声
越来越透露出虚假,中国政府在网络上雇佣的“五毛”已经成为一个英文新词;中国社会
分配严重不公,拥有87.5万个千万富豪和5.5万个亿万富豪的同时,还有1亿3千万日均生
活开支不足1美元的中国人;当中国这座“世界工厂”向全世界输出廉价的劣质商品的同
时,盗窃智慧财产权的恶名也远播全球、这个国家的道德水准降到什么程度?最腐败的政
府,最不讲信誉的厂商,以及北京政府自己都不得不承认的违背医学伦理的人体器官移植

北京还没能认识到:“大外宣”只是形塑国家形象、并为外交服务的一种很不高明的手段
。因为国家形象归根结柢是由其内政(即国内政治的本来面目)决定的,将乌鸦涂成白色
之后,最多只是在短时期内让部分观者产生“乌鸦是白色的”这种错觉,久而久之,黑乌
鸦还是会露出底色来的。不管中国的“大外宣”如何打扮自己,但世界总有看穿中国真实
面目的一天。
4.附注、心得、想法︰
这一群
泡著
秩序资源残余的费拉
充斥着
马不知脸长
妄想东施效颦
早晚给看破
作者: LiveInNow (活在当下)   2019-03-16 20:46:00
其实这是有战略在里面的 让中国人觉得自己是高级人种高级人比较不会作乱 如果知道自己是低级人就比较会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