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到了北农,让我这个半农家子弟来讲解一下目前台湾大部分的农业产销制度
台湾主要是由两大系统在支撑著农业产销
1. 盘商贸易商体系
2. 农会体系
我先讲盘商贸易商系统的基本运作概念
盘商跟贸易商是做为一个主要做国内市场一个做外销来的区别
在产地农民们一率都习惯称之为行口
这些行口交易方式比较多元,有的会直接谈契作,或是直接去农田跟农民喊价收购
地方盘商小盘商也有可能跑去拍卖市场拍卖
在行情好的时侯产地常常就会出现大量行口的人穿梭谈价,然后直接派车装运
为了抢货多半都当日结清,所以行口看错行情或是被客户倒帐搞得一夜破产的也时有耳闻
对于农民而言,有时候行情热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把货倒给行口直接换现
这个举动通常就是是会造成菜价之类的上扬原因
为何这会造成上扬后面会说到
2. 农会体系
北农基本就是走农会体系,这个系统最初是从日本时代农协所留下的制度
之后因为台湾自己环境的问题而不断地做变更,官方色彩浓厚,但为了保持
弹性基本上采取半官半民的方式。
农会基本上会成立地方的产销班(不是生产合作社)
这些产销班担负了以下的任务
1. 集货
2. 筛选
3. 运送
4. 结帐给农民
而产销班会根据往年产区的产量来跟农民沟通希望能收到多少的货量
这些货出货的地方也可能会透过农会的分销管道或是政府帮忙直接外销
最好的当然是外销单,价格绝对最漂亮,我们听到的海外订单多少多少
最终如何消化基本上很多都是靠农会体系供应
北农的身分是属于批发商身分,由于走市场公开拍卖,比较好的产品是很
愿意往北农送的,因为拍卖是公开的,优质的货的价格多半都会比行口好一些
事实上北农拍卖员拍出的价格就是会影响行口的产地收购价,我只知道在韩总
时代北农拍卖员确实会把价格拍得漂亮一点让农民宁可把货给北农而不是丢给
大行口去收购。
北农是每天凌晨3:30 开始进行开卖,当天早上6:00就必须把当日行情公布
紧接着全台湾其他地方的交易市场、产地就会看这个盘来决定价格
而且!当天拍卖出去的货款一定就会在当日结算给农民
但是买家可以2天后再支付货款
我必须要说,这种贸易方式没有政府在后面支撑以商业角度来看根本风险大
所以提倡北农完全民营化的我只能说最好别这样干,当初半官半农就是要保留这种弹性
差别在于官派的人到底是啥货色,如果人民选出一个只会酬庸的政府
那你绝对会认为这个制度很差,但如果完全民营,先不说这之中的交易风险
在追求利润极大化的民营之下,别指望菜价之类的平稳啦。
拉回来讲,为何盘商有可能会影响整个菜价
前面有提到,当行情好的时候盘商是有可能会直接杀去产地切货的
当农民的货在产地就被吃了的话,交给农会的量就会少
接着北农的到货量就变少,可是市场又要货,所以拍卖价格就会更高了
紧接着末端售价就跟着反应出来,菜价就涨了
老实说就市场角度来看,这套流程本身设计没有太大问题
至于之前为啥510会被恨成这样就是她太过干预市场
特别是傻缺的将残菜制度给废除让残菜丢入拍卖更是蠢
起因在于"量",当量多价格自然低,平白无故地每天将5~10%的残菜丢入市场
这样认为不会影响到价格我觉得根本就是连基本的经济学都没学好
农民真不是傻瓜,只是以前真的日子还真的不是过不下去,赚的到钱
被恶搞了才知道原来是以前被照顾得太好,只能说没有比较没有伤害
北农跟盘商的关系就应该是要竞争关系,所以盘商恨韩总是对的
至于看看那个510,能让盘商联合力挺,两大不同体系的勾结在一起
这不残害产地成本我才觉得奇怪了
不知不觉打了如此之多
主要想抛砖引玉一下,让大家了解一下目前台湾农业的产销制度
我说的也不一定100%精准,毕竟小弟不算是行内人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