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录] 如果不是陈仪,二二八事件会有不同的结

楼主: bus0421 (请勿拍打喂食!!!)   2019-02-28 11:10:07
1.转录标题︰如果不是陈仪,二二八事件会有不同的结局吗?
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请写名称
1.转录网址︰https://gushi.tw/chen-yi-and-february-28-incident/?utm_source=dable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2.转录来源︰故事电子报
※超过一行请缩址,若为 他板文章可免填※
3.转录内容︰
※请完整转载原文 请勿修改内文与编排※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中国传统历史著述的目的之一,是给予古人评价。所谓“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为
何孔夫子随便几笔就让一些人心理惊恐地小鹿乱撞?就是因为孔子会对人进行评价,好对
人产生道德上的威摄作用。
好的评价让人上天堂,坏的评价让人住套房;所谓住套房,就是被打上负面评价的人,别
管他这一生做过多少好事,后人对他的印象只会套牢在短短几句的恶评之中。
啥?看官们说:“要是当事人死不要脸,不在乎自己后世评价呢?”扣除少数人,当事人
总有家属或亲戚吧?自己两腿一蹬跨了不要紧,后人却要不断听到自己祖先或亲戚的恶名
,可能不时还被人起底,然后冷嘲热讽几句:“难怪他这个样子,因为他有怎样的祖先…
…”我嚓!这种精神压力谁受的了?好一点的后代可能跳出来帮祖先澄清,对我想这些后
代心中大概都隐藏着或多或少的干意,想对祖先说:“我是造了什么孽,要承受这样的压
力啊!”
因此在古代,最被后人纪念的方式,是名留史册;然后在现代,最被人纪念的方式,是名
留教科书。
不是人人都会读史书,但大家成长中却离不开教科书,相比专门的史书,教科书因为篇幅
的受限往往对古人的事蹟只留下部分且简短的描述。像是课本告诉你唐太宗有贞观之治,
却没告诉人他老兄晚年嗑药、家庭失和外加征讨辽东失败;或是课本告诉你袁世凯称帝,
却很少提到他在清末是个受人肯定的改革派官员。
这样的纪录往往是最要命的,因为后人确实会对这些当事人留下极其狭隘的印象,就好像
每到了二二八,就要被拿出来批判一番的“陈仪”。
若将陈仪在台湾留下的恶评打分数的话,满分是 10000 分,他老兄应该能拿到 9487 分
,而且还能更高,毕竟他在大众的印象就是造成二二八事件的元凶。
而我小时候读课本,总觉得这人坏透了,派他来治理台湾的政府瞎透了;但读到大学念历
史系学批判性思考后,我却想:“为何政府谁都不派就派陈仪?陈仪他究竟做了什么?如
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换个方式做真的话比较好吗?”
这一连串的疑问,教科书没办法回答我,但这并不是教科书的错(大家自己去看看那薄薄
数十页的课本要记录石器时代到清朝,或是描述完整个中国现代史或是西洋史,想到要如
此提纲挈领的编辑资料,我真对教科书编辑者报以同情呀),但是提供扩充资料就是咱们
老师的任务啦。所以今年二二八,且让老ㄕ探讨,陈仪究竟是什么人?他又身处什么样的
时代?
陈仪
陈仪字公洽, 浙江绍兴人,1916年自日本陆军大学毕业。早年追随孙传芳势力,后投靠
国民政府,曾于 1934 年担任福建省主席兼绥靖主任,整顿当地军政。1937 年抗战后,
身兼二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负责福建防务。
以上履历乍看之下好像没什么,但老ㄕ稍微一查,就觉得陈仪此人实在不简单。
首先,陈仪是日本陆军大学毕业。自清末军事改革后,许多青年学子选择出国留学为的是
学得新颖的军事观念。日本因为距离近,加上物价及学费相对欧美也便宜许多,成为许多
有志从军又有能力出国者的首选。
当时留学东洋的新军,首先要通过振武学校(算是预科学校,让人具有一定的军事概念,
但是毕业仍不算正式的军官)的学业,再通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训练(日文的士官其实
是咱们的军官,所以从士官学校毕业就是被大日本帝国承认的军官了),之后才有资格就
读陆军大学(该学校设立目的是培养高阶军官)。
当年赴东洋学军事的莘莘学子多如过江之鲫,在此老ㄕ列举几位著名人物和他们对应的学
校等级。
先提振武学校,虽然它只是预科学校,但要修的科目有:日文、物理、地理、历史、化学
、体操、三角函数、代数……看到这么多科目(尤其是后面两科)是不是头已经开始昏了?
可见振武还是有一定的标准,而咱们后来伟大的委员长蒋介石就从这里毕业。至于就读士
官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在中国都成为一时名将,其中以蒋百里、蔡锷最为有名,前者著作
的《国防论》后来成为中日八年抗战的战略思想主轴、后者更因领导云南护国军起义在历
史课本大大留名。
陈仪相比前面几位人物,除了具有才能,又具有一定的运气。他老兄是在读完士官学校回
国后,又被送到日本就读陆军大学,在获得国家有计画性的栽培及经济上的奥援下,陈仪
这才有机会就读日本最高阶的军校。但也话说回来,陈仪要没本事,国家会特地送个庸才
出国学习吗?而且陈仪在就读陆军大学期间,还因表现优异获得日本教官赏识,娶了教官
的女儿(是的,陈仪的老婆是大和抚子喔),可见此人在学业成就上是非常惊人的。
而陈仪在 1934 年担任福建省主席后,就此与台湾有着极强的联系,因为福建是最靠近台
湾的省份,须时不时关注台湾事务好做出因应,所以在 1935 年,台湾总督府举行“始政
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的时候,陈仪就赴台参观,并对台湾的高速发展感到惊讶,还
在返回福建后派人到台湾考察并于 1937 年出版《台湾考察报告》。所以要说当时陈仪是
个台湾通,那可谓当之无愧,起码,没有任何一位国民政府的高级官员、或将领会比他认
识的更多。
1935年的台湾博览会宣传海报。图片来源
也因此,当中日八年抗战进入尾声,中华民国准备按在“开罗会议”中与英美建立的默契
来接收台湾时,陈仪就成为日后管理台湾的不二人选。而从中华民国在 1944 年设立“台
湾调查委员会”,并以陈仪为主任委员,针对日治时期的台湾政治、经济、民生、军事等
各方面作出多达四十余万字的报告书,可见中华民国对台湾的接收也是很用心的。
看完陈仪来台前的背景,老ㄕ再从几个问题,一一解析治台时期陈仪的状况。
陈仪消极怠工吗?
从陈仪曾经在写给女儿的信如此叙述:“余固忙甚,自晨六时顷起床,直至夜十一、二时
就寝,埋头于公事之中,盖深感责任之重……”可见陈仪自认为自己是兢兢业业的苦干实
干。
如果看官觉得这只是陈仪的自以为,那据陈仪来台时的台湾贸易局局长于百溪回忆:“他
每天总是比规定早一小时到署办公,晚上推迟一小时回官邸。”曾在长官公署任职的蔡鼎
新也回忆:“每晨八点即见他伏案批阅公文……晚间下班后,不时巡视办公室。”
从这些纪录,陈仪绝非惯老板,他在任官期间的表现绝对称得上勤勉(起码要老ㄕ这样上
下班,我应该撑不到几个月就想松懈了)。
陈仪官场道德如何?
二二八事件前夕,民中对行政长官公署的治理越加不满,甚至出现“五天五地”之说,也
就是:“盟军轰炸惊天动地,台湾光复欢天喜地,贪官污吏花天酒地,政治混乱乌天暗地
,物价起涨呼天叫地。”事实上,国民党官员在抗战后的政治道德普遍不高,各省都出现
“官员接收根本是来‘劫收’”的讽刺。陈仪身为一省之首,自己是否有中饱私囊的举动
呢?
其实,陈仪在担任福建省主席时,就已有廉洁的名声,因为他只申报必要的特支费,若特
支费有余款,他都上缴中央不挪作己用。从侧面观察,陈仪居住在上海的日本太太曾向人
借钱,或是自己去菜市场买菜,如此的行为在当时普遍过著贵妇生活的国民党官太太中,
简直是不可思议。
另外,陈仪放弃住日治时期总督官邸的台北宾馆,而是住一般民宅,在总督府办公时的午
餐就是一荤一素一汤,比日后蒋经国强调廉洁而提倡的五菜一汤梅花餐还省。(看官们可
以说他是在作秀,老ㄕ自己也无法从这些行为就判定陈仪一定清廉公正好棒棒,但起码他
老兄就以身作则的原则,算是很到位了。)
日后担任国防部长的俞大维曾回忆及评价:“陈仪是廉正的人。”若从以上资料叙述看来
,陈仪作为高官,是蛮有节操的。
陈仪
那陈仪没有能力吗?
陈仪在台湾从做了一个极为勇敢也英明的决策:阻挡大陆流通的法币,继续在台湾发行台
币。
要知道当时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是由孔宋家族操作。孔指蒋介石老婆宋美龄的大姊夫─孔
祥熙,宋指宋美龄的大哥─宋子文,要在金融政策上拒绝这两大家族需要何等的勇气?而
法币在抗战时期就已经严重通货膨胀(抗战后,法币的面额已经涨了 400 倍),然后抗
战结束后……通货膨胀更严重(国共内战三年下来,大概暴涨1000倍)!现在大家会认为
陈仪没有胆识或见识吗?
说到这,各位难道不觉得奇怪?一个对台湾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才,并且拼命的苦干实干
,最后的结果是搞出一个二二八事件?这不科学呀!所以我们把场景拉远,看看直至
1947 年 2 月 28 日前的台湾到底发生什么状况。
一、经济困境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五天五地,头一句就是“盟军轰炸惊天动地”?
二战期间,美军对台湾进行过大轰炸,多项基础设施及经济建设严重损毁。就拿发电来说
,在盟军的轰炸下,台湾的发电量仅剩正常的 1/10,导致日本人撤出台湾时曾这样说过
:“我们怕三个月后,台湾可能就会黑暗一片。”没有电力,一切经济发展都是免谈,而
一个经济有问题的社会怎能期待有好的发展呢?
二、失业问题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初被征发去南洋做军伕的约 20 万台籍日本兵返回台湾。这些人回
到台湾迎接他们的不是家乡的温暖,而是无情的失业。毕竟前面就有提过,众多基础设施
及经济建设被毁损,这本就导致工作机会的下滑,加上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外省人是又占
走许多职缺(尤其是公职),这都使众多青壮人口陷入失业的窘境。而失业不只使经济发
展受到阻碍,更会引发社会问题。
1946年9月30日的《民报》详细控诉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台湾人民的凄惨情况。
三、国共内战
上述问题摆在和平时代来处理都已经相当棘手(像是日本在战后也是要面对残破的家园重
建,以及大量的士兵失业问题,而且情况只比当时的台湾更严重),何况当时的台湾其实
已经卷入一场战争当中,那就是国共内战。
内战虽未延烧至台湾,但为了支援战事,许多资源不断被国民政府征收。像是台湾总督府
储藏为数可观的战备物资就合理的被转到大陆(当然也有不合理的,那就是来台的外省官
员把台湾物资 A 回家乡了),而台湾盛产的米及糖,更是被输往对岸来支援国民政府的
需求。
物资不断被输送的结果,就是造成台湾本身反而物资短缺。
就拿粮食为例,台湾直到日治时期产米量都有 490 万日石(约 88200 万公升,以台湾人
口 400 万计算,每人每天大约可享有 900 多公克的米)。但是到了行政长官公署,每位
民众每天只被配给八两的米(约 300 公克)。被配给粮食其实对台湾人并不陌生,因为
日治晚期,也就是 1937 年过后,台湾总府为了因应战事就已经采取粮食配给制度;但对
于台湾人民来说,随着日本天皇在 1945 年透过玉音放送宣布投降,战争应该就结束啦?
怎么和平时代还要被限制粮食(甚至状况比以前更严重)?
对于陈仪来说,别指望政府能给予多少物质性的支持,只怕能少收到一些物资征收的命令
都要偷笑了,而面对战争时均是第一的要求,很多内政必须要改良的状况,主政者并非没
想法,却在现实下有志难伸。
四、外省势力的冲突
二二八事件的爆发,有一说是族群冲突。各位想想,男女朋友都会为了一些小事吵个面红
耳赤(蛤说没有另一半很难想像?嗯……那就换成你和你妈吧。再不行,换成你学校老师
总可以吧?)两个相隔 50 年,而且生活习惯及思想完全不一样的族群突然送作堆,怎会
不起任何冲突?
但老ㄕ真正想说的,是外省人作为台湾新的统治阶层,他们自己的内部也是派系林立、内
耗不断。像陈仪由于和政学系大佬有所交集,因此被视为政学系的一环(陈仪本人表示:
“什么政学系?我这人根本不认为自己属于任何派系呀!”主政福建期间,陈仪就因和国
民党另一派系的 CC 派冲突,最后被 CC 派发动舆论给捻下了福建省主席的职位。如此被
自己人扯后腿的状况有没有在台湾发生呢?
我就这么说吧,还记得前面我提过,陈仪曾在阻挡法币的议题上和另一派系的孔宋家族有
冲突吗?各位就想你是当时的陈仪,在先天条件如此负面及严苛的状况下,能够避免社会
动乱的发生吗?
很多时候,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在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在1945~1947年的台湾,无论由谁
主政,必然会有动乱发生,陈仪只是正好身处于事件发生的时间点。
看到这,不知有没有看官要叫嚷:
“嘿!金老ㄕ又要搞翻案文章,然后用一句时代背景下的不得已就要为陈仪开脱罪名。”
且慢。
首先,我这人从来不写翻案文章,我只是就我所看到的资料,提出我认为的想法;再来,
一代人的确只能作出在所属时代的情况相对应的行为(举个浅显一点的例子:原始人吃生
肉,不是因为他没有卫生观念,是因为他没有弄熟食物的技术),但同时每个人独特的行
事作风,会让相同事件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
换句话说就是:民间动乱在当时的台湾一定会发生,但陈仪的一些个人作为却使这必然发
生的动乱,变成今日使台湾人无法忽略的伤痕二二八。
那到底陈仪做了什么措施,使二二八成为台湾人心中永远的疙瘩呢?
一、调走过多驻军
在二二八事件中,南部秩序明显失控,当时各地民兵和国军激战,而身为正规军的国军,
其软弱的表现着实令我感到吃惊。当时已经配置较多兵力的高雄、嘉义水上,这两个分别
拥有港口及机场对外联系的交通重镇,国军竟无力维持秩序,或是退守要塞之中,让市镇
陷入无政府的失控状态,或是出现仅被 60 多名的邹族嘉义民兵攻陷军械库的窘境。至于
在中部,国军面对当时全台民兵数量最多的二七部队,二部队数量不明,但估计了不起数
百人,结果台中市国军竟被团团包围,最后还被强迫缴械投降。
虽说政府最应该的措施,是防范冲突于未然,镇压则是迫不得已的手段,但当国军在二二
八事件爆发的初期未能维持秩序,导致许多市镇就在动乱中饱受经济损失,以及日后国军
选择用更强硬的手段做出报复性的镇压导致更多悲剧上演。
为何国军无法维持秩序?那是因为当时驻台国军兵力仅有5000人,且须分散在数个战略要
地,像是当时的台北竟只有 200 多人守备,完全犯了“不可过度分兵”的兵家大忌,所
以在面对动乱时显得战力薄弱。那又为何国军驻台兵逆如此稀少呢?
其实在 1945 年,国民政府可是派了“国民革命军七十军”、“国民革命军六十二军”分
别自基隆和高雄登陆好接收并驻扎在台湾。虽然来台的国军并非蒋介石的主力军,但只要
有枪有炮,那就是不同于平民老百姓的武装力量,足以维持治安。何况七十军及六十二军
被调来台湾后,立刻招募人员补充缺额,并更换装备重整战力(这两支部队后来分别改番
号为整编七十师及整编六十二师);但当这两支部队人数多了、武器有了、休息够了,然
后……陈仪就把他们给调走了!
为何陈仪不让这两支部队继续驻扎台湾?那是因为二二八事件的前后时期可是国共内战的
年代;尤其 1946 年末至 1947 年初,中共在东北逐渐坐大,相比交战激烈的东北战场,
孤悬海外的台湾可谓风平浪静,自然不需要那么多部队驻守。而且陈仪认为:“驻台军队
太多,军费就要增加,我这是减少开销;还况这两支部队非我嫡系不听我号令,留了也没
意思。”所以陈仪调兵往大陆,既顺应中央命令及需要,对台湾经济也可减轻负担,这在
战略及政略上都是正确的。可问题是:你老人家怎么为了省钱竟把两个师都调走呢?
其实当初中央要调派驻台部队时,就有询问陈仪:“要不要给你留下一个师的兵力?”陈
仪的部属也担心部队过少将不利台湾治安的维持,但陈仪大概是对台湾治安太有自信(还
是对自己的能力感觉良好?),回复说:“不必,两个师都可调走。”于是这才导致二二
八前夕,国军驻台兵力不足的问题。
如果有足够的部队,让国军可以迅速稳住各地秩序,陈仪应该就不会陷入到恐慌状态,以
至于言词迫切(甚至是过度夸示岛内动乱)的向中国大陆的国民政府要求派军,从而避免国
军的报复性镇压?这一切都只能推测了,但陈仪省钱的特性加上判断的失准,让他在二二
八事件动乱的扩大上有难以推拖的责任。
二、过度镇压台籍人士
二二八事件中,相对动乱的南部,北部的反应相对较为平静,很大的原因跟“二二八事件
处理委员会”的调解有关,这个由台籍菁英自发性组成并通过陈仪认可的团体,一方面协
助政府安定人心,一方面趁机向行政长官公署提出改革措施,然后……然后他们就死了!
二二八事件之所以是本省人的痛,就是有太多无辜的菁英在“清乡”行动中惨死。像是嘉
义的画家陈澄波,他老兄啥事都没干,最后竟被带到嘉义车站公开枪毙,还不准家属领回
尸首。这或许跟陈澄波身处的台湾南部,在二二八时的秩序已全然失控;使历经国共内战
多年的陈仪觉得这与共产党曾发起的城市暴动或农村起义实在太相像,所以他才奉行“宁
肯错杀一千也不肯放过一个”的处置方式……吧?
如果觉得上一段的解释很牵强,那陈仪对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就更显得没道理,举几个
例子来看陈仪是如何处置这群治台有功的菁英人士。
曾担任台湾省议会参议员,后又担任二二八调解委员会宣传部长的王添灯。
此人从职务来看,应该话很多;事实上,这人不仅话多,还是个政坛重砲手,不断抨击揭
发行政长官公署腐败贪污的弊案,而在二二八事件中,又提出《三十二条处理大纲》的主
张。
三十二条处理大纲内容很多,老ㄕ就捡我认为最重要的几条来叙述:
第四条 省各处长三分之二以上须由本省居住十年以上者担任之(最好秘书长,民政、
财政,工鑛,农林,教育,警务等处长应该如是)
第五条 警务处长及各县市警察局长应由本省人担任,省警察大队及铁道工鑛警等察即
刻废止。
第十六条 一切公营事业之主管人由本省人担任。
第十八条 撤消专卖局,生活必需品实施配给制度。
第二十一条 各地方法院院长各地方法院首席检察官全部以本省人充任。
第二十二条 各法院推事检察官以下司法人员各半数以上省民充任。
第二十四条 台湾行政长官公署,应改为本省政府制度,但未得中央核准前暂由二二八
处理委员会之政务局负责改组,用普选公正贤达人士充任。
第二十八条 警备司令部应撤消,以免军权滥用。
3 月 5 日,二二八事件处理委员会并通过组织大纲,并于隔天选出常务委员会。
从王添灯的发言,我大致归纳他诉求的几个重点:
可以接受最高长官是外省人,但本省人要担任绝大多数公职。
行政长官公署应该取消对经济(尤其是对民生物资)的控制。
长官公署不能滥用武力。
有鉴于先前制造的混乱,长官公署最好先暂时将权力交给调解委员会,我们等情况稳定以
及你国民政府答应我们的诉求后,就会归还权力。
站在陈仪的角度来看,一群台湾人夹带民意,突然要求行政长官公署交出人事任命、经济
管理、法律执行等权力,这不是一群暴徒试图架空我的权力?而且还要我取消警备司令部
……我你个去!没枪杆子,那还不是任人宰割!
我个人觉得,对于习惯掌控一切的陈仪来说,二二八调解委员会的要求件件都采到底线,
而对于军警武力的要求,更是刺痛一个军人,尤其是经历战乱许久的军人最敏感的神经。
但平心而论,王添灯的发言有没有道理?
当然有!毕竟长官公署的人事任命权,使得期待地方自治、或是想要投身于政治的台籍人
士失望;与长官公署无力稳定治安的情况相比,二二八调解委员会迅速回稳地方秩序,站
在王添灯等台籍人士来看,你长官公署自然闪一旁让专业的来处理情况。
于是惨剧发生,发言最多、抨击政府最猛的王添灯,半夜被国军强行押解,之后被淋上灯
油活活烧死……
王添灯曾担任台湾省议会参议员,后又担任二二八调解委员会宣传部长
或许王添灯的大嘴巴很讨人厌,但陈仪见笑转生气,还让人不得好死的处置,无疑是太超
过了!
再说说另一个二二八受难人物─陈炘。
他曾远赴南京参与日本队国民政府受降仪式,并组织“欢迎国民政府筹备委员会”,是最
积极和国民政府合作的台籍菁英。二二八事件爆发后,陈炘看到动乱,就跑去找陈仪说:
“希望你开诚布公,勿被少数特殊份子包围。”但陈炘的下场却是被军队逮捕后遭到处死
。陈炘既没鼓动民众动乱,甚至没有主动参与二二八调解委员会(没有主动参与二二八调
解委员会),先前还如此密切与国民政府联系,我横看竖看,实在想问:“给我一个这人
罪可至死的原因呀?”
花莲名医并任制宪国大代表的张七郎。
他老人家对于国民政府也是欢迎的很,从他留下的墨宝中,动不动出现“欢喜江山归依旧
;迎来旗帜庆重新”、“四百余里鲲身已去复返;五十一年婢仆垂死重生”、“治世三民
无惭国父;共和五族一样弟兄”,可见他是多么力挺国民政府,但他的下场却是:与两个
儿子张宗仁、张果仁被押到凤林郊外的公墓枪毙(其实张七郎上有一二儿子─张依仁,要
不是依仁老兄具有军医身分遭到释放,恐怕张家所有男丁都要被脱去打靶了)……
写到这,我真是一声长叹:“陈仪你有必要这么搞吗?”或许陈仪受迫于动乱的环境以及
对异地人民的不信任,但没必要连温和、甚至没有参与二二八事件的人都如此赶尽杀绝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要继续细究,陈仪还有许所作所为是值得批评的,可写到此处,老ㄕ最想表述的,已经
不是谁对谁错的责任归属,毕竟如果后人如此归纳:“就是某某人的错导致 XXX 事件。
”那真是把事情看简单了。
如同我前面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背景,绝大多数人并非有意造成悲剧,而是受到
时代背景的影响最后不得已的走向时代下的必然结局。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换成我们是
陈仪,能做得比他更好或是避免民变的发生?老ㄕ自己读二二八的历史,有时不禁感慨:
“陈仪何其不幸?要在如此困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治理台湾。”这是我这后人选择对前人
,尤其是无法完全了解所处时代背景下的宽容。
喔?所以就因为后人不了解前人,所以前人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原谅?那又是不对的。
读二二八历史,我同时也有一种感慨:“台湾人是何其不幸?是在那个时间点碰上了陈仪
,以至于遭到无法承受之痛。”如果当时换作是个文官来治理台湾,是否比刚硬的陈仪更
有可能降低纷争的损失?如果陈仪一开始就拥有一个师的兵力维持台湾秩序,是否二二八
不会如此悽惨?
如果……事实上,历史没有如果,因为那已经是发生过的往事,但对过去持续的探索,却
是我们后人检讨并有可能避免相同悲剧发生的一线契机。
随着时光不断向前,二二八事件中的种种因素我想将会持续不断被讨论。面对复杂的过往
,很多时候身为后人的我们是剪不断理还乱,如同现在的老ㄕ无法为二二八及陈仪下一个
肯定的结论。但我在这次的二二八回顾中,自个摸索出一些想法,仅供参考的分享给各位

“检视过往,需要多一些检视及慎重;面对古人,何妨多一些设身处地及宽容;而透过历
史回顾现今时,那是一个自省及改变的机会。”
4.附注、心得、想法︰
作者: aGooDie (GoOoOoDie)   2019-02-28 11:15:00
关陈仪屌事,元凶是蒋光头好吗!
作者: iamsocool (焚琴煮鹤杀风景)   2019-02-28 11:20:00
希望不要再有下一个228...
作者: bluewild (bluewild)   2019-02-28 11:20:00
蒋光头是元凶的史料是?求解
作者: alex8725 (近鉄バファローズ魂不灭)   2019-02-28 11:20:00
陈仪战犯无误
作者: neiger (梦见心地)   2019-02-28 11:30:00
忍一下,今天过去就好了。
作者: hank28 (此格空白)   2019-02-28 11:45:00
228事件最后就两种结果阿 一种是台湾共产党起义成功另一种就是我们现在这种 成功镇压27部队跟雄中自卫队
作者: adream (学习)   2019-02-28 11:59:00
老蒋守住台湾功劳也把它抹灭,这样的政府能够服人?
作者: ckuser (风建时代)   2019-02-28 12:01:00
张七郎真的悲剧 喜迎王师结果被王师抓去打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